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緡蠻黃鳥,止於丘隅:此句出自《詩經·小雅·綿蠻》篇。緡蠻,即綿(mián)蠻,鳥叫聲。丘隅,山的一角。止,棲息。此句意為:咭咭呱呱叫的小黃鳥,不到別的地方去做巢,偏偏棲止於山的一角。
③“子曰”句:子,指孔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④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此句出自《詩經·大雅·文王》篇。穆穆:深遠之意。緝熙敬止:戴震言,“按緝熙者,言續其光明不已也。敬止者,言敬慎其止居不慢也。”
[譯文]
《詩》說:“京都附近方圓千裏,是百姓居住的地方。”《詩》說:“小小的黃鳥兒,停息在那山丘上。”孔子說:“啊,黃鳥兒都知道它應該棲息的地方,人怎麼可以比不上鳥兒呢?”
《詩》說:“嚴肅恭敬的周文王,他光明的美德啊人們無不崇敬。”做國君的言行要做到仁愛,做臣下的言行要做到恭敬,做兒女的言行要做到孝順,做父親的言行要做到慈愛,與國人交往言行要做到堅守信義。
1·9《詩》雲:“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諠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①!”如切如磋者,道學也②;如琢如磨者,自修也③;瑟兮諠兮者,恂栗也④;赫兮喧兮者,威儀也⑤;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⑥。
[注釋]
①“《詩》雲”句:此段詩見《詩經·衛風·淇澳》篇。瞻,作看望解。淇,淇水,在今河南省北部。澳,音yù,水邊。猗猗,茂盛的樣子。斐,文質彬彬的樣子。切,以刀切割。琢,以椎雕琢。瑟,嚴密的樣子。諠,音xi àn,武毅之貌。赫赫,顯耀,喧,音xuān,通“煊”,盛大之貌。喧,音xuān,《詩經》上為“諼”,作忘記解。
②道:言。學:謂講習討論。
③自修:自我反省,省察克治。
④恂栗:音xún lì,因恐懼而發抖。
⑤威儀:威嚴的儀容。
⑥道盛德至善:指君子道德已極盛大,到了最善的地步。
[譯文]
《詩經》上說:“看那淇水灣灣的地方,青青的竹子婀娜茂盛,那個文采的君子,像角牙般地切磋過,像玉石般地琢磨過,莊重開朗,武毅剛強。氣宇軒昂,堂堂皇皇,那個文采的君子,永遠不能讓人遺忘。”“像角牙般地切磋”,是指君子的精研求學;“像玉石般地琢磨”,是說君子的實踐道德,如磨光玉,磨平石;“莊重開朗”,是說內心謹慎;“武毅剛強”,是說儀表威嚴;“那個有文采的君子,永遠不能讓人遺忘”,是說君子道德已極盛大,達到最善的境地,這樣,人民是終身不會忘記的。
1·10《詩》雲:“於戲!前王不忘①。”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②,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③,此以沒世不忘也④。
[注釋]
①“《詩》雲”句:此句出自《詩經·周頌·烈文》篇。於戲,音wū hū,歎詞。此句是詩人歎讚前世聖王的德澤流傳深遠,使人不忘之意。
②“君子”句:君子,朱熹講:“謂其後賢後王。”賢其賢,前“賢”字作動詞,意尊貴,敬重。後“賢”字作名詞,指賢明的君子。親其親,前“親”作動詞,是親愛,親近;後“親”作名詞,意為親族。
③“小人”句:小人,朱熹講:“謂後民也。”樂其樂,樂,音lè,前“樂”為動詞,意以小人之樂為快樂。利其利,前“利”為動詞,意讓人民獲得實惠。
④此以:因此,所以。
[譯文]
《詩經》上講:“啊啊!前代的君王,不能讓人遺忘。”後賢後王都效法他,如其敬重賢者,親愛親人,讓後世的民眾都能享受他們的歡樂,獲得他們的利益。所以,前王雖然沒世,但人們終不能忘記他。
1·11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①!”無情者,不得盡其辭②。大畏民誌,此謂知本③。
[注釋]
①“子曰”句:見《論語·顏淵》篇。聽訟,聽訴訟者的言語。吾猶人也,我和人也是一樣的。必也使無訟乎,儒家重以仁義禮教感化人心,必使人人自覺向善,不致涉之訴訟方算完善啊!
②情:指真實情況。盡其辭:盡陳虛誕不實之辭。
③民誌:指多數人的意誌。知本:知道根本之治法。
[譯文]
孔子說:“審理案件,我和別人一樣(盡量斷得公平正直)。一定要使訴訟之類的事絕跡了才好。”要使刁詐不實的一方不敢盡情地編造謊言,要使民心畏服,這就叫做知道根本。
1·12小人閑居為不善①,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②,揜其不善③,而著其善④。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⑤。此謂誠於中⑥,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注釋]
①小人:指壞人。閑居:指獨處之時。
②厭然:厭,音yǎn。厭然,遮遮掩掩的樣子。
③揜其不善:揜,音yǎn,通“掩”,掩藏。意小人雖為不善,但一見到君子,就覺其行為不好,故掩藏其不善的方麵。
④著其善:著,顯露,顯明。將好的地方顯露出來。
⑤何益:有什麼好處。
⑥誠於中:心中意念真誠。
[譯文]
小人閑居獨處時,什麼壞事都會做出來。一見君子,他就覺得自己的行為不好,遮遮掩掩,企圖把不好的方麵掩藏起來,而將好的方麵顯露出來。但在別人看來,總好像看見他的肺肝一般,明白他是壞人而不是好人,這樣的遮掩又有什麼好處呢?這就叫心有誠意,自然會流露出來,所以,君子在獨處時應該謹守道德才是。
1·13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譯文]
曾子說:“十幾雙眼睛在盯著他,十幾隻手在指責他,這不是很嚴厲的吧?”有錢人,房間裝飾得很華麗;有道德的人,心廣體胖,氣宇不凡,所以君子務必要誠實其心意。
1·14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①,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②,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③,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④,則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⑤,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注釋]
①忿懥:發怒,憤怒。懥,音zhì。
②恐懼:恐慌害怕。
③好樂:喜好歡樂。
④憂患:憂慮禍患。
⑤心不在焉:喻心不專注。
[譯文]
所謂修養自身品德,在於端正自己的內心。自身有所憤怒,內心就不能端正;自身有所畏懼,內心就不能端正;自身有所逸樂,內心就不能端正;自身有所憂患,內心就不能端正。心思不能集中,看東西就像看不見,聽聲音就像聽不見,吃東西也不知道滋味。這就是說:修養自身品德在於端正自己的內心。
1·15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①,之其所賤惡而辟焉②,之其所畏敬而辟焉③,之其所哀矜而辟焉④,之其所敖惰而辟焉⑤。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⑥。”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注釋]
①親愛:指自己所親愛之人。辟:讀pì僻,偏僻的意思。
②賤惡:看不起別人和厭惡別人。
③畏敬:自己所害怕和敬重的人。
④哀矜:矜,音jīn。可憐別人和恩恤別人。
⑤敖惰:驕傲和懶惰。
⑥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意為,人對於自己的兒子,總是溺愛的,因為溺愛過分而不知兒子的惡處。而對自己所種的苗,雖然已極粗壯,總還是以為不好。
[譯文]
所謂整治自己的家族在於修養自身品德,是因為人們對於自己所親愛的人往往會偏愛,人們對於自己所厭惡的人往往會偏惡,人們對於自己所敬畏的人往往會偏敬,人們對於自己所同情的人往往會偏護,人們對於自己所輕視的人往往會偏輕。因此喜歡一個人而知道他的缺點,討厭一個人而了解他的長處,這樣的人天下少有。所以有句俗話這麼說:“人們沒有知道自己孩子的缺點的,沒有知道自己禾苗的茁壯的。”這就是說不修養自身品德,就不能夠整治好家族。
1·16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①,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②。孝者,所以事君也③。弟者,所以事長也④。慈者,所以使眾也⑤。
《康誥》曰:“如保赤子⑥。”心誠求之,雖不中⑦,不遠矣。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⑧
[注釋]
①教:教育,教化。
②成教:成功地教化,感化。
③孝者,所以事君也:儒家認為,人能孝敬親,就能夠侍奉好君,因為君與父是最尊嚴的。而且,孝親是事君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