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描述應當說也是“頗具哲理化意味”的。盤古之生,乃“神於天,聖於地”,從天地中汲取精華,壯大和發展了自己,而一旦至死,又會全數回歸於天與地,化成大自然間的風雲,雷霆,日月,江河,地理,田土,草木,金石,珠玉,雨澤。這是最完整、最徹底的回報。這可能是遠古人類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最樸素也最真切的理解了。
這些年來,對盤古形象的研究漸趨旺勢,認識上也各不相同。
歸結起來,一為“外來說”,二為“本土說”。
“外來說”認為,盤古形象來自境外。有些專家認為,印度古經典《黎俱吠陀》載,宇宙間萬物都是“大人”創造,盤古氏實際上是從“印度大人”演變而來。還有專家說,盤古是巴比倫巴克族(Bak)之名的音譯。而大多數專家則認為盤古是中華這塊古土上土生土長的,是我們民族遠祖的某種形象的活的描摹。
有專家指出,盤古大神從遠古土地神“亳社”轉化而來。“亳社”是山川萬物的造物主,是無所不能的,盤古亦如此。“亳”轉音為薄、蒲、蕃、潘,雙音則為薄姑、蒲姑、蕃吾,又可轉音為盤瓠、盤古。盤古既為土地神,那麼,他能通於天人之間也就沒有什麼奇怪的了。
另有專家指出,盤古即傳說中的盤瓠。《搜神記》卷三:“昔高辛氏時,有房王作亂,憂國危亡,帝乃召募天下有得房氏首者,賜金千斤,分賞美女。群臣見房氏兵強馬壯,難以獲之。辛帝有犬字曰盤瓠,其毛五色,常隨帝出入。其日忽失此犬,經三日以上,不知所在,帝甚怪之。其犬走投房王,房王見之大悅,謂左右曰:辛氏其喪乎!犬猶棄主投吾,吾必興也。房氏乃大張宴會,為犬作樂,其夜房氏飲酒而臥,盤瓠咬王首而還。……帝乃封盤瓠為會稽侯,食會稽郡一千戶,其後子孫昌盛,號為犬戎之國。”《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所記也略同。當然,許多專家早已指出,文中所言“犬”並非真是一隻狗,而是以“犬”為圖騰的某一部落或部落聯盟,他帶領自己的部屬,幫助高辛帝(即中原地帶的部落聯盟首領)平定了房王(另一部落聯盟首領)的叛亂,於是受到高辛帝的褒獎,創建了後來的所謂“犬戎之國”。如果那樣,盤古則是“南蠻”的祖先了,這也是合情合理的。
還有些專家以為,盤古實際上是龍文化的象征,是中遠古文明的象征。《廣博物誌》卷九引《五運曆年紀》雲:“盤古之君,龍首蛇身,噓為風雨,吹為雷電,開目為晝,閉目為夜。死後骨節為山林,體為江海,血為淮瀆,毛發為草木。”如果這一記述無誤,那麼“龍首蛇身”的盤古無疑是中原遠古祖先的化身了,從其呼風喚雨的本領來看,他是遠古時代一個首領級的人物無疑了。
遠古神話傳說是對混沌時代的一種朦朧的追憶,它雖然有著太多誇大和扭曲的成份,但如果我們能用心吹去覆蓋在遠古史實上的厚厚沙土,那麼,由此而追尋遠古祖先的某些蹤跡還是可能的。我們從盤古形象中,還是看到了我們遠古祖先勤奮、勇敢、大度、灑脫的品性嘛,而這些正是盤古的子孫們所應該承繼和發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