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部分
南海交通
南海是漢代中國與東南亞、印度的海上通道。據《漢書·地理誌》,由日南邊塞(出海口在今越南峴港)或徐聞、合浦出發,沿印支半島南下,船行五月,到都元國(今越南南圻一帶),全程1060海裏;船再行四月,到邑盧沒國(今泰國華富裏),全程840海裏;再船行20餘日,到諶離國(指暹羅古都佛統),全程約100餘海裏。由諶離國舍舟登陸,橫越中南半島,步行十餘日,到夫甘都盧國(今緬甸蒲甘地區,與下緬甸直來人居地,包括薩爾溫江入海處和仰光一帶),全程300公裏。再船行二月餘,到黃支國(今印度東岸建誌補羅,出海口為馬德拉斯),全程1728海裏。黃支之南有已程不國(Sihadvipa,意為獅子洲,今斯裏蘭卡)。漢使至此乃循原路而歸。
王莽輔政時,黃支國遣使至中國贈生犀牛,該國使臣自黃支出發,船行八月,到達皮宗(即今印尼蘇門答臘島西北部一帶),全程1700海裏;再船行二月,經新加坡、西貢,到日南、象林界(越南峴港),全程1700海裏。
由此可見,日南道又分南、北兩線。北線自日南、徐聞或合浦,船行經都元、邑盧沒、諶離後,舍舟登陸,步行至夫甘都盧,再乘船至黃支,漢使南下多循此線;南線則由黃支經皮宗至日南,黃支使臣北上即循此線。
漢使南行皆由“蠻夷賈船,轉送致之”,自日南至諶離,乘坐暹羅灣或印度支那半島南部船隻,船形狹長如龍舟,以人力劃槳前進,隻能在近岸的淺海而不宜作遠洋航行,平均日行7海裏。自諶離橫越半島以後,改乘印度洋孟加拉灣的船隻,船體高大,利用季候風揚帆,每日平均能行28海裏。黃支國使臣至皮宗所乘亦此種船,隻是到蘇門答臘後要等待半年轉換一次的季候風,故實際所需時間也僅兩月,同皮宗至日南一樣,日速28海裏。
《漢書·地理誌》還載黃支國“其州廣大,戶口多,多異物”,所產明珠、璧琉璃、奇石等,自漢武帝以來,源源流入中國;中國的特產也通過饋贈、貿易,不斷輸往上述各地。
東西洋
元代以來中國古籍對大陸疆域以外海洋的合稱。對東、西洋的範圍的劃分有個認識發展過程,其概念因時代、載籍不同而有區別。13世紀末,徐明善的《天南行紀》和周達觀的《真臘風土記》已提及“西洋”之名。成書於元大德八年(1304)的《南海誌》是迄今所知最早同時提及東洋、西洋的著作。依該書所記,元代的東、西洋應以中國雷州半島一加裏曼丹島西岸-巽他海峽為分界。加裏曼丹島和爪哇島及其以東的海域、地區為東洋,其中爪哇島、加裏曼丹島南部、蘇拉威西島、帝汶島直至馬魯古群島一帶被稱為大東洋,加裏曼丹島北部至菲律賓群島被稱為小東洋。西洋指加裏曼丹以西至東非沿岸的海域和地區,其中又以馬六甲海峽為界而分為大西洋和小西洋。今南海西部謂之小西洋,印度洋當即大西洋。這種劃分自元代至明代中期沒有多大變化,鄭和下西洋時所說的“西洋”,實際包括了上麵提到的大,小西洋。但汪大淵的《島夷誌略》等則以西洋名國,專指印度南部一帶。
明末清初,東、西洋的範圍與概念又有變化。明張燮成書於萬曆四十五年(1617)的《東西洋考》總結了長期以來舟師、水手的航海經驗,明確提出應以加裏曼丹島北部的文萊一帶為界,來劃分東、西洋,《明史》基本上沿襲其說。這一時期東洋的範圍逐漸東移,原來的小東洋被稱為東洋,而台灣、琉球一帶則被稱為小東洋。至於元代稱為大東洋(爪哇島至馬魯古群島一帶)則被改稱為西洋的範圍。同時西洋的範圍亦漸西移,原來的大西洋(今印度洋一帶)被稱為小西洋,印度沿岸的果阿等地因被稱為小西洋國,而大西洋一詞則逐漸用以稱呼今歐、美之間的廣闊海域或地區。
隨著東洋、西洋範圍分別向東、西兩方推移,明嘉靖年間(1522~1566)開始出現南洋之名,專指中國正南方以外地區和海域。鄭若曾等所撰之《籌海圖編》《海運圖說》已把今東南亞一帶稱為南洋。此後,由於東西方交往的增多,中國地理科學水平的提高,清末大東洋、小東洋,小西洋等名稱即漸廢棄不用。鴉片戰爭以後,東洋往往專用於稱呼日本或其附近的海域和地區,西洋則成為今大西洋一帶的專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東洋、西洋及南洋等名逐漸消失。
馬戛爾尼使團
英國早期派遣來華的官方代表團。由前駐俄公使、孟加拉總督馬戛爾尼(1737~1806)任全權大使。1792年(清乾隆五十七年)9月,他率領由科學家、作家、醫官及衛隊等90人組成使團,攜帶天文儀器、車船模型、紡織用品和圖畫等600箱禮品,乘船自普茨茅斯港啟程。使團帶有英王慶賀乾隆帝83歲壽辰的信函和國書。英國政府訓令使團向清政府提出“改善”貿易條件、互換常駐使節等要求;事先並通過東印度公司,通知兩廣總督,要求清帝準予直接進京晉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