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盤古開天辟地

盤古開天辟地的故事,在我們國家是家喻戶曉的,也屢見於史冊。盤古故事雖興於漢,盛於三國,而其思想源流卻來自遠古,可以說是遠古的人們對自身的來源、生存、發展,乃至價值的一種索解。《藝文類聚》卷一引《三五曆紀》中有一段話:

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後乃有三皇。數起於一,立於三,成於五,盛於七,處於九,故天去地九萬裏。

著名學者袁珂在《中國神話傳記詞典》中稱上麵一段文字“頗具哲理化意味”。不錯的,其中的確含有諸多哲理化的意味。略加分析,至少可以得到三點啟示:其一,這裏講到了天、地、人。作為開天辟地的人(盤古),它的存在是不能離開天與地的。“盤古生其中”“盤古在其中”,顯然,這裏不隻是一個方位的概念,而且還是一個包容的概念,就是說,這裏承認了一個事實,人隻能生存和生活於天地之間,離開了天地這一生存環境,人就失去了生存和生活的依據。其二,所謂“神於天,聖於地”,講白了,就是得天之神韻,得地之靈氣。“人”怎麼從混沌走向清明,從根本上說就要從天地(大自然)中吸取養料,這話也是很富於哲理的。其三,與天地俱進的觀念。在這段話中,表現得十分清楚的思想是,天是變的,地也是變的,人是隨天地之變而變的。“一日九變”,這裏說的變,就是發展,就是成長。

“我從哪裏來?”盤古開天辟地的故事是在告訴人們,“人”從天地中來,就是說,人是大地之子,人是上天之子,“經萬八千歲”——實際上是更久長,“人”漸漸地變而為真正的“人”。

比上麵這段話更積極更有價值的是民間的傳說。明代周遊著的《開辟衍繹通俗誌傳》第一回這樣寫來:

(盤古氏)將身一伸,天即漸高,地便墜下。而天地更有相連者,左手執鑿,右手持斧,或用斧劈,或以鑿開。自是神力,久而天地乃開。二氣升降,清者上為天,濁者下為地,自是而混茫開矣!

這裏真正說到開天辟地了。自然給予盤古的那個天地原先並不是十分完滿的,需要盤古去加以改造。盤古的“將身一伸”、“或用斧劈,或以鑿開”,正是這種改造活動的具體表現。再說,這裏說的改造活動也不是憑一時之勇,它要求盤古堅持不懈,久久為功,即所謂的“久而天地乃開”。正是這種改天換地、戰天鬥地的精神,使盤古在人們的心中的形象高大起來。一些專家指出,從一定意義上講,“盤古代表著上古人群體的形象”,那是一點不錯的,中國人津津樂道於盤古,自以為是盤古氏的後代,道理也正在於此。

更為有趣的是,盤古的形象是天人合一的。盤古生於天地間,一旦死去,又回歸於大自然,化成為大自然中的一部分。《繹史》卷一引《五運曆年紀》:

首生盤古,垂死化身,氣成風雲,聲為雷霆,左眼為日,右眼為月,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嶽,血液為江河,筋脈為地理,肌肉為田土,發髭為星辰,皮毛為草木,齒骨為金石,精髓為珠玉,汗流為雨澤,身之諸蟲,因風所感,化為黎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