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蘇區,丁玲曆任“中國文藝協會”主任、中央警衛團政治部副主任、西北戰地服務團主任、《解放日報》文藝副刊主編、陝甘寧邊區文協副主席等職務。創作出《我在霞村的時候》、《在醫院中》等許多思想深刻的作品。在毛澤東延安文藝座談會“講話”精神的鼓舞下,以飽滿的熱情投身於根據地的革命鬥爭,用文藝形式積極反映我黨我軍和人民群眾火熱的鬥爭生活。1948年,丁玲寫成著名的長篇小說《太陽照在桑幹河上》,1952年榮獲蘇聯斯大林文藝獎金,並被譯成多種文字,在各國讀者中廣泛傳播。
新中國建立後,丁玲致力於社會主義文學事業,先後任《文藝報》主編、中央文學研究所(後改稱中國作家協會文學講習所)所長、中共中央宣傳部文藝處長、中國作協黨組書記、副主席和《人民文學》主編等職;還擔任了全國政協委員、常委,國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中國婦聯理事、中國文聯委員和黨組副書記、全國人大代表等社會職務。繁忙工作之餘,她寫出了大量散文和小說,並扶植了許多文學新人。
1955年和1957年,丁玲兩次遭受極“左”路線的殘酷迫害,被錯劃為“反黨小集團”、右派分子,下放到北大荒勞動12年,“文革”中又被關進監獄5年。粉碎“四人幫”後,丁玲的冤案逐步得到平反。1984年,中央組織部頒發《關於為丁玲同誌恢複名譽的通知》,徹底推倒多年來強加給她的一切不實之詞,肯定她是“一個對黨對革命忠實的共產黨員”。丁玲在晚年,不顧體弱多病,勤奮寫出了《魍魎世界》、《風雪人間》等100萬字的作品,創辦並主編《中國》文學雜誌,熱情培養青年作家。
1986年3月4日,丁玲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2歲。
名人婚戀
丁玲與陳明
1917年,陳明生於江西鄱陽湖畔,父親為兒子取名陳芝祥。
1934年,陳芝祥參加了地下黨領導的中華民族武裝自衛委員會。“一二?九”時,他是上海中學生抗日救國聯合會的創始人和組織者之一。1936年,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不久,他離開上海,奔赴延安。從此,他開始使用筆名陳明,將自己的本名陳芝祥留在了白區。
1937年5月初,陳明看到了寶塔山。他從上海經北平、太原、西安來到延安,成為抗大十三隊的一名學員。那一年他正好20歲,青春年少,風華正茂,渾身上下洋溢著一股勃勃生氣。
1936年6月18日,蘇聯作家高爾基病逝,延安文藝界舉行了高爾基逝世周年紀念會,介紹高爾基的生平。晚上是文藝演出,在文藝演出的節目中,有一個是田漢根據高爾基小說《母親》改編的同名獨幕劇,正在抗大十三隊的陳明扮演劇中的兒子巴維爾(伯夏)。
陳明那挺拔的鼻梁,機敏的眼睛,帶磁性的嗓音和嫻熟的演技,引起了一位女觀眾的注意。她30出頭,一雙聰慧的大眼睛,像聚光燈一樣緊緊盯著陳明,放射出欣喜的光彩,她就是中國文藝協會主任丁玲。她覺得這個小夥子表演好,台風好,很會表現人物,這樣的人才,當年在延安並不多見。演出結束了,她和吳奚如夫婦一起走回住處,路上,還為劇情激動著,她已經很久沒有這樣激動過了。她回味著劇情,回味著舞台上那一幕幕場景,情不自禁地在內心裏輕輕呼喚著:“伯夏!伯夏!”伯夏是劇中巴維爾的愛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