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部分
沈括
沈括像(1031~1095)字存中,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宋代卓越的科學家、政治家和軍事家。他曾經積極響應王安石變法,作為王安石的助手參與變法,出使過契丹。晚年退居潤州(今江蘇鎮江)夢溪園,專事寫作。沈括的科技思想體現在他的筆記《夢溪筆談》中,其內容包括數學、天文、地質、物理、化學、水利、建築、生物等各個領域,非常富有創見性。這本書最早記載了石油的用途,並第一個提出了“石油”這個科學的命名,甚至還預言“此物後必大行於世”。《夢溪筆談》反映了我國北宋時期自然科學所達到的高度,是世界科技史上的一本重要著作。為了紀念他,1979年國際上曾以沈括的名字命名了一顆新星。
宋慈
(1186~1249)字惠父,宋代法醫學家。曾任廣東、湖南提典刑獄等職務,辦案注重實地檢驗。他總結前人在法醫學方麵的經驗,並根據自己四任法官期間從事檢驗的經驗和心得,在1247年寫成了《洗冤集錄》。這部著作是世界上最早的法醫學專著。全書共5卷、53條,作者結合自己經曆的各種死亡情況的檢驗所見,從宋代關於檢屍的法令、檢屍的方法與注意事項、屍體現象、屍體的各種死亡原因等方麵係統地闡述了法醫學的屍檢方法,並對犯罪、犯罪偵查也作了詳細的論述。《洗冤集錄》已經包含了現代法醫學的核心內容,對法醫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宋慈也因此被稱為“法醫學之父”。
黃道婆
南宋時期的紡織專家,她出生於鬆江烏泥涇(今上海華涇)的一個貧苦家庭,從小被賣作童養媳,由於不堪忍受淩辱而出逃,流落到海南島的崖州。在那裏她向黎族人民學會了先進的棉織技術。13世紀末她回到故鄉,在黎族人民棉織技術的基礎上,製造了新的“捍彈紡織”的棉織工具,創製了一種攪剝棉籽用的車,從而大大地提高了當地的生產效率。她還研究了“錯紗配色”技術和增強棉花彈力、去除雜質的技術,並把黎族人民織提花被的技術傳給人們,使得當地的紡織工藝水平有了質的飛躍。從此以後,原本生產落後的鬆江變成了先進的棉紡織中心。黃道婆對我國紡織工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郭守敬像郭守敬
(1231~1316)字若思,元代順德邢台(今屬河北)人,我國古代著名的天文學家、水利學家和數學家。他曾經師從當時的天文、地理學家劉秉忠,並在他的推薦下受到元世祖召見,被任命為都水監,興複西夏瀕河、五州諸渠,後來又興修了通惠河。1276年,他又受命修治曆法,參與編製了比過去準確的《授時曆》。這部《授時曆》是在大量的天文學實踐的基礎上編成的。郭守敬認為,治曆必須根據實際測量校準,因此他先從事製造天文儀器,創造和改進了簡儀、仰儀、高表、候報儀、景符和窺幾等近20件觀測天象的儀器。他還在全國各地設立27個觀測站,進行規模巨大的測量工作,重新觀測了二十八宿及其他一些恒星的位置,測定了黃赤交角,達到極高的精確度。這部曆法推算極為精研,因而得以在中國施行達360年,是中國曆法史上施行最久的曆法。
王禎
繅絲圖字伯善,山東東平人,我國元代著名的農業科學家,曾任宣州旌德縣縣尹、信州永豐縣縣尹等職務。他的科學成就,主要體現在《王禎農書》一書中。這是中國古代一部對農業生產作出完整係統論述的著作。書中王禎對包括農、林、牧、副、漁及水利在內的農業科學作了綜合性的總結,並闡述了各種農作物的品種、特性、栽培、種植、收獲、貯藏、利用等技術知識,並將農作物分為穀、蔬、果、雜等6個大類,這已經具備了農作物分類學的初步萌芽。書中還分門別類地介紹了257種農業機械工具,並繪有圖譜306幅。正是靠著這些圖譜,我國古代的許多農業機械器具才得以保存下來。王禎的《農書》顯然是中國古代農器圖譜的公認“鼻祖”,而這也正是王禎機械製造大家的標誌與象征之一。王禎還是個農業機械的發明家,他創新發明的“水輪三事”和“水轉連磨”顯示出了很高的機械設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