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劉霓君
霓妹妹我的孟母:
正月初六的信同相片收到。我真說不出歡喜。你那封信寫的真好。我以前要回國,並非為了對你疑心,你知道的,我向來不曾疑心過你。你信來的時候,我正寫信給彭先生說你在上海懷著小東受了多大的苦,我如何的愛你敬你憐你。我自然要畢業才回國,博士大概不考了。我想年後夏天一定回來,剛好在外國3年,如今已過去半年多了。我回家後春夏天一定回來,剛好在外國3年,如今已過去半年多了。我回家後一定要好好的作些書,一方麵地教書,讓你麵上光榮,讓你同小沅小東過一輩子好日子。我如今對你同小沅小東的愛情實在是說不出的濃厚。我一定要竭力的叫你們享點福。我想在外國的這兩年把英文操練好,翻譯中文詩作英文詩,以後回中國也照舊作下去。這不單名譽極好,並能得到很大的稿費。將來運報好,說不定我要來美國大學教授,你真要來美國呢(不必向別人說,怕的萬一不成功,落人笑話。)。你說你肯在夢中來陪伴我,這是再好不過的呀。你是要坐飛機呢,還是要坐輪船呢?都好。從前我聽到一個笑話,說一個鄉下人聽到別人講世上最快的東西要算電報,他說我的妻子在幾千裏外,我想看她,不如把我一電報送到她那裏去罷。你要是肯由電報打來美國,那更快呀。還有一件事要小心,你哪一夜來美國要早些時候用無線電告訴我,我到了長沙,你來了芝加哥,那不是反來錯過了嗎?那張相片我看了說不出的歡喜。說來有趣,從前我是長頭發,如今我的頭發被剪頭的不知道剪短了許多,你的頭發變長了。這真是夫婦一對。你的麵貌雖然極其正經,象教子的孟母,我看來你的臉還象一個女孩的,一點不顯老。小沅那調皮的模樣,將來長大一定聰明的。你看他那像是笑又不像是笑的嘴,抬起來的眉毛真是一個活潑精神的樣子。將來小東你們三個一定要同照一相再寄給我。我回家後要好好教小沅小東讀書。我決定自己作些書給他們念。小沅很胖,我很歡喜。小東你務必請奶媽,不然我一定不依。我本想早些回家看你同小沅小東,不過我在羅倫士學校白念了半年書,來芝加哥,因為是很大的大學,隻插進了三年級,要兩年畢業。不過我想自己譯些中文詩作英文詩,隻好等後年春夏再回家了。這兩年半讓我們多通些信,好容易過去些,你的信裏可以多講些你自己同小沅小東的事情,如若我們自己的房子這半年之內能夠搬進去住,那是最好的。不然還是照法,我很想知道。我這就寫信給稚莊。不過認內說不了多少什麼話。要等你回信後,我才能詳細的寫信給他。住在親戚家裏,如若他們不肯收房租飯錢,那是決不可以的。另有給憩軒四兄同季眉妹夫的信。上海的錢你一收到就寫信告訴我,省得我記掛。
沅
3月7日
朱湘小傳
朱湘(1904—1933),現代詩人,字子沅,安徽太湖縣人,出生於湖南省沅陵縣,當時父親在湖南沅陵做官。自幼天資聰穎,6歲開始讀書,7歲學作文,11歲入小學,13歲就讀於南京第四師範附屬小學。1919年入南京工業學校預科學習一年,受《新青年》的影響,開始讚同新文化運動。1920年入清華大學,參加清華文學社活動。1922年開始在《小說月報》上發表新詩,並加入文學研究會。此後專心於詩歌創作和翻譯。1927年9月赴美國留學,先後在威斯康辛州勞倫斯大學、芝加哥大學、俄亥俄大學學習英國文學等課程。那裏的民族歧視激發了他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熱情;他幻想回國後開“作者書店”,使一班文人可以“更豐富更快樂的創作”。為家庭生活計,他學業未完,便於1929年8月回國,應聘到安慶安徽大學任英國文學係主任。1932年夏天去職,飄泊輾轉於北平、上海、長沙等地,以寫詩賣文為生。終因生活窘困,憤懣失望,於1933年12月5日晨在上海開往南京的船上投江自殺。 據目擊者說,自殺前還朗誦過德國詩人海涅的詩。
1921年在清華學習期間開始新詩創作。初期作品多收在詩集《夏天》(1925)中。作品《小河》等風格纖細清麗,技巧還較為幼稚。
1925年以後,自覺追求新詩音韻格律的整飭,曾於1926年參與聞一多、徐誌摩創辦的《晨報副刊?詩鐫》的工作,提倡格律詩的運動,並發表“我的讀詩會”廣告,努力實踐詩歌音樂美的主張。他的第二部詩集《草莽集》(1927)形式工整,音調柔婉,風格清麗,《搖籃歌》、 《采蓮曲》節奏清緩、動聽,他的著名長詩《王嬌》,注意融彙中國古代詞曲及民間鼓書彈詞的長處。這個詩集標誌他詩歌創作的日趨成熟。朱湘出國前後的創作較多接受外國詩歌的影響,對西方多種詩體進行了嚐試。其中《石門集》(1934)所收的70餘首十四行體詩,被稱為是他詩集中“最有價值的一部分”(柳無忌《朱湘的十四行詩》)。
朱湘還寫過不少散文隨筆、詩歌批評,翻譯介紹了不少外國名詩。他曾用“天用”的筆名在1924年《文學周報》上開辟“桌話欄”,發表了關於《呐喊》 、 《紅燭》等書評。他的著作還有:詩集《永言集》 (1936),散文和評論《中書集》 (1934)、《文學閑談》(1934),書信《海外寄霓君》(1934)、《朱湘書信集》(1936),譯作《路曼尼亞民歌一斑》(1924)、 《英國近代小說集》 (1929)、《番石榴集》(1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