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1 / 2)

第二部分

X射線能穿透普通光線所不能穿透的材料,這對生活和生產都很重要。1901年第一屆諾貝爾獎的物理獎頒給了倫琴。一生隻做自己想做的事的費雪

費雪(1852—1919),德國化學家。因成功地闡明了糖的結構以及在嘌呤衍生物、肽等方麵的研究成果,於1902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費雪是五兄妹中惟一的男孩,父親是一個實業家。父親對他的期望是學會經營之道,繼承自己的事業。然而父親的有心栽花卻適得其反,受到寵愛又被寄以厚望的小費雪,不僅貪玩而且體弱多病。因為體質弱,他不與其他孩子一起玩,總是獨自一人做自己想做的事。隨著知識的增加,他玩的水平也在提高,而且越來越專業。他逐漸迷上了奇妙的化學實驗。

到了上大學的年齡了,費雪卻因病休學在家。父親安排費雪跟姐夫學做生意。費雪應付著,心不在焉地把賬目記得一塌糊塗,背地裏時常躲在一邊搞他的化學實驗。庫房裏不時傳出怪味和爆炸聲。父親的期望落空了,最終還是成全了兒子的追求,讓他進大學學習化學。

費雪在斯特拉斯堡大學化學係學習時遇到了著名化學家貝耶爾教授。貝耶爾教授在染料、炸藥和藥物的研究方麵有很深造詣。在教授的指導下,費雪完成了《有色物質的熒光和苦黑素》論文,獲得博士學位,22歲的費雪成為該校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博士。後來他在貝耶爾教授指導下進行苯肼的研究。這個研究首先要合成糞臭素。費雪一心撲在實驗上,盡管他衣服、頭發和皮膚上都粘上了糞臭素,散發出惡臭,但他全然不顧。當費雪成功地合成糞臭素,高興地跳起來時,才發現實驗室裏隻剩下他一個人了。因為實驗室裏衝天臭氣,大家都逃到外麵“避難”去了。

費雪是一位歌劇愛好者,工作之餘,隻要有演出,他是必到的觀眾。一天,實驗結束後他動身前往歌劇院,進入大廳後發現有些人掩著鼻遠遠地離開他,他並沒介意。可是剛一落座,周圍的觀眾就開始不約而同地掏出手絹捂住鼻予,甚至有人逃離了座位。終於有人受不了,大聲地抱怨起來。費雪這才如夢初醒,原來是自己給觀眾帶來了不便,他連忙離開了劇場。回到家裏,費雪仔細地洗過澡,從裏到外換了衣服,但是臭味就像滲入了體內一樣,走到哪帶到哪。費雪的歌劇沒看成,但他的科學研究從未中斷。

1892年他來到柏林大學工作,在闡明糖類的結構方麵做出了重大貢獻,並合成了葡萄糖、果糖、甘露糖等。解決糖的結構是當時有機化學中最困難的問題之一,費雪成功地解決了這個難題,於1902年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開創了對蟲媒傳染病的研究的羅斯

羅斯(1851—1932),英國醫學家。因從事關於瘧疾的研究,發現瘧疾的傳播途徑,1902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

羅斯出生在尼泊爾的阿爾莫拉,父親是英國駐印度的軍官,母親是印度人。

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瘧疾是一種嚴重危害人類健康和生命的疾病,世界上每年至少有3億人患瘧疾,300萬人死於瘧疾。羅斯從小生長在尼泊爾北部的喜馬拉雅山麓,那裏是瘧疾的高發區,所以羅斯很小就知道瘧疾是一種可怕的疾病。那時,人們不了解瘧疾是如何傳播的,母親怕他傳染上瘧疾,隻好把他關在家中。就像躲避不知會從哪裏撲過來的魔鬼一樣,羅斯不敢出去玩,天天提心吊膽地害怕著。聽著那些可怕的傳聞,他心中一直有個疑問:人是怎麼會得上瘧疾的?

羅斯幼年受母親的影響,愛好音樂和美術,但高中畢業後,還是順從父親的意願,考入倫敦大學學習醫學。大學畢業後,他開始致力於有關瘧疾的研究。

1880年,法國的拉弗朗提出了瘧疾是由“瘧原蟲”引起的假說,但這種原蟲是怎樣進入到血液中去的,這種疾病又是如何由一個病人傳給另一個病人的,這些問題始終未獲答案。羅斯本來以為蟑螂是傳染瘧疾的媒介,但是在蟑螂體內找不到瘧疾原蟲。他又懷疑蝙蝠,或是水裏的貝類是傳染媒介,結果仍找不到證據。19世紀末,印度瘧疾流行,每年死於瘧疾達百萬人。沒有被傳染瘧疾的人,卻染上了恐虐症,惶惶不可終日。恐怖氣氛籠罩著整個社會。1891年,羅斯參加了印度馬德拉斯醫療服務團,深入到印度瘧疾流行的地區進行考察。他發現瘧疾橫行的地區蚊子多得出奇,因此他聯想到,瘧疾是否與蚊子有關?他捕捉、解剖、觀察了無數的蚊子,學會了鑒定蚊種,做了許多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