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利揚泰的故事,在民間廣為地流傳,一直到15世紀,又被人用克丘亞語改成了戲劇,中間夾雜著一些西班牙語的詞彙。劇本曾經一度失傳。直到18世紀中期,秘魯的傳教士安東尼奧·巴爾特斯,又重新發現了劇本,並把它改編成了多幕劇,全劇一共有八幕:
第一幕突出了矛盾的焦點,奧利揚泰與公主山盟海誓,但印加王卻堅決不允許他們的婚事;第二幕表現了公主對奧利揚泰愛情的忠貞,卻遭到父王的無情拒絕;第三幕寫奧利揚泰求婚,卻被印加王趕出了宮廷;第四幕奧利揚泰回到了故鄉,率眾起義,宣布脫離印加國,自立為王;第五幕和第六幕,印加王派兵前來鎮壓,奧利揚泰將印加王的軍隊打得大敗;第七幕,寫公主在修道院中,以及在那裏出生的女兒伊瑪·蘇瑪知道了自己的身世;第八章,寫奧利揚泰被活捉,生死關頭,印加王駕崩,新印加王繼位,並赦免了奧利揚泰,批準了他和公主的婚姻,並將王位讓給了奧利揚泰,全劇以大團圓終,幕落。
印加神像紋金匾劇本被翻譯成法文、英文、德文、西班牙文等,留傳世界很多的國家。該劇語言生動活潑、情節緊湊、結構完整,在藝術上,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成就。
《奧利揚泰》的原作者佚名,一度引起研究者們極大的興趣。劇中描寫的印加上流社會的種種生活,說明作者可能就是奧利揚泰的後裔,或者是王室貴族的後裔。
印加戲劇主要由兩位演員對白表演,並伴以合唱,即歌舞與台詞對白相結合的戲曲形式。除《奧利揚泰》外,還有一些被征服部落反抗印加專製統治的藝術作品。
印加人其他方麵的藝術,如同它的文化一樣,是建立在查文文化、帕拉卡斯文化、莫契卡文化(或稱早期契穆文化)、納斯卡文化、蒂亞瓦納庫文化等藝術之上的。
在3000年前的查文文化中,產生了石雕、陶器、骨刻、金製品、粘土浮雕、紡織工藝。查文風格多以貓科動物為主題,寬嘴、犬牙、圓鼻子、卵形眼睛,頭上開一個V字口。主要是石板浮雕,很少圓雕,隻有少量動物頭和美洲獅形的研缽例外。查文化的浮雕藝術已經高度發達,在查文─德─萬塔爾遺址中,被稱為“卡斯蒂略”大廈以虎神為圖案的石柱上,即有深浮雕,又有淺浮雕;古廟圓形廣場圍牆上,美洲虎和手持武器的武士石雕;巨型石碑上眾多的獸頭人身像(獸頭上還有比身體高幾倍的蛇形羽冠裝飾)線刻石雕;塞琴遺址中戰旗、武士、虎、魚、人體部位石雕等,技巧已經相當高超。製陶和金屬藝術,在查文化後期也相當發達,陶器多為棕色或黑色,並飾有各種幾何圖案。圖案的製成,要在潮濕的陶坯上鑽眼、打印和摳刮;匠人們,在製作金片的模子上,雕刻出虎、蛇、兀鷲等圖案,回紋極其精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