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田問舍,原無大誌;掀天揭地,方是奇才。

買地建房,隻圖個人安樂,這種人原本就沒有什麼誌向;能夠翻天覆地,有所作為的人,那才是出類拔萃的人才。

憑空起事,謂之平地風波;獨立不移,謂之中流砥柱。

平白無故出現的事情,把它稱作“平地風波”;能堅定不移地獨當一麵.叫做“中流砥柱”。

黑子彈丸,極言至小之邑;咽喉右臂,皆言要害之區。

用黑子、彈丸比喻極小的地方;用咽喉、右臂來形容軍事上最重要的地區。

獨立難持,曰一木焉能支大廈;英雄自恃,曰丸泥亦可封函關。

獨自一人難於維持局麵,就像一根木頭不能支撐將要傾覆的大廈;英雄依仗自己的英勇,說用一塊泥巴就能封住險要的函穀關。

事先敗而後成,曰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事將成而終止,曰為山九仞,功虧一簣。

做一件事情先失敗而最後獲得成功,叫做“失之東隅,收之桑榆”;而事情即將成功可是最後卻失敗了,叫做“為山九仞,功虧一簣”。

以蠡測海,喻人之見小;精衛銜石,比人之徒勞。

用瓢量海,形容人的見識淺薄;精衛銜石填海,比喻人徒勞無功。

跋涉謂行路艱難;康莊謂道路平坦。

跋涉,形容行路艱難;康莊,形容道路平坦。

磽地曰不毛之地;美田曰膏腴之田。

磽薄貧瘠的土地叫作“不毛之地”,即不長草,不長莊稼的土地;最佳美的田地叫作“膏腴之田”,即非常肥沃的田地。

得物無所用,曰如獲石田;為學已大成,曰誕登道岸。

得到一件沒有用的東西,就好比得到一塊石頭多得不能耕種的田地;做學問有所成就,就像登上了知識的彼岸。

淄澠之滋味可辨;涇渭之清濁當分。

春秋時齊國人易牙能嚐出淄水和澠水味道的不同;清澈的涇水和渾濁的渭水即使合在一起,仍然清濁分明。

泌水充饑,隱居不仕;東山高臥,謝職求安。

山間叮咚的泉水可以使人忘記了饑餓,所以隱居山林的人不願出來做官;在東山過著悠閑自在的生活,東晉的謝安多次拒絕朝廷對他的征召,以求過安寧的日子。

聖人出則黃河清;太守廉則越石見。

隻有聖人出現了,黃河的水才會清澈;隻有廉潔的太守才能見到越石。

美俗曰仁裏;惡俗曰互鄉。

孔子曾說:“裏仁為美”,是說要選擇風習好的地方居住,後世由此稱風習好的地方為仁裏;互鄉是古地名,《論語·述而》有一句話“互鄉難與言”,說這裏的人不通情理,所以“互鄉”就成了風習不好的地方的代稱。

裏名勝母,曾子不入;邑號朝歌,墨翟回車。

一個地方名叫勝母裏,曾子認為地名不合禮儀便不肯進這個地方;殷代有一個都城名叫朝歌,墨翟認為這個名字起的不好,早晨歌不是時候,臨近那個地方便回車走了。

擊壤而歌,堯帝黎民之自得;讓畔而耕,文王百姓之相推。

堯做帝時,一個老人敲著土塊盡情歌唱,這是古代百姓自得其樂的盛世景象啊;周文王時,種田的人互讓田界耕種,當時的百姓中盛行君子的禮讓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