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1 / 2)

第四部分

被中香爐物理學知識告訴我們,要使一個具有一定重量的物體不傾斜翻倒,最佳的方法是采用支點懸掛。銀薰球就是采用了這種方法,將香盂懸掛在兩邊各有一個軸孔的內持平環中,當內持平環呈水平位置時,香盂因自身重量,可以前後輕微晃動而不會左右傾斜翻倒。但僅用一個持平環是無法避免香盂向軸向方向傾斜翻倒的。為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在軸向再做一個較大的持平環,將懸掛香盂的內持平環懸掛在外持平環上,並使兩環的軸孔正好垂直,軸心線的夾角為90度。這樣,內持平環能避免香盂前後方向傾斜;外持平環則能防止香盂(包括內持平環)左右傾斜。盂心隨重心作用,始終與地麵保持平行,無論薰球怎麼轉動,盂內的香料都不會撒出,可置於被中或係於袖中。銀薰球的這種結構完全符合現代航空航海中使用的陀螺儀原理。羅盤就是懸掛在一種稱為“萬向支架”的持平環裝置上。這樣,無論有多大風浪,船體怎樣擺動,也無論在怎樣複雜的氣流中,飛機如何顛簸,羅盤始終保持水平狀態,確保正常工作。

被中香爐在漢以後曆代都有製造,它的常平架裝置,是現代陀儀中萬向支架的始祖,這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機械史上的卓越發明。在歐洲,最先提出類似設計的,是文藝複興時期的大畫家、科學家達·芬奇(1452~1519),已較我國晚了1000多年。但遺憾的是,這項傑出的創造,在我國僅應用於生活用具。16世紀,意大利人希·卡丹諾製造出陀螺平衡儀並應用於航海上,使它產生了巨大的作用。世界第一例斷手再植手術

生活、工作、學習、娛樂,哪一樣少得了手?人們常用“生產能手”、“多麵手”、“神槍手”、“高手”、“快手”……來稱讚那些技藝超群的人。人一旦失去了靈巧的手,整個人生就將麵臨巨大改變,生活將變得十分艱難。斷手斷肢再植,一直是國際醫學界關注的重大課題。1903年國外就開始了動物實驗研究,但直到1963年,這一個重大課題才在幾個中國人的手中被突破了。

陳中偉、錢允慶等幾名中國醫師成功接活了一隻完全斷離的手,在世界醫學史上寫下輝煌的一頁。錢允慶(1925~1998),醫學史上首例斷肢再植創始人之一,著名血管外科專家,原第六人民醫院外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陳中偉(1929~2004),有“斷肢再植之父”和“顯微外科的國際先驅者”之稱,長期從事骨科、斷肢再植和顯微外科的實驗研究、臨床及教學工作。

1963年,上海機床鋼模廠的工人王存柏工作時粗心,右手從手腕關節往上約1寸的地方被衝床的衝頭完全軋斷,病人和斷手馬上被送到第六人民醫院去搶救治療。按照慣例,外科醫生遇到這種情況,一般隻能在病人的斷腕上進行消毒包紮,傷好後再安上一隻假手。陳中偉、錢允慶、奚學基和其他醫師,決定打破慣例,把這隻斷手接上。接肢手術是在事故發生大約半個小時以後進行的。

陳中偉和錢允慶等首先為病人接好了手腕部分的骨頭和9根控製手指屈伸的主要肌腱。接著,進行接血管——這是接肢手術的關鍵。醫師們放棄了費時較多的縫接法,改用一種新的套接法,迅速而順利地把手部的4根主要血管接了起來,恢複了已經停止了4個小時的手部血液循環。爾後,醫師們又把另外9根主要肌腱和3根已經切斷的手部神經一一結合起來,全部手術進行了7個半小時。斷手接活後,醫務人員采取了各種措施,幫助王存柏的右手恢複正常。施行手術後兩個月,王存柏的右手恢複得很快。經過X光血管造影檢查和著名外科專家鑒定,這隻手的手肢血液循環正常,接上的骨頭、神經和肌腱都生長良好,並且有了冷、熱和痛的感覺。病人已經能用這隻手舉杯喝水、執筆寫字。

錢允慶、陳中偉在視察斷手再植的X光片

隨著顯微外科技術的應用,極大提高了斷肢再植再造的成活率,這樣的手術被患者叫做“功德術”,因為它使成千上萬不幸的人眼看就要失去的肢體,又幸運地失而複得。世界最先進的漢字編碼法

“漢字全息碼”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漢字編碼法。

杜冰蟾“漢字全息碼”是中學生杜冰蟾經過三年努力於1990年發明的。杜冰蟾出生於一個祖輩均為辭書編纂家的家庭,12歲就開始研究漢字部首,每天隻睡幾個小時,除了吃飯上學,所有時間都埋頭書房,研究的草稿用麻袋裝,將漢字200多個部首刪減為100個部首,每刪去一個,都如同在懸崖上攀登,極盡艱難。可她卻說碰到困難就是碰到機會,成功就是克服困難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