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部分
明檔案
洪武三年(1370),明太祖朱元璋命令中書省收集全國的“戶口錢糧之籍”藏之內庫;天下城池、山川、地理、形勝,亦皆圖以成書,藏之內閣。並在宮內建立存放這些檔案的大本堂。後又在南京後湖修造了黃冊庫,存放全國各地送來的賦役黃冊。弘治十五年(1502),明孝宗命令在皇宮內修建了內閣大庫。嘉靖十三年(1530),明世宗又在皇城內東南角,修建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座所謂金匱石室的皇家檔案庫——皇史威。此外,在各地方政府所在地,也修有架閣庫、案牘庫、案冊庫、冊籍所等各類檔案庫房。由於自明中葉起政治極端腐敗,加之明末清初長期戰亂,明代的這些檔案,基本上已蕩然無存。清初為修《明史》,清政府向全國征集到各種明代檔案共兩萬多件,由兵部送交內閣大庫保存。後因自然條件的限製和人為的破壞而不斷有所損壞。清宣統二年(1910),內閣大庫檔案有數百萬件被遷移出宮,後來流散於社會,造成大量明清檔案的毀壞和失落。據目前所知,這些清初征集得來的明代檔案,除北京、南京、台北及國外一些機構和個人手中有少量者外,保存在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的隻有3600餘件(冊)。此外,在西藏拉薩布達拉宮及山東曲阜孔廟之內,還保存了一些明代皇帝及其政府機構頒發給它們的文書。
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所存的明代檔案,就其年代而言,有洪武、永樂、宣德、成化、正德、嘉靖、隆慶、萬曆、泰昌、天啟、崇禎等朝。而以天啟、崇禎朝為最多。其中最早的是洪武三年徽州祁門縣住民的戶口單,最晚的是崇禎十七年反映明清戰爭及明末農民戰爭方麵的文件,另外還有四件是南明弘光朝的官文書。
明檔案的文種十分繁多。有皇帝的敕諭、誥命、鐵券,各衙門或官員個人的題行稿、題本、奏本、揭帖、奏表、呈文、稟文、啟本、手本、塘報、谘文、劄付、輿圖、簿冊、契約、稅票、戶口單、狀紙、寶鈔以及實錄、聖訓、明會要、明會典、明國史稿等官修書的殘本,也還有少數私人的著述如:明史綱鑒目稿、明通鑒綱目稿、人物傳記及奏議之類的手抄本等。其中以兵部的題行稿即發文稿以及科鈔題本、奏本為最多,共計有3100餘件,約占該館現存明代檔案的85%以上,其次是一些武職選簿等各種簿冊。
明檔案的內容,以祟禎年間兵部關於鎮壓各地農民起義的題奏文書為較多。約有200餘件,計40餘萬字;其次為反映明清戰爭的題奏文書。此外,還有反映明政權與蒙古及西南各少數民族的關係以及有關漕運、荒政、租賦等方麵的檔案。
明代輿圖中的《九州山鎮川澤圖》、《大明混一圖》等,更是屬於非常珍貴的檔案。此外又有明代武職選簿,是記載明代京內外各衛所職官襲替補選及他們的履曆等情形的登記簿,共有120餘冊。它對於研究明代人物傳記和邊境疆城的治轄沿革,具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對這部分檔案全部進行了修複裝裱,重新配製了存放裝置,妥善保管,並提供各界利用。
早自30年代以來,有些檔案資料陸續整理成編,鉛印發表。前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編輯的《明清史料》,1949年前出版了甲至丁編;1959~1975年在台灣出版了戊至癸編。《明清內閣大庫史料》第一輯上下兩冊,金毓黻編,1949年東北圖書館出版。《明末農民起義史料》,鄭天挺主編,1952年開明書店出版。《明清檔案存真選集》,李光濤、李學智編,1959~1975年先後出版了三集,影印檔案原件,略附文章說明。1978年創刊的《清代檔案史料叢編》,刊印發表過一些明檔。1981年創刊的《曆史檔案》雜誌,間或也有一些明檔刊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