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 / 3)

第一章

大學

[題解]

《大學》的中心內容,在於闡明儒家學派做學問的目的、宗旨和途徑。

開篇前兩節為全篇的總綱和核心,提出了“三綱”(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指出大學之道,在於彰明內心美善的德性,進而革除惡欲,從而達到最美善的道德境界。而要“明明德”於天下,必須先治國;若要先治國,須先齊家;要齊家,須先修身;要修身,須先正心;要正心,須先誠意;要誠意,須先致知;要致知,須先格物。儒家學派認為:做學問按照八條目的步驟和方法一步一步地做去,自然地就能夠達到三綱的目標和宗旨。

1·1大學之道①,在明明德②,在親民③,在止於至善④。

[注釋]

①大學之道:大學,大人之學。古人8歲入小學,識文及學灑掃應對之事。15歲入大學,學做人及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大學之道,即大學的道理。

②明明德:前一“明”是動詞,意彰明,明白。後一“明”是“德”的形容詞,意光明的。明明德,是說人應將生來具有的光明之德,發揚光大。

③親民:親,古時有兩種解說。朱熹解“親”為“新”,即革其舊之謂。“新民”是說人已自明其德,又當推以及人,使之去其舊汙,做一個新民。王陽明以為“親”字就是親愛的意思。今取朱熹之說。

④止於至善:達到至善的境地。止,就是做到之意。至善,就是最善。“止於至善”是說對己應發揚光大其光明之德,對人則應親民,人能做到這兩方麵,就達到了最善的境界。“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被稱為“大學”的三綱領。

[譯文]

大學做學問的目的是:發揚先天固有的德性,革新舊的思想和習氣,以求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1·2此謂知本①,此謂知之至也②。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③,如好好色④,此之謂自謙⑤,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注釋]

①程頤認為:這句是衍文。

②朱熹說,這是一句結語,它的前麵另有缺文。

③惡惡臭:惡(wù),討厭;惡(è)臭,髒臭的東西。

④好好色:好(hào),喜愛、愛好;好(hǎo)色,美好的顏色。

⑤謙:通“慊”(qiè),滿足,快活。

[譯文]

這叫做知道根本。這叫做知識達到了最高的境界。

所謂“誠意”,就是去惡就善,不要自己欺騙自己。譬如,對於壞的要像討厭髒臭的東西一樣,務求去掉;對於好的要像愛好美色一樣,務求得到,這樣才能稱得起內心快活,所以君子務必要謹慎地自己要求自己。

1·3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①。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②。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③。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④。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⑤。致知在格物⑥。

[注釋]

①國:指諸侯國家。

②齊:整齊。家:一說是指大夫之家室,一說是指家庭。

③正:端正。心:朱熹言:“心者,身之所主也。”

④誠:誠實。意:心之所發為意。誠其意,謂心意誠實不自欺。

⑤致:推極。知:心識。致其知,指充分發揮心知之作用。

⑥格:到達,至。物:事。格物,朱熹言:“窮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也。”指與事物相接觸,能夠窮究物理。

[譯文]

古時候想要把彰明的天賦從個人推廣到天下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整治好自己的家族;要整治好自己的家族,先要提高自身道德修養;要提高自身道德修養,先要端正自己的內心;要端正自己的內心,先要使自己意念真誠;要使自己意念真誠,先要招致自己的良知;要招致自己的良知,先要摒除物欲的蒙蔽。

1·4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①。自天子以至於庶人②,壹是③皆以修身為本。

[注釋]

①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此八項,被稱為“大學”的八條目。

②庶人:百姓,平民。《荀子·王製》言:“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③壹:都,一概。

[譯文]

摒除物欲的蒙蔽而後良知蘇覺,良知蘇覺而後意念真誠,意念真誠而後內心端正,內心端正而後才能修養自身道德;修養自身道德而後才能整治自己的家族,整治自己的家族而後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自己的國家治理好才能天下太平。從天子到平民,都是要把修養自身道德作為根本。

1·5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①。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②。

[注釋]

①否矣:未有之事。

②所厚:朱熹言,“謂家也。”人的處事做人,不能無親疏厚薄,對父應孝,對兄應悌,不孝父而孝他人之父,不敬兄而敬他人之兄,這是應該厚的反薄,薄的反厚,是決不會有的。

[譯文]

一個人自身的道德修養敗壞,卻要他整治家族、治理國家、使天下太平,那是不可能的。他所尊重的人輕視他,他所輕視的人卻尊重他,這樣要達到整治家族、治理國家、使天下太平,那是從來也沒有過的。

1·6《康誥》曰①:“克明德②。”《大甲》曰③:“顧諟天之明命④。”《帝典》曰⑤:“克明峻德⑥。”皆自明也⑦。

[注釋]

①《康誥》:《尚書·周書》的篇名。《尚書》也叫《書經》,原稱《書》,是上古文獻彙編。分《虞書》、《夏書》、《商書》、《周書》四部分。《康誥》是周公封康叔時作的文告。

②克明德:原句是:“惟乃丕顯考文王,克明德慎罰。”是讚揚文王的話。克,能夠。

③《大甲》:即《太甲》,《尚書·商書》中之一篇。

④顧諟天之明命:顧,顧念、考慮之意。諟,古是字,訂正之意。天之明命,即天所以興我,我之所以為德之意。《太甲》篇原句為:“伊尹作書曰,先王顧諟天之明命,以承上下神祗。”此是伊尹告誡太甲的話。意為要顧到天命我的明德之命令。

⑤《帝典》:《堯典》,《尚書·虞書》中的一篇。

⑥克明峻德:峻,作大字解。意為人能明德,必能光大而普照。原句為:“帝典曰若稽古帝堯……克明峻德,以親九族。”

⑦皆自明也:皆,指上引幾段文字。皆言自明己德意。

[譯文]

《康誥》說:“能夠彰明德性。”《大甲》說:“經常顧念上天賦予的德性。”《堯典》說:“能彰明偉大德性。”都是要彰明自己內心的美德。

1·7湯之《盤銘》曰①:“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②。”《康誥》曰:“作新民③。”《詩》曰:“周雖舊邦,其命惟新④。”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⑤。

[注釋]

①湯:指成湯,商朝的開國君主。盤:沐浴用的器皿。銘:刻在器皿上用於警策自己的文辭。

②“苟日新”句:苟,作誠字解。新,除去舊染之意。此句意為:誠能一日有以洗滌汙垢而自新,當因其已新,而又日日新之,不可間斷。

③作新民:作,朱熹言:“鼓之舞之之謂作。”意振奮精神做一個新的人。原句為:“己,汝惟小子,乃服惟弘王,應保殷民。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

④《詩》:指《詩經》,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原稱《詩》,漢武帝時定為“五經”之一,後始稱《詩經》,反映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的社會風貌。分“風”、“雅”、“頌”三部分。“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出自《詩經·大雅·文王》篇,是讚美周文王的句子。意為,周國雖舊,但至於文王,則能更新法度,使人民個個自新,這正是文王王天下的緣故。

⑤君子無所不用其極:其極,盡力,竭力。此句意為:君子無論在什麼地方,無不盡心極力去做。

[譯文]

商湯的《盤銘》說:“如果有一日自己煥然一新,就能日日煥然一新,每日都煥然一新。”《康誥》說:“鼓舞人們自新。”《詩》說:“周國雖然是一個古老的諸侯國,但它秉承天命自我更新。”因此君子每時每刻都應自我革新。

1·8《詩》雲:“邦畿千裏,惟民所止①。”《詩》雲:“緡蠻黃鳥,止於丘隅②。”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③!”

《詩》雲:“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④!”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

[注釋]

①邦畿千裏,惟民所止:此句出自《詩經·商頌·玄鳥》篇。邦畿,古時天子之國稱為邦畿。止,鄭玄言:“止,猶居也。”此句意為:國都千裏,都為人民所居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