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部分(1 / 2)

第六十七部分

瑪雅人的藝術

瑪雅人的藝術,主要表現在美術、戲劇和歌舞等方麵。

瑪雅人能歌善舞,連祭神也要載歌載舞。打擊和吹奏樂器多種多樣,還有樂弓(一種弦樂)。音階已有五度音程,有較強的表現力;演奏時器樂、聲樂、舞蹈多姿多彩,氣氛熱烈濃鬱。

瑪雅人十分喜愛戲劇,他們有專門瑪雅樂隊用石頭搭建的演出舞台,很多的職業演員,都有很高的修養。他們演出時都要戴著假麵具,遺憾的是一部戲劇作品也沒有保留下來,總算還保留下來了一些劇目,如《不要臉的食客》、《賣瓦罐的人》等。此外,在預言書《契蘭·巴蘭》中,還保存下了一篇講述敵人攻占契琴伊察城的史詩作品。

瑪雅美術上最大的貢獻在於建築。除去建築本身的價值外,同時也表現了其他藝術,如雕刻、繪畫、鑲嵌工藝等的成就。瑪雅人公共建築圍繞著庭院或廣場排列,成為舉行宗教、政治活動的場所。瑪雅建築有神廟、宮殿、金字塔、球場、觀察台等。這些建築往往組成群體,有的還有帶梁托的拱頂。這種拱頂是以草棚屋頂作為原形的。瑪雅的拱頂很厚重,需要有很厚的牆來支撐,也沒開窗,因而建築物內部一般都很暗,也很窄,主要的裝飾在外部。

瑪雅最古老和最大的宗教中心是蒂卡爾,這裏有瑪雅最早的金字塔和精致的木雕門楣。蒂卡爾的金字塔以其陡峭、高聳為特色。石刻在蒂卡爾未得到充分發展,而科潘城則主要發展了石雕藝術。科潘是瑪雅前期的重要中心,有精美的高浮雕石碑和建築裝飾,還有最長的象形文字石階。在尤卡坦半島,烏斯馬爾的建築達到了瑪雅建築的頂峰。烏斯馬爾的建築以珀克樣式為主,其中女修道院和總督宮建築群以其嚴整、簡練、莊嚴而著名。尤其是總督宮立麵的幾何紋鑲嵌圖案是最傑出的瑪雅建築裝飾,這種圖案極像中美洲其他地區的紡織物紋樣。

瑪雅人的濕壁畫采用了多種礦物顏料,有豐富的色彩。它不注意立體感,但場麵富有生活氣息,動態表現很自由。麵部總是側麵的,表現出各種不同的表情。博南帕克建築物中的濕壁畫是瑪雅地區最完整的壁畫。危地馬拉高原地區的北部山區發現的彩繪陶器,也是用濕壁畫的方法來裝飾的。

在各個不同的地區,建築又有其不同的特色和風格。佩滕地區是瑪雅的中心地帶。主要的宗教中心蒂卡爾繁榮於古典時期,是佩滕樣式的主要代表。它的主要特點是陡峭的金字塔神廟。主要的金字塔往往高出叢林40米,階梯斜度達70多度,足以稱為“叢林大教堂”。在所有的美洲古代建築中,蒂卡爾金字塔是最令人驚歎的。金字塔由基座、階梯、神廟構成,往往有多層,各層輪廓線清晰,立麵稍稍內傾,正麵筆直的階梯直達頂部。金字塔頂部很小,但神廟有厚重的屋頂和高聳的頂飾,使神廟產生了挺拔的輪廓,有時屋頂上的頂飾比神廟本身還要高。這種神廟內部狹小而黑暗,不能容納為數眾多的信徒,隻準許君主和祭司進入。

帕倫克城位於瑪雅西部地區,瑪雅建築在這裏表現得更有組織性,眾多的建築組成幾個建築群。帕倫克宮殿建立在巨大的人工土台上,四麵有長廊把建築群圍成一個整體,裏麵的建築物把空間劃分成幾個庭院。宮殿的中心在東北庭院,也圍成方形,四麵有台階。在西南的庭院有3層高的方塔,中間有樓梯通到頂部。宮殿結構嚴謹,高聳的塔樓成為這一建築群的主體。帕倫克建築的另一特點是顯得比蒂卡爾建築更輕快,它在減小外牆的厚度上取得了成功。帕倫克金字塔神廟都有複折屋頂,上麵高聳的頂飾是鏤空的網格狀圖案。為減輕屋頂的重量,帕倫克建築師采用了拱狀形空洞,並在後期建築中不斷擴大這些空洞。這類建築的傑作有太陽神廟、碑文寺等建築。碑文寺是一個巨大的建築,位於9層高的金字塔頂端,最低的一層有65米。頂部神廟是長方形,正麵有5個門,裏麵的三麵後牆上刻滿了象形文字,共650個字。碑文寺下麵26米深處的地下墓室結構非常嚴謹,從碑文寺地下的石板下有一條狹長的通道通向墓室,這些通道是經過精心設計的。在尤卡坦半島的南部,流行一種裏奧貝克樣式(以其第一個發現地命名)。這種建築的特點是:有著沉重的裝飾,神廟立麵有時處理成一個巨大的雨神肖像,帶犬牙的嘴作為神廟的門,兩邊有高度抽象化的眼睛和耳朵。這種裝飾類似中國商代青銅器上的獸麵紋。很多這種類型的建築沒有實用意義,如克斯普伊爾的塔內部是實心的,通上金字塔上的階梯是假梯,頂上的神廟沒有內部空洞。建築的重點都放在立麵裝飾上,建築成為純象征意義的。這種風格的流行地區大多采用了一種特殊的技術:把橡膠放在石灰漿中,做成混凝土,這樣就可以用現代模製方法來做成立麵華麗而複雜的裝飾紋。

珀克樣式是瑪雅建築藝術的頂峰,流行於尤卡坦半島西部的烏斯馬爾、卡瓦、薩伊爾和拉夫納等地。烏斯馬爾建築是珀克樣式的傑作,屬於極為成熟和理智的類型。建築的排列有令人吃驚的現代感,長長的平石板構成建築物的平台,寬闊的階梯通向大建築物;方形門沿牆麵形成有韻律感的排列;牆上部突出的中楣上用磚石鑲嵌成幾何紋或幾何化的美洲虎麵具。烏斯馬爾建築是幾個大的建築群,每一群體都是一個有機整體,通常由四座宮殿排列成方形,但建築互不連在一起,方形的四角是開放的。宮殿由成排的拱頂房間組成,設有儀式性門廊。這些建築群的排列又存在某些內在聯係和統一性。在城市的建築中常會看見幾組同建築的輪廓線在各個不同的方向會形成一條條很長的直線。這種樣式的傑作有被稱為“女修道院”和“總督府”的建築群(名字係西班牙人根據其外形所加)。烏斯馬爾“總督府”長約100米的中楣裝飾由260個兩種的幾何化麵具和104個網格回紋交織而成。這些數字代表了瑪雅神曆年的天數(260天)和瑪雅人觀念中一個世紀(52年)的倍數,網格回紋隱喻太陽神。這種圖案與雨神麵具的交替出現象征著宇宙中時間的不可抗拒性,有節奏的循環。珀克樣式最簡練的典型是海龜之宮,以其中楣邊緣上裝飾著一排高浮雕海龜而得名。其簡潔的立麵、柱式中楣類似古希臘的神廟。帕克建築還采用了新的裝飾方法:立麵裝飾完全用石磚鑲嵌,先用石磚雕刻成石雕磚,然後鑲嵌到牆麵組成圖案。這種工程浩大而複雜,需要嚴格的分工和組織,反映了瑪雅建築的高度發展。瑪雅雕塑以蒂卡爾和科潘的雕刻石碑最出名。石碑用整塊的巨石雕成,正麵往往刻上一個君主或貴族的形象,穿著華麗的服裝、戴著龐大的頭飾,直立,側麵和後麵往往刻滿了象形文字,記載曆史事件和時間。蒂卡爾石碑多用淺浮雕在正麵刻以貴族或武士的側麵立像,而在科潘石碑中往往表現出對高浮雕的偏好,具有高度寫實和近乎巴洛克華麗裝飾的人物正麵而立,被周圍服飾和頭飾的繁縟細節刻畫所包圍,但人物麵部卻顯得安詳而莊嚴,簡潔的刻畫與繁瑣的裝飾形成強烈的對比。科潘的建築裝飾雕刻也有大量的高浮雕,近似圓雕,如球場象形文字石階上麵的高浮雕人物幾乎已經脫壁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