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3 / 3)

④弟者,所以事長也:弟,音tì,通“悌”。長,指兄長,這裏指官吏。意為,人能敬兄,就自然能敬事官吏。

⑤慈者,所以使眾也:意為,人能慈愛下輩,就自然可以役使眾人。

⑥如保赤子:《尚書·周書·康誥》篇為“若保赤子”,是周成王告誡康叔的話。意為,對一切人都要保護他如新落地的嬰兒一樣。

⑦中:音zhòng,中節,符合。

⑧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意為,如同女人不必先學養兒子的方法而後去嫁人。

[譯文]

所以治理國家必先整治自己的家族,自己的家族不能教育好,而能教育好別人,那是沒有的事。所以君子不出家族也能成功地教化邦國。家族中講求的孝道可以用來侍奉國君,悌道可以用來侍奉長輩,慈道可以用來指揮民眾。

《康誥》說:“愛護民眾就像母親愛護初生嬰兒一樣。”內心真誠地追求愛護民眾,雖然不能完全符合,但也不會相差很遠。生活中沒有見過先學撫養孩子然後才出嫁的女子。

1·17一家仁,一國興仁①;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②,一國作亂。其機如此③。此謂一言僨事④,一人定國⑤。

堯舜帥天下以仁⑥,而民從之。桀紂帥天下以暴⑦,而民從之,其所令,反其所好⑧,而民不從。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⑨,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⑩。故治國在齊其家。

[注釋]

①仁:古代儒家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範疇。許慎《說文·人部》:“仁,親也,從人、二。”這裏指仁愛。

②貪戾:貪,貪心。戾,音lì,乖張,罪過。

③機:朱熹言,“發動所由也。”指動機。

④僨事:僨,音fèn,覆敗。僨事,敗事。

⑤一人:指君主。

⑥堯舜:堯,傳說為父係氏族社會後期部落聯盟的首領。號陶唐氏,名放勳,史稱唐堯,為儒家推崇的聖君。舜,傳說為父係氏族社會後期部落聯盟的首領,繼承堯位,姓姚,號有虞氏,名重華,史稱虞舜,為儒家推崇之聖君。帥:通“率”,率領,統帥。

⑦桀紂:桀,夏代最後一位君主。名履癸,以暴虐著稱,為商湯所滅。紂,商代最後一位君主。一作受,亦稱帝辛。亦為暴君,為周武主所滅。

⑧好:音hào,喜愛。

⑨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意為,君子必定先使自己有了善,而後方可求之於人。

⑩“所藏乎”句:意為,自己沒有推己及人的恕道,而想要別人聽從,是一定辦不到的。恕,儒家倫理準則之一。孔子重恕道,《論語·衛靈公》篇上有言:“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指自己不願做 的,也不去勸別人做,應推己及人。喻,使人明白。

[譯文]

君主的家族仁愛相親,整個邦國就會興起仁愛相親的風氣;君主的家族謙恭禮讓,整個邦國就會興起謙恭禮讓的風氣;君主一人貪暴,整個邦國就會動亂。事情的關鍵就是這樣。這叫做“君主一人能夠壞事,君主一人可以安國。”

堯舜用仁愛來統率天下,天下人也跟著實行仁愛;桀紂用貪暴來統率天下,天下人也跟著變得貪暴。君主號召人民實行仁愛而自己嗜好貪暴,人民是不會聽從他的。所以君子自身具有了美德而後才能要求他人修養美德;君子自身不沾染惡習而後才能禁止他人接近惡習。自身有不合於恕道的心念,卻能教育別人行恕道,從來沒有這樣的事。因此治理國家在於整治好自己的家族。

1·18《詩》雲:“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於歸,宜其家人①。”宜其家人,而後可以教國人。《詩》雲:“宜兄宜弟②。”宜兄宜弟,而後可以教國人。《詩》雲:“其儀不忒,正是四國。”③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後民法之也④。此謂治國在齊其家。

[注釋]

①“桃之夭夭”句:此段出自《詩經·周南·桃夭》篇。夭夭。音yāo yāo,美麗,姣好。朱熹言:“夭夭,少好之貌。”蓁蓁,zhēn zhēn,毛亨言:“蓁蓁,至盛貌。”之子於歸,這女子要出嫁了。宜其家人,要與一家的人和睦。宜,朱熹言:“猶善也。”

②宜兄宜弟:此句出自《詩經·小雅·蓼蕭》篇。意為和睦兄弟。

③“其儀不忒”句:出自《詩經·曹風·鳴鳩》篇。儀,儀容,威儀。忒,tè音,差錯。意為,他的態度真端莊,是四方各國的榜樣。

④“其為父子”句:意為,正因為一家父子兄弟都能相互效法,爾後百姓自然就效法了。

[譯文]

《詩》說:“桃樹長得多麼茂盛,它的葉子光潤碧綠;這個女孩兒就要出嫁,她使家人和睦相處。”自己的家人和睦相處,然後才可以教育國人。《詩》說:“兄弟之間和睦相處。”兄弟之間和睦相處了,然後才可以教育國人。《詩》說:“他的威嚴儀表沒什麼差錯,可以領導四方國家。”做父親的慈愛,做子女的孝順,做兄長的友愛,做弟妹的恭敬,他們的言行都值得效法,然後人民才效法他。這些說明了治理好國家在於整治好家族。

1·19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①,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②;上恤孤,而民不倍③。是以君子有矩之道也④。

[注釋]

①老老:前一“老”字作動詞,作孝養解。後一“老”字作老人解。意指孝養老人。

②長長:音zhǎng zhǎng。前一“長”字作敬重解,後一“長”字作長輩解。意為敬重長輩。弟,通悌,敬重兄長。

③恤孤:恤,音xù,體恤,周濟。孤,幼喪父稱孤。倍,與“背”同,遺棄,背棄。

④絜矩之道:絜,音xié,衡量,量度之意。矩,製作方形的工具。儒家倫理規範,指君子的言行要有道德的示範作用。絜矩,鄭玄注:“絜,猶結也,挈也;矩,法也。君子有挈法之道,謂常執而行之,動作不失之。”

[譯文]

所謂使天下太平在於治理好自己的國家,這是因為處上位的人孝敬老人,就會興起孝敬之風,處上位的人尊敬長輩,就會興起敬上之風;處上位的人憐惜孤寡,民眾就不會互相背棄。因此君子應該在道德上起到規範和示範的作用。

1·20所惡於上,毋以使下①;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絜矩之道②。

[注釋]

①惡:音wù,討厭,憎恨。毋,不要。

②絜(xié)矩之道:絜,度量;矩,作方的量具;以自己合於禮儀準則的言語、行為,去影響並規範他人的言語和行為,這種方法叫作“絜矩之道。”

[譯文]

上級做了令自己厭惡的事,不要用來對待下級;下級做了令自己厭惡的事,不要用來對待上級;前輩做了令自己厭惡的事,不要用來對待後輩;後輩做了令自己厭惡的事,不要用來對待前輩;右邊的人做了令自己厭惡的事,不要用來對待左邊的人;左邊的人做了令自己厭惡的事,不要用來對待右邊的人:這就叫做道德上的規範和示範作用。

1·21《詩》雲:“樂隻君子,民之父母①。”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

《詩》雲:“節彼南山,維石岩岩。赫赫師尹,民具爾瞻②。”有國者不可以不慎,辟則為天下僇矣③。

《詩》雲:“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監於殷,峻命不易④”道得眾則得國⑤,失眾則失國。

[注釋]

①樂隻君子,民之父母:見《詩經·小雅·南山有台》。樂,音lè。隻,音zhǐ。意指,歡樂的君子,能與民甘苦與共,愛民如子,而民愛之如父母。

②“節彼南山”句:此段見《詩經·小雅·節南山》篇。節,高大的樣子。南山,指終南山。岩岩,毛亨言:“岩岩,積石貌。高峻的樣子。”赫赫,威嚴的樣子。師,太師。師尹,周太師尹氏。具,俱。瞻,視。

③辟:通“僻”,偏僻。僇,音lù,通“戮”,殺戮。

④“殷之未喪師”句:殷,商。師,眾。朱熹言:“又言殷未失天下之時,其德足以配乎上帝矣。”儀,《詩經》作“宜”。監,觀察。峻,大。不易,難保。朱熹言:“宜以為鑒而自省焉,則知天命之難保矣。”

⑤道:言。

[譯文]

《詩》說:“快樂的君子,是民眾的父母。”喜歡民眾所喜歡的,厭惡民眾所厭惡的,這就叫做民眾的父母。

《詩》說:“那巍峨的終南山啊,層巒疊障多麼危險。光明顯赫的尹太師啊,人民都惟你是瞻。”統治國家的人不能不謹慎,有所偏差就會被天下百姓所誅戮。

《詩》說:“殷朝還沒有喪失民心的時候,還能夠符合上天的旨意。借鑒殷朝,儆戒自己,遵行大命,真不容易!”這是說統治者遵循道就會得到民眾的擁護,從而會得到國家;否則就會失去民心,從而失去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