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1 / 2)

第二部分

正因為腦子承擔了如此重要的任務,所以需要的氧氣和血液供應也非常之大。據實驗得知,腦子消耗的氧氣竟占全身的五分之一,人腦隻要缺氧6秒鍾就會死亡;從心髒輸出的血液,有六分之一要供給腦子,正常成人一分鍾流經腦子的血液要有800毫升之多呢。

大腦這個司令部一旦出了故障,人的活動可就要全部亂套。1985年聖誕節,安娜一個人正孤苦地守在紐約州的寓所裏,門鈴響了,她開門一看,“哇”地驚叫了起來——門外站著的是她的丈夫,已失蹤了15年的詹姆士。

詹姆士原是當地郵局的投遞員。1971年3月的一天突然失蹤,人們隻在公路邊的山坡上發現了翻倒的郵車,不見詹姆士,既不見活人,也不見屍體。後來知道,他在那次交通事故中受傷而失去記憶力,一直到15年後跌了一跤才恢複記憶,他想起了紐約州溫馨的家,想起了妻子安娜,隻是想不出為什麼自己會在離家數千千米的加利福尼亞,更想不到此時已是1985年了……

專家推斷,很可能是那次交通事故使詹姆士的頭部受傷,大腦的神經“斷路”了,故失去了記憶,而後來的一跤又使神經重新“搭上”,從而恢複了記憶。這是極罕見的偶然事例,專家也無法對此作出更合理更科學的判斷。畢竟,大腦中有著100多億個十分嬌嫩的神經細胞,所以,目前人們還根本不可能找到“斷路”的場所。認識世界之窗

人的大腦不過1500克左右,卻是海闊天空,能容下茫茫宇宙,所以博得了“腦海”之稱。“腦海”之所以有海一般的容量,靠的是感覺器官——眼、耳、鼻、舌、皮膚的幫助。感覺器官不斷把大自然中豐富多彩的現象提供給大腦,經過大腦的綜合分析後,人才能有思維和認識。這些感覺器官中最重要的是眼睛。

眼睛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器官,它能同時處理150萬個信息。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要認識客觀事物,常常需要“親眼看一看”,怪不得有人把眼睛稱為“認識世界之窗”。科學家估計,我們獲得的信息中,有80%是從眼睛得來的。人們常把保護心愛的東西說成“像愛護眼睛一樣”,可見眼睛在人們心目中的重要。

盡管動物基本上都有眼睛,可人的眼睛是最出色的。

人眼既能極目千裏,用肉眼既可看到1500光年外的獵戶座大星雲,又能近視咫尺之內,明察秋毫之末。人眼看東西有立體感,能比較準確地判斷物體的大小、遠近、形狀、厚度等。動物大多沒有立體感,且大多是色盲,如狗、牛、兔雖是高等動物,卻看不到世界的斑斕色彩,在它們眼裏,世界隻有深淺不同的灰色,而人眼能分辨17000種不同的色調。

人的眼睛有如一架照相機。讓我們來看一下這架“照相機”的結構和功能。

眼睛大體是球狀,所以又稱眼球。眼球的正前方是一層透明組織——角膜,外界物像透過它進入眼球內。透過角膜,就是“黑眼珠”了。黑眼珠中央的圓孔叫瞳孔,它可隨光線的強弱擴大或縮小,其作用很像照相機的光圈。

眼球的裏麵是晶狀體。它透明而有彈性,中間厚兩邊薄,好似一塊凸透鏡。晶狀體可屈折光線,使物體的像正好落在視網膜上麵。

如果說角膜和晶狀體相當於照相機鏡頭的話,那視網膜就相當於底片了。視網膜具有兩種感光細胞,各司其職。視網膜中央是700萬個圓錐細胞,主要感受強光刺激和顏色刺激,對暗光則不敏感,所以它在白天大顯身手。視網膜的周邊部分有著12億個圓柱細胞,它分辨形象的能力雖然較差,可到了黃昏和夜間,就有它的用武之地了,因為它對暗光較敏感。這些感光細胞感受光線的刺激後,引起視神經衝動,傳入大腦,才能使人“看”到東西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