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
中庸
[題解]
“中庸”的“中”,是恪守中正之道不偏不倚之意;“庸”是常的意思,因而“中庸”即永恒恪守中道之意。朱熹認為它是孔子孫子子思所作。篇首圍繞“天命”、“性”、“道”、“教”、“慎獨”、“中和”等命題闡述道出自於天,人稟賦此道,就叫做“性”;道存在於人本身,不可片刻疏離,所以道德高尚的君子能慎獨。能恪守中正之道,那麼天地萬物就能各得其位,就能萬物化育。以下各節皆圍繞這一核心內容進行闡釋,對宋明理學影響至為深遠。該篇從“中庸”思想出發,還提出了至今仍具有積極意義的觀點,如認為為政者要尊重賢人,恭敬大臣,體諒小臣,愛護平民,招集百工,安撫遠人等;對平民要役使有時,薄賦斂;要嘉獎賢才等等。本篇是《禮記》中係統闡發儒家思想的核心篇章。
1·1天命之謂性①,率性之謂道②,修道之謂教③。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④,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⑤,恐懼乎其所不聞⑥。莫見乎隱⑦,莫顯乎微⑧,故君子慎其獨也⑨。
[注釋]
①天命之謂性:天,即是自然界。命,令。性,指人性。意為,人性皆自然所賦予。
②率性之謂道:率,循。道,路,引申為人們必須遵循生命準則。意指,人道當遵循人性之自然。
③修道之謂教:修,修養,品節。教,教化。意為,人能修人道以教化於人。
④須臾:片刻,一息。
⑤戒慎乎其所不睹:戒慎,警戒謹慎。睹,看見。意為,君子對於做人的道理,雖不目睹,也要警惕謹慎。
⑥恐慎:擔心之意。聞,聽到。
⑦莫見乎隱:隱,暗的看不見的地方。指君子對於人道,即使在暗得看不見的地方,也要發現它。
⑧莫顯乎微:微,細得看不見的物事。指君子在細得看不見的物事上,也要表現人道。
⑨慎其獨:獨,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之地。指在一人獨處之時尤要謹慎。
[譯文]
天賦予人的品德就叫做性,遵循事物本性和運動變化的規律叫做道,使人修養遵循道就叫做教。道,不可以片刻離身,可以片刻離身的就不是道了。所以君子在沒有人看見的時候也謹慎檢點,在沒有人知道的時候也生怕違反了道,即使在隱蔽之處,或在細小的事情上,也沒有離道的表現。所以君子一人獨處時也十分謹慎。
1·2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①;發而皆中節,謂之和②。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③;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④。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⑤。
[注釋]
①“喜怒哀樂”句:朱熹解為:“喜、怒、哀、樂,情也。其未發,則性也,無所偏奇,故謂之中。”是說:人人都有喜怒哀樂,但其發不免過或不及。隻有未發之時,才能無過或不及之弊病,此稱為“中”。
②“發而皆中節”句:中,音zhòng,符合,合乎。意為,人將喜怒哀樂發了出來,也能不過不及,這就叫“中節”。發了皆能中節,就叫做“和”。
③大本:天下萬事萬物之本源。朱熹雲:“天命之性,天下之理皆由此出,道之體也。”
④達道:天下皆可通行。朱熹注:“達道者,循性之謂,天下古今之所共由,道之用也。”
⑤位:安其所。育,遂其生。
[譯文]
喜怒哀樂的情感沒有表現出來的時候就叫做中,表現出來而符合法度常理就叫做和。中,是天下一切情感和道理的根本;和,是天下一切事物的普遍原則。達到了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就其位而運行不悖,萬物就知得其所而生長繁育了。
1·3仲尼曰①:“君子中庸②,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③;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④。”
[注釋]
①仲尼:孔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②中庸:朱熹注雲:“不偏不倚,無過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當然,精微之極致也。惟君子為能體之,小人反是。”中庸為儒家倫理準則,指為人處世應不偏不倚,不過不及。何晏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
③時中:指喜怒哀樂時時中節。
④無忌憚:就是無所顧忌,無所禁忌。
[譯文]
仲尼說:“君子常守中庸的道德標準,小人則違反中庸的道德標準。君子常守中庸的道德標準,表現為君子每時每地都恪守中庸之道。小人違反中庸的道德標準,表現為小人所作所為毫無忌憚。”
1·4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①!”
[注釋]
①“子曰”句:子,指孔子。此句見《論語·雍也》篇。原句為:“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鮮,少。
[譯文]
孔子說:“中庸可以說是最完美的道德了,然而人們很少能夠長久地實行它的。”
1·5子曰:“道之不行也①,我知之矣,知者過之②,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③,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④。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注釋]
①道:指中庸之道。
②知:音zhì,指聰明有智慧之人。
③明:了解。
④不肖者:指品德不好的人。
[譯文]
孔子說:“中庸的道理不能夠實行,我知道原因了,這就是聰明的人做得過頭,愚笨的人達不到它的要求。中庸的道理不能昭示於世,我知道原因了:這就是賢能的人做得過頭,不賢的人又達不到它的要求。就像人們沒有不吃不喝的,但很少有人知道其中的滋味。”
1·6子曰:“道其不行矣夫①!”
[注釋]
①夫:音fú,助詞,表示感歎。
[譯文]
孔子說:“中庸的道理恐怕不能夠實行了啊!”
1·7子曰:“舜其大知也與①!舜好問而好察邇言②,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③,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
[注釋]
①舜:指虞舜。知,音zhì,同“智”,指智慧。
②好問:好,音hào,喜愛。好問,指喜歡去請教人。邇言:淺近之言。邇,音ěr,近。
③執其兩端:指萬事萬物都有兩個方麵,如正反、善惡,於善之中能夠掌握兩端,以達不過不及。
[譯文]
孔子說:“舜可算是一個有大智慧的人吧!舜喜歡向別人請教,又善於審察身邊的言論,包涵別人的短處而表揚別人的長處,掌握人們認識上過與不及兩個方麵,取中間的意見施行於民眾,這就是舜之所以能成為舜的原因吧!”
1·8子曰:“人皆曰予知①,驅而納諸罟擭陷阱之中②,而莫之知辟也③。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④。”
[注釋]
①人皆曰予知:人人都說自己聰明。
②罟:音gǔ,捕魚鳥的網。擭,音huò,捕獸的機關。陷阱:陷坑。
③辟:音bì,同“避”,避免。
④期:音jī,一整月。
[譯文]
孔子說:“人們都說自己是明智的,但是在利欲的驅趕下,他們卻像禽獸落入網罟、木籠、陷阱一樣,不知道躲避。人們都說自己是明智的,但是選擇了中庸的道理,卻一個月也堅持不下去。”
1·9子曰:“回之為人也①,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②。”
[注釋]
①回:指顏淵,名回,字子淵,孔子學生,春秋末魯國人。孔子稱讚其德行。早逝,孔子極悲。後被尊為“複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