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船圖沙船的船型特點主要是:平底、多桅、方頭、方艄,這種船型在性能上的優點是:第一,沙船底平能坐灘,不怕擱淺,在風浪中也相當安全。尤其是風向潮向不同時,船因底平吃水淺,受潮水影響較小,比較安全。第二,多桅多帆,桅長帆高,便於使風,加之吃水淺,阻力小,輕便敏捷,快航性好。第三,方頭方艄,甲板麵寬敞,型深小,幹舷低,采用大梁拱,使甲板能迅速排浪。而且,船寬初穩性大,又輔以各項保持穩性的設備,所以穩性最好。此外,沙船還有“出艄”,便於安裝升降舵;有“虛艄”,便於操縱艄篷。
沙船上因有披水板(腰舵)、船尾舵和風帆的密切配合,順風逆風均能行駛,適航性能好,在逆風頂水的情況下,能采取斜行的“之”形路線前進,這就是古籍中所說的“沙船能調戧(調戧,輪流換向)使鬥風”。
沙船雖然在唐代定型,但其前身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因此,沙船的船型已有2000多年曆史了。而西方,直到公元19世紀出現鋼、鐵船舶以後,才采用這一先進的船型設計。最早關於“食物鏈”的描述
中國戰國時期的《莊子·山木篇》,有世界上最早的關於“食物鏈”的描述。
食物鏈《莊子·山木篇》講了一個故事。有一天莊周來到栗園,看到一隻寬翅膀、眼睛又圓又大的異鵲停在栗林內,便趕過去要用彈弓射它。忽見在青枝綠葉的濃蔭中有一隻蟬,被隱藏著的螳螂發現而搏之,螳螂搏到蟬得意忘形,不料自身又被異鵲發現,異鵲欲捕螳螂,卻不知自身的性命正麵臨危險。莊周見狀,感慨地說:“物固相累,二類相召也。”遂扔掉彈弓走開。
這個故事說明了人捕鳥,鳥吃螳螂,螳螂吃蟬等一係列動物之間的複雜關係,也就是一條包括人類在內的食物鏈。在食物鏈中,生物總是相互為利的,故不同種類的生物之間,必然要進行爭鬥。此即所謂“物固相累,二類相召也”。
《莊子·山木篇》講的故事,是中國古代生態學成就的一個突出的例子。後來在《說苑》、《韓詩外傳》和《吳越春秋》等文獻中也都有類似記載。可見,中國古代對生態係統中的食物鏈,有著細致的觀察和深入的認識。最早的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農林植物的病蟲害,是人們從生物界互相製約的現象中受到啟發而創造出來的利用天敵防治害蟲的方法。中國勞動人民很早就發明和運用了生物防治的方法。
1000多年前的晉代,嵇含就在《南方草木狀》中記載:“人以席囊貯蟻鬻(賣)於市者,其窠如薄絮囊,皆連枝葉,蟻在其中,並窠而賣。蟻赤黃色,大於常蟻。南方柑樹若無此蟻,則其實(果實)皆為群蠹(害蟲)所傷,無複一完者矣。”這是世界農學史上運用以蟲治蟲生物防治方法的最早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