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2 / 2)

“漢字全息碼”順應中國人幾千年來的識字習慣和筆順規則,不規定任何口訣,也不用死記硬背,將漢字分解成100個部首進行編碼,把部首、拚音、筆順、筆畫四大元素結合在一起,摒棄了以前編碼方式中各種缺點,從簡從易。經過這樣處理,每個漢字與語詞都被轉換成四個拚音字母或六位數碼,適用於各種中小型電腦鍵盤,可為全世界學習、使用漢語的人共同掌握,其優越性超過了已有的數百種漢字編碼方式。

“漢字全息碼”可廣泛應用於中文電腦打字、編輯、印刷、管理,以及電報、電傳、中外文機器助譯等方麵。它的發明,使漢字變成科學、規範、精煉、整齊、優美的集約化編碼,為方塊漢字電腦化和漢文走向世界作出了重大貢獻。

當隻有15歲的杜冰蟾公布了其漢字全息編碼方法的發明後,引起了國內外的強烈反響。美國出版的《世界名人錄》把她的名字作為世界最年輕的大發明家收了進去。著名的加拿大西蒙·弗萊澤大學邀請她前往該校講學,這是西方大學首次把一個少年作為訪問學者邀請。權威的日本《科學朝日》雜誌稱她的發明是“劃時代的漢字編碼方法”。據有關方麵披露,杜冰蟾是世界上提出重大發明的年齡最小的發明家。1990年,中國教育電子公司出資1億元想購買漢字全息碼技術,巨額財富沒有打動杜冰蟾的心。1995年,年僅21歲的杜冰蟾成立“杜冰蟾漢字全息碼有限公司”,成為中國最年輕的董事長。世界第一張大視野動態體視投影圖

世界上第一張大幅的立體圖、大視野動態體視投影圖,是中國科技工作者王希富繪製的。

體視圖是根據人眼的體視效應繪製出來的。人的雙眼處於不同的空間位置,在看物體時,出現在左右視網膜上的一對物象極相似又有差異,這個“圖對”的差異叫視差。大腦皮層根據視差和其他條件就能感受到立體物的形象。傳統的平麵圖像、畫麵、照片、工程圖等由於沒有視差,所以盡管形象逼真也不會產生躍出紙麵的立體圖形。

近300年來,世界各國的圖學家一直在探索、研究體視投影,然而作圖一直停留在小圖幅(隻有書本那樣大)固定視野水平,既不能繪製複雜的圖形,又不能投入實際應用。

王希富,北京人,著有《體視投影學》,撰有《大視野動態體視投影探討》等論文,並繪製出《大視野動態體視投影圖》、《全景動態體視投影圖》。他認真總結前人研究的經驗教訓,大膽創新,把體視投影研究與生理學、光學、視野學、眼的解剖學結合起來,進行綜合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他針對體視圖,提出了根據動態觀察軌跡設計動態投影軌跡的擴大視野方法,推導了動態投影的成像公式,研究了動態投影的視野劃分和大視野動態體視投影的各類畫麵選擇和建立條件、計算公式。該方法解決了體視圖擴大視野問題,達到了360度範圍內全部可以動態成像的水平。在繪圖技術上,簡化了作圖過程,同時研究使用計算機輔助設計軟件為平台開發的體視繪畫程序,將繪圖速度提高了15~20倍。他打破了傳統靜態體視投影法的束縛,采取了動態體視投影方法,於1984年繪製出高水平的“大視野動態體視投影圖”。此圖由五個動態視野組合,四個過渡視野擬合的大視野動態體視投影圖。圖幅達零號標準圖幅的兩倍,約為2000×1200毫米,其成圖麵積為傳統單視野體視圖的40倍,解決了擴大視野和快速繪圖問題。乍一看,這是一張普通的園林鳥瞰圖,但隻要戴上濾色鏡去看,圖上的全部景物如樓台亭閣、青鬆草坪等就全部躍然矗立,和立體模型一樣。

大視野動態體視投影圖的繪製成功,打破了突破了自1600年以來體視投影研究徘徊不前的局麵,是世界圖學中一項新的突破。最早提出勾股定理的人

勾股定理在西方被稱為畢達哥拉斯定理,相傳是古希臘數學家兼哲學家畢達哥拉斯於公元前550年首先發現的。其實,我國古代得到人民對這一數學定理的發現和應用,遠比畢達哥拉斯早得多。如果說大禹治水因年代久遠而無法確切考證的話,那麼周公與商高的對話則可以確定在公元前1100年左右的西周時期,比畢達哥拉斯要早了5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