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魯迅情書 (1)(3 / 3)

這位女學生信中所提到的校長叫楊蔭榆,她是中國最早一批留學海外的女子之一,原為女師大學監,一年前任女師大校長。

這一年年初改名為國立北京女子師範大學的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前身是設立於1908年的京師女子師範學堂, 1919年的“五四”運動中,女高師的學生第一次衝破學校的禁令,投身學生運動。而此時的校園裏也正在醞釀著一場驅逐校長楊蔭榆的風波。寫這封信的女學生,是女師大學生自治會的總幹事,也是驅楊運動的重要組織者——許廣平。

就在許廣平寫信的第二天,也就是1925年3月12日, 59歲的孫中山因肝癌晚期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孫中山逝世後,約有74萬民眾前往致祭。當時的段祺瑞政府決定為其舉行國葬,靈柩暫時安放在北京西山碧雲寺。3月12日這一天,北京女子師範大學的許多學生想去參加孫中山的追悼會,但是遭到了校長楊蔭榆的阻攔。

楊蔭榆不希望學生們加入到社會的政治運動中,當有學生提出悼念孫中山時,她覺得孫中山思想當中有另外的一種破壞的作用,認為學生們應當好好的學習文化,因此拒絕了學生的請求,矛盾由此激化。

楊蔭榆的行為引起了學生們的憤怒。而許廣平寫信給老師的目的,也正是希望先生對學校中正在發生的事情作出一些指點。這封信寄出去兩天以後,許廣平就得到了老師的回信,信中說:苦茶加糖,其苦之量如故,隻是聊勝於無糖,但這糖就不容易找到,我不知道在哪裏,隻好交白卷了。這位向學生交白卷的老師,就是魯迅。這封信也是許廣平寫給魯迅的第一封信。這一年,魯迅在女師大任教已經快5年了。

1920年的秋天,魯迅同時在北京大學和女師大授課,教授的是中國小說史,來女師大上課之前,魯迅的《阿Q正傳》、《傷逝》、《孔乙己》等小說,都是女師大學生喜歡閱讀的作品。魯迅的知名度使得他給許廣平那一屆學生的第一次上課,成為大家翹首期盼的事情。

這堂課,許廣平坐在了教室的第一排。

上課的時候,魯迅匆匆進去,大家都很吃驚。因為他穿的衣服有補丁,長衫上麵有的地方補過,特別是褲子上麵,膝蓋上麵都有補丁,皮鞋上麵也都是一塊塊補丁,頭發也很長,而且他是個平頂。大家都在議論,怎麼這樣一個人好像是一個乞丐一樣。

同在女師大任教的還有周作人、林語堂等眾多知名教授,而與平常打扮得西裝革履的新派人物相比,魯迅則是不修邊幅的。

個子矮小,穿著隨便的魯迅一開始講課,許廣平和其他同學就被他所講的內容所吸引。不知不覺中,第一堂課結束了,等到學生們回過神來,教室裏卻早已不見了魯迅的蹤影。

許廣平後來在《魯迅與青年們》一文裏,如此描寫了這第一堂課:“許久許久,同學們醒了過來,那是初春的和風,新從冰冷的世間吹拂著人們,陰森森中感到了一絲暖氣,不約而同的大家吐一口氣回轉過來了。”

封建包辦婚姻是北師大女學生們普遍麵臨的難題,許廣平也不例外。高第街是廣州著名的一條商業街,從清朝末年開始,就已經店鋪林立,商品琳琅滿目。1898年2月12日,許廣平出生在高第街一許姓大家族裏。出生沒幾天,父母便替她定了親,許配給廣州一戶姓馬的紳士家。

許廣平向家裏提出她不喜歡這個婚姻,要解除。但馬家並不願意退掉這個婚姻,最後談判許家給馬家一筆錢,這筆錢足夠馬家再娶一個媳婦。

解除了與馬家的婚約之後,1922年許廣平北上求學,1920年北京大學首開先例,率先解除了對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限製。兩年後國民政府又頒布了“壬戌學製”,正式明確了女子有享受高等教育的權利。根據這一年中華教育改進社的調查統計,當時全國已有女大學生887人,占全體大學生總數的2.5%,許廣平就是這第一批女大學生之一。

在北京《京報》上,女師大學生為“驅逐校長楊蔭榆”而向當時的北洋政府請願的消息刊登了出來。但“驅楊運動”的初步結果,卻是,許廣平等6人被校方開除,在開除令裏許廣平被斥為“害群之馬”,從此就得了一個害馬的綽號。

在學校的布告裏麵,校方公布了這幾個人表現怎麼不好,並把表現不好的內容寄給六個家長。這樣就很容易引起家長誤解,認為自己的女兒怎麼在學校裏麵不守規矩,不守紀律,不知出了什麼事情。於是魯迅就和幾個老師聯合起來寫了一個聲明。

1925年5月27日,魯迅、林語堂、周作人等7名教授在《京報》上發表了一篇宣言,公開支持女師大的學生運動。在這個月中,魯迅與許廣平共有6次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