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2 / 2)

視網膜遠比照相底片複雜。據研究,各人視網膜上的紋路與指紋一樣,也是各不相同的。科學家據此發明了一種“視網膜紋識別儀”,用它代替鎖來看守大門。人要進門時,隻需將“鑰匙”——眼睛正對識別儀就可以了,如果識別儀儲存的視網膜紋檔案中找不到來者的,門就不會打開。

有一點不少人不知道:眼球總在不停地運動,即使你竭力想讓眼球靜止也不行,它始終有著某些微小的運動。就是說,隻有靜止的景物,沒有不動的眼球。為什麼眼球老是在動呢?科學家尚未掌握其機理。有人認為,這可能是視覺神經對靜止刺激不發生反應的緣故,隻有眼球那不斷跳躍、顫動的刺激,才能引起腦子的“注意”。

生活中有時會遇到這樣的事:二三歲的孩子倒拿著畫冊在津津有味地看,大人常認為這是孩子看不懂畫片內容,在亂翻著玩而已。其實,這種“倒視”是眼睛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

專家說,我們在照相機鏡頭上看到的景物是倒著的,眼睛視網膜上的圖像實際上也是倒著的。可我們的大腦有將這倒像“糾正”過來的功能,這才使我們感覺不到圖像是顛倒的。二三歲的幼兒由於大腦功能尚未完善,還沒有很好地形成糾正倒像的功能,暫時出現倒視並不奇怪。隨著孩子的生長發育,會逐漸改變倒視現象的。

科學家們有這樣的認識:眼睛對人的進化意義重大。直立的人不必像四腳動物那樣成天“兩眼朝地”,因為有了一雙高瞻遠矚的眼睛,人類才能看得遠、見得多。大量的信息不斷通過眼睛反映到大腦裏,大腦不斷受到刺激和鍛煉,也就促進了腦的發育,使腦子在重量上逐漸增加,在質量上不斷提高。眼睛對人腦的發達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眼睛這架安裝在人體上的有生命的“照相機”與大腦的關係如此密切,以至有些生理學家把眼睛看做是大腦的一部分,並認為眼睛隻是為了更好地看清事物才逐漸移到外麵來了。

一架照相機拍幾十張照片就要更換膠卷,而眼睛這架“照相機”卻可伴隨你一生,連續拍攝無數的影像而無需更換膠卷。照相機用久了會磨損,用得不當會損壞,這一點眼睛倒是和照相機一樣。願你不要忘了勞苦功高的眼睛,不要忘了它也需要小心嗬護。鼻子的功能

在靈長類向人類的演變過程中,臉部逐漸變得平坦,而留下的一個大鼻子,就像潮水退下後屹立的礁石。鼻子在我們臉上,也像礁石突出於海麵上一樣,十分醒目。這醒目的鼻子對於人的容貌來說,自然十分重要。我國古時有割鼻子的“劓刑”,古代歐洲也有類似的刑罰,割掉鼻子的臉就非常難看,所以這是很重的刑罰。

人類很重視這個醒目的鼻子。我們常把事物的創始人稱為“鼻祖”,用手指指鼻子就可以代表“我”,可見鼻子的地位之高。印第安人用手撫摸對方鼻子表示歡迎,非洲人相互親鼻表示友愛,中國人用“嗤之以鼻”表示輕蔑,這些習俗也體現了人們對鼻子的重視。

人們為何這樣重視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