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1·22是故君子先慎乎德①。有德此有人②,有人此有土③,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④。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⑤。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⑥。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⑦;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注釋]
①先慎乎德:先要謹守自己的道德。
②此:這樣。有人,即得眾。
③有土:即得國。
④有用:可供國家之用。
⑤“外本內末”句:外,作疏遠解。內,作親近解。爭民,與民爭利。施奪,施行劫奪。
⑥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朱熹言:“外本內末故財聚,爭民施奪故民散,反是則有德而有人矣。”
⑦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悖,逆。意為,君主關於政教之言有悖逆於民心,則百姓必以悖逆之言而對付。
[譯文]
因此國君首先要修養自己的道德,有了美德就能得到民眾擁護,有民眾擁護就能得到土地,有土地就有財富。有財富就有國家的用度開支。美德是根本,財富是末梢。如果國君表麵講道德內心重財富,就會爭民財而奪民利。因此聚斂財富人民就會離散,施散財富人民就會凝聚。因此說出背理的話就會受到背理的對待,聚斂背理的財富,就會背理而失去財富。
1·23《康誥》曰:“惟命不於常①。”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楚書》曰:“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②。”舅犯曰:“亡人無以為寶,仁親以為寶③。”
[注釋]
①《康誥》:《尚書》的篇名。惟命不於常:惟,惟獨;命,天命。惟獨天命是無常的。
②《楚書》:指《國語·楚語》。《國語·楚語》記載:楚大夫王孫圉到晉國行聘禮,晉國趙簡子問起楚國的國寶白珩璧玉之事。王孫圉回答說:楚國並不以白珩璧玉為寶,而是以觀射父和左史倚相兩個善人為寶。這個故事說明楚國能夠內本外末。
③舅犯:晉文公母舅狐偃,字子犯。亡人:出亡在外之人。《禮記·檀弓》記載:晉公子重耳出亡在翟國,舅犯隨行。晉獻公喪,秦穆公遣使至翟吊問,並勸公子重耳趁機返國奪取君位。舅犯勸阻說:“孺子其辭焉。喪人無寶,仁親以為寶。”這件事說明晉文公也能內本外末。
[譯文]
《康誥》說:“惟獨天命是無常的。”君主行善道就得天命;行不善道就失去天命。《國語·楚語》說:“楚國不以白珩璧玉為寶,而是以觀射父,左史倚相兩個善人為寶。”舅犯說:“出亡在外的人沒有什麼寶,就是以仁親為寶。”
1·24《秦誓》曰①:“若有一個臣,斷斷兮②,無他技,其心休休焉③。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⑤。寔能容之⑥,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疾以惡之⑦,人之彥聖,而違之俾不通⑧,寔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⑨。”
[注釋]
①《秦誓》:《尚書·周書·秦誓》。秦穆公伐鄭,到了崤地,為晉國所敗,穆公歸後作此誓以告誡群臣。
②斷斷:誠實,真誠不二的樣子。
③休休:寬容向善之謂。
④彥聖:彥,美。聖,通明。指才德兼美。
⑤啻:音chì。但,異於。
⑥寔:音shí。同“實”。意為實,實在。《尚書·仲虺之誥》有“寔繁有徒”。
⑦媢:音mào,妒忌。
⑧違之俾不通:違,阻仰。俾,音bǐ,使。阻撓使其不被重用。
⑨殆:危險。
[譯文]
《秦誓》說:“如果有這樣一個臣子,他忠誠老實而無一技之長,心胸寬廣而能包容一切:別人有技藝,就像自己有技藝;別人有美好德行,他衷心喜歡,一如自己口中說出那樣。這種人真的能包容一切,因此能保護我的子孫和百姓,而且能為我的子孫和百姓謀利益。如果別人有技藝,就嫉妒厭惡他;別人有美好的德行,就壓製阻止使他不能上達於國君。這種人確實不能容人,因此不能保護我的子孫和百姓,要是重用這種人,那就太危險了。”
1·25唯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①,不與同中國。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見賢而不能舉②,舉而不能先,命也。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也。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③,災必逮夫身④。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⑤。
[注釋]
①迸諸四夷:進,宵;驅逐到邊遠的夷狄地方去。
②舉:舉用,任用。
③拂:違反。
④災必逮夫身:逮,及;災禍必然加到自己身上來。
⑤驕泰:驕,驕傲;泰,侈肆。
[譯文]
對於這種妒嫉的人,隻有仁德的人能夠流放他們,把他們驅逐到夷狄的地方,不使他們和中國同教化。這叫做隻有仁人能夠愛人,能夠惡(wù)人。見到賢德的人不能舉用,即使舉用了也不能放到前列就位,這隻好怨命運了。見到不善的人不能辭退,或即使辭退了而不能遠離開,這就是過錯了。喜歡別人所不喜歡的,討厭別人所愛好的,這叫做違反人性,這樣災禍必然要加到自己身上來。所以君子處事重要的一條就是:凡事必須依據忠信來求得,驕傲跋扈就要失敗。
1·26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①,用之者舒②,則財恒足矣。
仁者以財發身③,不仁者以身發財。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④,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⑤,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
[注釋]
①疾:疾速,迅速,不奪農時。
②舒:舒緩,量入為出。
③以財發身:散財以得民。發,起。
④義:宜,正義,指思想行為合於一定的道德準則。《左傳·隱公元年》有:“多行不義,必自斃。”
⑤終:成功。
[譯文]
創造財富有大原則:生產財富的人多,消耗財富的人少,掌管財富的人勤快,耗用財富的人節儉,這樣國家財富就可以經常保持充足。
有仁德的人用財富發揚自身德行,沒有仁德的人用生命聚斂財富。沒有處上位的人愛好仁德而處下位的人不喜歡道義的,沒有喜歡道義而不能把事業進行到底的,沒有府庫中用仁德得來的財物最終不屬於自己的。
1·27孟獻子曰①:“畜馬乘不察於雞豚②,伐冰之家不畜牛羊③,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④,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⑤。”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長國家而務財用者⑥,必自小人矣。彼為善之⑦,小人之使為國家,災害並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⑧!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注釋]
①孟獻子:姓仲孫名蔑,魯國賢能的大夫。
②“畜馬乘”句:畜馬乘,朱熹注:“士初試為大夫者也。乘,音shèng,用四匹馬拉的車子。察,細察,關注。豚,豬。
③伐冰之家:古時卿大夫之家,喪祭用冰來保存遺體。伐,擊。
④“百乘之家”句:百乘之家,指有封邑的諸侯之家。聚斂之臣,搜括錢財的官吏。
⑤盜臣:如強盜一般的臣子。
⑥長:音zhǎng,指國家的君主。
⑦彼:指君長。
⑧無如之何:沒有法子挽救了。
[譯文]
孟獻子說:“喂養四匹馬來拉車的大夫家族,就不管喂雞養豬的事了;能夠鑿冰來保存遺體的卿大夫家族,就不喂養牛了;擁有百輛兵車有封邑采地的卿大夫家族,不豢養能聚斂財富的家臣,與其有能聚斂財富的家臣,寧有可盜竊主人財物的家臣。”這是說國家不能以財富為利,要以道義為利。治理國家的人專門聚斂財富,一定是聽從小人的教唆。治理國家的人想要治理好國家,卻讓小人來治國,那麼災難禍害將一起降臨,國君雖然有好的願望,也無可奈何了。這就是說國家不能以財富為利,要以道義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