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部分(1 / 2)

第九十一部分

常勝軍

太平天國時期清政府聯合外國勢力組成的一支以近代武器裝備的雇傭軍。始名洋槍隊,後經擴充改組為中外混合編製,易名常勝軍。

1860年(鹹豐十年)夏,太平軍摧毀清軍江南大營,乘勝東進,迭克常州、無錫、蘇州,迫近上海。清政府與外國列強深為憂懼,為了各自的利益,合謀上海防禦。美國冒險家華爾向上海富商、捐有候補道銜的楊坊建議招募外籍士兵,由楊坊供給軍需薪餉,他本人負責雇募、訓練和指揮作戰;攻克城池後,另發資金。經清蘇鬆太道吳煦讚助,1860年6月2日,洋槍隊成立,有百餘人。初戰進攻鬆江,但遭敗績而散。華爾再募百餘人,以美國人法爾思德和白齊文為副統領,重新出戰,7月16日襲取鬆江,建立總部。次年8月,洋槍隊在鬆江改組,由歐美人任軍官,中國人當兵,擴編為七百餘人,隨後又增至兩千餘人。

1862年1月,太平軍再次進軍上海,於奉賢大敗洋槍隊,克縣城,進占浦東大部地區.洋槍隊潰敗。2月(同治元年一月),洋槍隊改名常勝軍。3月,清政府授華爾為參將,以吳煦為督帶,楊坊會同華爾為管帶。常勝軍人數達五千人。李鴻章率淮軍抵上海署理江蘇巡撫後,即派參將李恒嵩隨同華爾出戰。5月初,常勝軍與英法軍、李恒嵩部清軍聯合進攻太平軍,陷嘉定、青浦。萬餘太平軍精銳在李秀成率領下反擊,痛殲常勝軍主力,俘法爾恩德,收複失地,進圍鬆江。但旋因天京形勢危急,撤軍赴援,常勝軍遂得複振。

9月,浙東太平軍進攻寧波,華爾率部入援,在慈溪斃命。法爾思德、白齊文和英國軍官奧倫先後繼任常勝軍管帶。次年1月14日,英駐華陸軍司令士迪佛立與李鴻章的代表吳煦簽訂了整頓常勝軍的協定,規定常勝軍暫由英國軍官奧倫管帶,清副將李恒嵩會同管帶;編製為三千人,經費由中國海關撥款,武器裝備均購自外國,李鴻章負責指揮與供應;開始向蘇南發起進攻。2月,常勝軍攻太倉失敗,奧倫離職。3月,英國少校戈登繼任管帶。他依照英軍建製,實行薪金製。將全軍組建為六個步兵團、四個攻城炮隊、兩個陣地炮隊。4月至7月,與淮軍聯合西進,陷太倉、昆山、吳江,並將總部遷至昆山,被清政府賞總兵銜。

1863年8月,常勝軍與淮軍攻蘇州,數月無功,傷亡慘重。12月,太平天國蘇州守將郜永寬等殺害主將慕王譚紹光,投降獻城。時因李鴻章殺死太平軍降將和掠獲財物分贓問題,戈登與李鴻章發生爭執,幾至火並。後赫德從中斡旋。清政府重賞戈登,矛盾遂緩解。次年春,常勝軍與淮軍繼攻宜興、金壇、常州等地。5月,陷常州後,清軍在蘇南的勝利已成定局,常勝軍即在昆山宣告解散。據戈登承認,在蘇南戰場,常勝軍一百名外籍軍官,傷亡48人;3500名士兵,損失1000。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

晚清主管外交事務、派出駐外國使節,並兼管通商、海防、關稅、路礦、郵電、軍工、同文館、派遣留學生等事務的中央機構。初稱總理各國通商事務衙門,簡稱總理衙門、總署或譯署。1860年(鹹豐十年)清政府與英、法等國簽訂《北京條約》後,對外交涉事務增多。次年1月,恭親王奕沂、大學士桂良、戶部左侍郎文祥奏請為“通商夷務全局”,在京師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接管以往禮部和理藩院所執掌的對外事務。旋經鹹豐帝正式批準,該機構於1862年3月(同治元年二月)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