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拳拳:音quán quán,忠實地奉行。服,著,放置。膺,音yīng,胸中。弗,不。
[譯文]
孔子說:“顏回這個人,選擇了中庸之道,得到一條有益的道理,就牢牢記在心中,一刻也不忘記它。”
1·10子曰:“天下國家可均也①,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②,中庸不可能也。”
[注釋]
①均:平治。
②蹈:踩,踏。
[譯文]
孔子說:“天下國家可以公正地治理,官爵俸祿可以推辭不受,雪白利刃可以踩踏而過,但恪守中庸之道卻很難做到。”
1·11子路問強①。子曰:“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強與②?寬柔以教,不報無道③,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厭④,北方之強也,而強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⑤,強哉矯⑥!中立而不倚⑦,強哉矯!國有道,不變塞焉⑧,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⑨,強哉矯!”
[注釋]
①子路:孔子學生,名仲由,字子路。好勇,故問孔子什麼叫強。
②抑而強與:抑,選擇連詞,還是。而,代詞,你。意指,還是你自己的強呢?
③寬柔以教:以寬洪大量,柔和寬忍而教誨人。不報無道,朱熹雲:“謂橫逆之來,直受之而不報也。”
④衽金革:衽,音rèn,席。金革,刀槍甲胄之類。死而不厭,死了也不後悔。
⑤和而不流:指性格隨和但實不與流俗相混。
⑥強哉矯:形容強者形貌的威嚴。
⑦中立而不倚:倚,偏。隻守中庸之道而不偏倚。
⑧國有道,不變塞焉:塞,未達。國家有道之時,不改變未達之誌向。
⑨國無道,至死不變:國家無道之時,寧死不變其操守。
[譯文]
子路問怎樣才稱得上強。孔子回答說:“你問的是南方的強呢還是北方的強?或者是你自己認為的強?教育人們寬緩柔和,對不講道義的人不加報複,這是南方人的強,君子就持守這種強。以刀槍為枕,以鎧甲為席為臥,馳騁戰場死而無悔,這是北方人的強,強悍勇武的人就持守這種強。所以君子與人平和相處而又不喪失自己的原則立場,這才是真正的強啊!君子恪守中庸之道而無偏無倚,這才是真正的強啊!國家政治清明,不因挫折而改變自己的誌向,這才是真正的強啊!國家政局混亂,社會動蕩不安,至死也不改變自己的道德節操,這才是真正的強啊!”
1·12子曰:“素隱行怪①,後世有述焉②,吾弗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③,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見知而不悔⑤,惟聖者能之。
[注釋]
①素隱行怪:素,按《漢書》應作“索”。索隱行怪,言深求隱僻的道理,行怪異的行為。
②述:稱述。
③遵道而行:言能擇善遵循大道而行。
④已:止,停止。
⑤“遁世”句:意為躲在山林裏麵,沒有人知曉,但仍恪守自己做人的道理。
[譯文]
孔子說:“世間有人喜歡探索隱僻的事理,做奇異怪誕的事情,後世雖有所稱述,我也不去做那樣的事。君子遵循中庸之道行事,往往有人半途而廢,我卻不能夠停止。君子依從中庸之道行事,雖然隱居不為人所知也不後悔,這隻有聖人才能做到。”
1·13君子之道費而隱①。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②,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③,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④。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⑤;語小,天下莫能破焉⑥。《詩》雲:“鳶飛戾天,魚躍於淵⑦。”言其上下察也⑧。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⑨;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注釋]
①費而隱:朱熹注雲:“費,用之廣也。隱,體之微也。”言君子之道運用極廣大,而體察極微妙。
②“夫婦”句:言普通如一般夫婦,都能預聞知道。與,音yù,動詞,預知。
③及其至也:至於精微深妙之處。
④“天地之大”句:是說天地是這樣的大,人還以不能盡知而有所恨。
⑤載:藏載,盛載。
⑥破:分析得明白。
⑦“《詩》雲”句:此見《詩經·大雅·旱麓》。鳶,音yuān,鷙鳥。戾,音lì,止,到達。
⑧察:著,昭著,明顯。
⑨造端:做起。
[譯文]
君子所恪守的中庸之道廣大而又精微。匹夫匹婦雖然愚昧,也可以知道一些淺顯知識,至於知識的精微之處,即使是聖人也有不知道的;匹夫匹婦雖然不賢,也可以做力所能及的事,至於達到其精妙之處,即使是聖人也有不能達到的。天地如此遼闊博大,人們對它還有不滿足的地方。所以君子說起大事來,天下沒有人能夠承擔它;說起小事來,天下沒有人能夠加以剖分。《詩》說:“鷂兒飛到天上,魚兒躍入深潭。”這兩句詩是比喻中庸之道上達於天下至於地。君子所恪守的中庸之道,發端於匹夫匹婦的淺近知識,推究到深奧精妙處,便昭著於天地萬物之間。
1·14子曰:“道不遠人①。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詩》雲:‘伐柯伐柯,其則不遠’②。執柯以伐柯,睨而視之③,猶以為遠。故君子以人治人④,改而止。
“忠恕,違道不遠⑤,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⑥: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⑦;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謹⑧,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餘不敢盡;言顧行,行顧言⑨,君子胡不慥慥爾⑩。”
[注釋]
①道不遠人:朱熹注言:“道者,率性而己,固眾人之所能知能行者也,故常不遠於人。”
②“《詩》雲”句:此見《詩經·豳風·伐柯》。柯,毛亨注,“斧柄也”。伐柯,砍斧柄。則,鄭玄注,“法也”,樣子。
③睨:音nì,斜眼觀看。
④以人治人: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⑤忠恕:朱熹注雲:“盡己之心為忠,推己及人為恕。”違,離開,去。
⑥“君子”句:君子之道的四個方麵,孔丘一個都做不到。
⑦“所求乎子”句:責成我做人子的道理,我卻未能以此侍奉父親。此說是孔子自謙之話。
⑧庸德之行,庸言之謹:庸,作平常解。意,我隻是實踐平常的道德,謹守平常的言論。
⑨言顧行,行顧言:所說的話顧到所做的事,所做的事顧到所說的話。
⑩慥慥:音zào zào,篤厚忠實的樣子。
[譯文]
孔子說:“道離人並不遠,人在修道過程中故作玄妙高深,以致道遠離了人,這樣的修道不能稱為修道。《詩》說:‘砍伐斧柄啊砍伐斧柄,斧柄的樣式就在眼前。’拿著斧柄來砍伐斧柄,斜起眼睛瞄一下,就覺得新舊斧柄相差還很遠。所以君子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直到人們改正過錯為止。能做到忠恕,離中庸之道就不遠了。不願意別人施加給自己的事情,也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君子要遵循的道德有四項,我孔丘連一項也不能做到:要求做子女的要孝順父母,我自己卻不能做到這一點;要求做臣下的要忠於國君,我自己卻不能為國盡忠;要求做人弟的要尊敬兄長,我自己卻不能做到這一點;要求做朋友的要遵守信用,我自己卻未能首先這樣做。常按照道德的要求行事,常說話小心謹慎,有不足的地方不敢不努力自我勉勵,有長於他人的地方不敢完全顯露,說話時要考慮能不能實行,做事時要考慮是不是言行一致,能夠這樣做,君子還能不是忠厚誠實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