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冤集錄》現在流傳的有四卷本和五卷本,內容有檢複總說、驗屍、四時變動(四季的屍體變化)、自縊、溺死、殺傷、火死(燒死)、湯潑死、服毒以及其他各種傷死等53項;並對犯罪、犯罪偵查和傷害保辜,亦多論述。它的內容非常精湛,和近代的法醫學相比較,論述的項目和範圍基本上相吻合,並具備了近代檢驗方麵所需的基礎知識。因此,這部書深受國內外法醫界所重視。
在歐洲,法國的外科權威昂·帕雷,不過在1575年寫了兩本有關法醫學的論文,竟被尊為歐洲醫學的鼻祖。隻是在27年之後意大利醫師F·菲德裏斯的四卷《法醫學》專著問世,歐洲才算有了第一本完整的法醫學著作。但是,這已經是1062年的事了,和《洗冤集錄》相比,晚了355年。
《洗冤集錄》在1862年被譯成荷蘭文,1908年又譯成法文,以後又被譯成德、日、朝、俄、英等國文字。
體溫達到最高和最低的人
低等動物的體溫是隨周圍環境溫度的變化而起變化的,因此這些低等動物被稱為變溫動物。對於多數的哺乳類動物以及人類來說,體溫並不因周圍環境溫度的變化而發生太大的變化。正常人體口腔溫度一般總是保持在36~372℃之間,而肛門溫度要比口腔溫度高出約05℃左右,腋下溫度則要比口腔溫度低05℃左右。人的體溫所以能基本保持恒定,這主要是由於人體具有體溫調節的功能,使產熱與散熱的過程處於一種動態平衡之中。如果這種平衡失調,則體溫就不可能維持恒定,繼而就會出現體溫的升高或下降的病理狀態。
一般來說,人的體溫超過40℃時,人體內部就會出現新陳代謝嚴重的紊亂和中樞神經係統的嚴重障礙;相反,人的體溫下降至27℃以下時,可使人失去知覺。如果人的體溫升高到超過42~43℃或者體溫降低到低於22~25℃時,就可危及生命。
令人驚奇的是1980年盛夏,熱浪席卷美國的亞特蘭大,一個名叫瓊斯的居民體溫高達4705℃,由於搶救及時,幸免於死,創造了體溫的最高紀錄。與此相反,有一位名叫瑪麗·苔維絲的女孩,由於她所居住的臥室內的氣溫低達零下31℃,以致這名女孩完全失去了知覺。當時,她的體溫竟下降到16℃,成為目前有記錄的世界上體溫達到最低的人。這位女孩經搶救治療後,也奇跡般地恢複了正常。
第一個聽診器
聽診器在臨床醫學上的應用,至今還隻有160多年的曆史。
在聽診器問世之前,西醫對胸膜、心肺疾病的聽診,用耳朵直接貼附於病人的胸中來進行的。這種方法在遇到肥胖病人時,就顯得無能為力,甚至一無所獲。
1816年,法國名醫蘭尼克的病房中,住進了一個年輕而肥胖的女病人,蘭尼克懷疑她患的是心髒病,但無法用耳朵緊貼於病人的胸部進行聽診來證實。
一天,蘭尼克由家步行到醫院的路上,看到一些兒童在玩別針劃刺木頭的一端而在另一端聽聲音的遊戲,他得到很大的啟發。他迅速地走到醫院病房內,臨時找了一本紙封麵的薄書本,他把它卷成圓筒狀,將圓筒的一端放置於病人的心髒部位,另一端貼在自己的耳朵上,結果使他大為驚奇,因此聽到的聲音竟比以往用耳朵直接聽診更為清晰。蘭尼克的這個發明,可以說是聽診器的最初雛型,當時他年僅35歲。
後來,蘭尼克繼續進行思考與實驗後,設計並製造了世界上第一個木質的聽診器。這個聽診器呈直管狀,空心,長30厘米,圓筒直徑3厘米,管腔直徑5毫米。在圓筒的中部可以分開兩節,以便於攜帶。當時,蘭尼克把這種聽筒稱為“探胸器”,這是取之於希臘文的“胸部”與“檢查”兩個字的含義而成。但是,由於這種直管狀的聽筒外觀頗象笛子,所以人們曾稱之為“醫者之笛”。直到現在,類似最初直管狀的木質聽診器,在產科還是很受歡迎,因為用它傾聽胎音具有一定的優越性,從這點來說,其作用還是不減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