第十八部分
第一個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人
自第一次頒發諾貝爾醫學獎金以來,迄今已80年了,第一個獲得這項醫學獎金者,是德國微生物學家貝靈(1854~1917年),其主要成果是發明了白喉抗毒素。貝靈1878年畢業於柏林威廉皇家學院醫科,在做過一段時間軍醫後,於1889年到郭霍傳染病研究所工作。郭霍交給貝靈研究的課題是探索治療白喉的藥物。貝靈在進行這項研究的過程中,把培養出的具有致病力的白喉菌液注射於小白鼠體內,使之發生白喉,然後注射碘劑。結果,大部分白鼠被碘劑毒死,小部分死於白喉,隻有少數逃過了這兩道關口而生存下來。後來,他又給幸存的白鼠注射新鮮的白喉菌液,它們照常飲食,跑跳,並無白喉症狀。
幾天後,他再給這些幸存的白鼠注射加倍量的白喉菌液,它們依然如前,這使貝靈十分驚奇!他想,小白鼠在白喉病愈後,其體內必定產生了某種能抵抗白喉的物質。於是,他特從那些白喉病愈後的小白鼠身上抽出些血液,將其血清混和於新鮮而富於傳染性的白喉菌液裏,然後注射到一組未患過白喉的小白鼠體內;同時,他把不加免疫血清的同等劑量白喉菌液注射於另外一組未患過白喉的小白鼠體內作對照。結果,後者感染白喉死亡,而前者卻安然無恙。因而證明白喉病愈後,血清中的確存在著抗白喉的物質。
由於小白鼠太小,所產生的免疫血清有限,貝靈改用羊的免疫血清,經動物試驗,證明羊的白喉免疫血清同樣具有治療白喉的功效。1891年12月24日,貝靈第一次將他的新發明應用到臨床,被醫治者是一個白喉病危的小孩,他經注射羊的白喉免疫血清後得救,從而證實人類獲得了征服白喉的有力武器。
1895年,貝靈到馬爾堡建立白喉抗毒素研究所。由於臨床上對白喉抗毒素的需要量很大,貝靈後來改用牛免疫血清,最後又改用馬免疫血清。
由於貝靈發明白喉抗毒素的傑出成就,使得世界上不少兒童得以免除白喉的威脅,因此他在1901年獲得了首屆諾貝爾醫學獎金。
最早的法醫學著作
法醫學是醫學的一個部門,在研究實際偵查和審理工作中所發生的具有醫學性質的問題的科學。
公元前44年3月15日,古羅馬的獨裁者——愷撒,被布魯圖一夥刺殺,傷23處。當時,一個安提斯地亞斯的醫生,驗明他的致命傷是胸部的第二個創口,這一直被人認為是世界法醫活動的最早紀錄。但是,1975年我國湖北雲夢出土的秦代竹簡,推翻了這一看法。因為在公元前200多年的竹簡上,已經有關於縊死、流產、外傷檢驗的記錄。在《經死》例中,還規定檢驗縊死者的方法:“盡視其身、頭發中及篡(會陰部)”。這些出土文物有力地證明,我國在公元前200多年不僅有了法醫活動,而且有了法醫的著作。
當然,這些竹簡還不能稱之為係統的學術著作。世界上第一部係統的法醫學著作,是成書於1247年(宋理宗淳祜七年)的《洗冤集錄》。作者宋慈,字惠父,建陽(現在的福建)人。他曾經在廣東、湖南做過提點刑獄官,執掌司法和刑獄的大權。他在任職期間,辦案精審,處事嚴謹,既能博覽醫籍,又能不恥下問,而且遇到疑難,還躬親檢驗。在辦案實踐中,他痛感經驗缺乏,典籍不足憑。於是他收集五代和凝父子的《疑獄集》、宋代無名氏的《內恕錄》、趙逸齋的《平冤錄》、鄭興裔的《檢驗格目》、桂萬榮的《棠陰此事》等前人著述,校勘斧正,采摭眾說,摻合己見,熔之於一爐,而編纂成書。全書共分53項,涉及解剖、生理、病理、藥理、診斷、治療、急救、內科、外科、婦科、兒科、骨科各個方麵。此書一出,我國曆代刑名官吏,均人手一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