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部分(2 / 2)

一個多世紀以來,賽多利斯公司一直在不斷地創新和改進稱量技術,始終走在賽多利斯天平稱量技術發展的最前沿:發明了第一台鋁製短臂分析天平(1870);第一台精度達一億分之一克的超微量天平,於1971年被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創造了世界最高精度的紀錄,並一直保持至今;應用40MHz高速微處理技術的電子天平(1990);超級單體傳感器,在德國、美國和瑞士等國家都取得了專利(1998)德國生產的4108型超微天平能測量的物體最輕達05微克,其精確度可達001微克,這相當於本頁紙中一個句號所用墨水重量的1/60。

賽多利斯公司投入大量研發資金在新技術、新工藝上,創造了一係列世界之最。發明了機械天平的三大核心技術:光學讀數、空氣阻尼和自動加碼;第一台商用電子秤;第一片電子天平專用CPU;第一台防爆秤;第一台雙頻金屬探測儀;第一隻減少70%元件的超級單體電磁力補償傳感器;第一隻采用“濺射”工藝加工的應變式傳感器;第一塊模塊化可編程儀表;第一台測量速度達到每分鍾600件的動態檢重秤……賽多利斯的一次次技術革命樹立了一塊塊裏程碑。

目前,賽多利斯的產品遍布世界各地,獲得了很高的聲譽。從居裏夫人實驗室到美國宇航局,從中國國家計量院的基準天平到北京大學國際奧林匹克化學競賽天平,無一不凝結著賽多利斯對高科技發展的貢獻。最早的望遠鏡

望遠鏡的問世,延長了人們的視線,開闊了眼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近年來望遠鏡與電子技術、X射線技術、γ射線技術、計算機技術的緊密結合,使望遠鏡的聚光能力、分辨率、觀測距離、放大本領增大,極大地提高了望遠鏡的觀測水準。那望遠鏡又是怎樣發明出來的呢?

伽利略的望遠鏡17世紀初,荷蘭眼鏡匠利珀希的三個兒子玩耍廢眼鏡時,發現用凹凸兩麵鏡重疊可看到遠處的景物。利珀希受此啟發,製成了用作玩具的“窺視鏡”,並獲得了政府的專利。

1608年荷蘭人李普塞設計了第一架單筒望遠鏡,並首次製造成功。意大利天文學家和物理學家伽利略得知後,就自製了一個,將隻能擴大3倍改進為擴大8倍,第一次將望遠鏡對準了天空,並親手繪製了第一幅月麵圖。

1610年1月7日,伽利略發現了木星的四顆衛星,為哥白尼學說找到了確鑿的證據,標誌著哥白尼學說開始走向勝利。借助於望遠鏡,伽利略還先後發現了土星光環、太陽黑子、太陽的自轉、金星和水星的盈虧現象、月球的周日和周月天平動,以及銀河是由無數恒星組成等等。這些發現開辟了天文學的新時代。這也是望遠鏡在科學研究中第一次很有的價值的應用,因而被稱為“伽利略望遠鏡”。

發明望遠鏡的消息很快傳遍了歐洲,激起了德國的天文學家開普勒對其進一步的研究。1611年,他在《屈光學》裏提出了另一種天文望遠鏡,與伽利略的望遠鏡不同,他把作為目鏡的凹透鏡變為凸透鏡,製成用兩塊凸透鏡構成的“開普勒望遠鏡”。但開普勒沒有製造他所介紹的望遠鏡。沙伊納於1613~1617年間首次製作出了這種望遠鏡,他還遵照開普勒的建議製造了有第三個凸透鏡的望遠鏡,把二個凸透鏡做的望遠鏡的倒像變成了正像。這種望遠鏡中間有實像平麵,又有明顯的視場邊界,能用於瞄準、定位和測量。1897年在耶凱天文台美國建成並安裝了這種天望遠鏡,直徑為1016厘米,重2130公斤,為當時最大的折射式望遠鏡。

折射式望遠鏡色差較為明顯,口徑不宜太大,若口徑增大,透鏡的重量就會增大。而且易形變,難以保證質量,這就影響了望遠鏡的性能。為了克服這些問題,1668年牛頓曾親自設計了第一架反射式望遠鏡,目鏡是一個凹透鏡,物鏡是球麵反射鏡,它的放大本領為30~40倍。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光學望遠鏡都是反射式的,從17世紀至今,科學家們對天文望遠鏡研究主要著眼於增大口徑,在一定的意義上,天文望遠鏡的發展史就是不斷增大物鏡口徑的曆史。最早的顯微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