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1 / 3)

第三章

1·15君子素其位而行①,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②。

在上位,不陵下③,在下位,不援上④,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⑤,小人行險以僥幸⑥。子曰:“射有似乎君子⑦,失諸正鵠⑧,反求諸其身。”

[注釋]

①“君子”句:君子在什麼樣的地位,就怎樣去做。素,在。

②“君子無入”句:君子不論在什麼地位,都能夠做到悠然自得。入,處於。

③“在上位”句:在上位的人不欺淩在下位的人。陵,欺淩。

④援:攀援。

⑤居易以俟命:言居在應居的地位,安心做事,以待天命。俟,音sì,等待。

⑥僥幸:由偶然的原因而獲得成功。

⑦射有似乎君子:射箭的道理有如君子的為人。

⑧失諸正鵠:射不著中心。鵠,音gǔ,箭靶中心圓圈。古時畫布稱正,畫在皮上稱鵠。

[譯文]

君子處在他自己的位置上做他應該做的事,不羨慕本位之外的事物。處於富貴就做富貴者應該做的事,處於貧賤就做貧賤者應該做的事,身在夷狄就做夷人狄人應該做的事,身在患難中就做患難者應該做的事:這樣的話,君子沒有什麼地方不能泰然處之。處在上位的人不欺壓處在下位的人,處在下位的人也不巴結奉承處在上位的人,隻是端正自身不苟求於他人,這樣就不會有怨恨之心:上不抱怨天,下不責怪人。所以君子安分守己等待時機,小人則冒險企圖獲得僥幸。孔子說:“射箭的道理和君子行道有相似之處:箭沒有射中靶心,應該反過來檢查自己。”

1·16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①,辟如登高必自卑②。《詩》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樂且耽;宜爾室家,樂爾妻帑③。”子曰:“父母其順矣乎④!”

[注釋]

①辟如行遠必自邇:譬如行遠路必從近地起。辟,譬如。邇,接近,近處。

②卑:近下,低處。

③“《詩》曰”句:見《詩經·小雅·常棣》。好合,鄭玄注:“誌意合也”。鼓,彈奏。翕,音xì,毛亨注:“合也。”耽,音dān,《詩經》作“湛”,樂之甚。帑,音nú,毛亨注:“子也。”

④父母其順矣乎:父母一定很安樂了!。

[譯文]

君子要遵循的道,就像走遠路,一定要從近處出發;就像登高山,一定要從低處開始。《詩》說:“你和妻兒相親相愛,就像彈奏琴瑟一樣。你和兄弟相處和睦,和氣安樂感情深厚。你建立美好的家庭,使家人快樂無憂。”孔子說:“能夠這樣,父母大概就稱心如意了。”

1·17子曰:“鬼神之為德①,其盛矣乎②!視之而弗見③,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④。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⑤,以承祭祀。洋洋乎⑥!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詩》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⑦!’夫微之顯⑧,誠之不可揜如此夫⑨。”

[注釋]

①鬼神:古人稱人死後的魂靈為鬼,神就是神明。

②其盛矣乎:極其盛大的啊!

③弗:不。

④體物而不可遺:生養萬物卻沒有一點的遺漏。

⑤齊明盛服:齊,音zhāi,通“齋”,齋戒。明,潔淨。意為,鬼神能使天下人齋戒沐浴,整齊衣服。

⑥洋洋乎:朱熹注,“洋洋,流動充滿之意。”意為,流動著,充滿著。

⑦“《詩》曰”句:見《詩經·大雅·抑》。格,來,至。度,揣度,推則。矧,音shěn,況。射,厭倦,懈怠不敬。思,語氣助詞。

⑧夫微之顯:從微到顯。意鬼神的形狀微妙不可見,但靈驗卻很顯著。

⑨誠之不可揜如此夫:恭敬誠實的不可掩蔽,意至與此。揜,音yǎn,掩藏,掩蓋。

[譯文]

孔子說:“鬼神的德行,真是盛大無比啊!看它不見它的形狀,聽它聽不到它的聲音,它生養萬物而無微不至無處不在。讓天下的人都齋戒沐浴,穿上華麗隆重的服裝,以敬奉祭祀他們。浩浩蕩蕩啊,鬼神好像飄浮在人們的上空,又仿佛流動在人們的身旁。《詩》說:‘鬼神的來臨啊,不可度測啊,何況對他們懈怠不敬啊!’鬼神幽微而又昭顯,真實而不可掩蓋,確實是這樣啊!”

1·18子曰:“舜其大孝也與!德為聖人①,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②,子孫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③。故栽者培之④,傾者覆之⑤。《詩》曰:‘嘉樂君子,憲憲令德!宜民宜人;受祿於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⑥!’故大德者必受命。”

[注釋]

①聖人:儒家理想人格,指道德智能極高的人。孔子稱為“生而知之者”。《孟子·盡心下》言:“大而化之之謂聖。”趙岐注:“大行其道,使天下化之,是為聖人。”《荀子·性惡》講:“故聖人者,人之所積而致也。”

②宗廟饗之:受到宗廟的祭祀。宗廟,古代帝王、諸侯或大夫、士祭祀祖宗的處所。饗,音xiǎnɡ,供奉祭祀。

③篤:厚,增加。

④栽者培之:栽植了必加以培溉。

⑤傾者覆之:傾斜不成材的就覆滅它。

⑥“《詩》曰”句:見《詩經·大雅·假樂》。嘉樂,《詩經》作“假樂”,“假”與“嘉”相通,善。憲憲,興盛的樣子。令德,有道德的名譽。申,重。

[譯文]

孔子說:“舜可算得上一個大孝的人吧!他具有聖人的崇高德行,又有天子的尊貴地位,擁有普天下財物,享受宗廟中的祭祀,子子孫孫永不斷續。所以具有大德的人必定會得到尊貴的地位,必定會得到豐厚的俸祿,必定會得到美好的聲名,必定會得到健康和長壽。所以天地生育萬物,必定因萬物的質地來判斷是否應該精心培養。能夠栽種的就加以培育,傾斜枯萎的就讓它倒下覆沒。《詩》說:‘美好快樂的君子,他美德的光茫照耀四方。普施於平民百官之中,獲得天神賜予的福祿。上天保佑他啊,教他福祿能久享。’所以具有大德的人必受命於天而成為天下君王。”

1·19子曰:“無憂者,其惟文王乎①!以王季為父②,以武王為子③,父作之,子述之。武王纘大王、王季、文王之緒④。壹戎衣而有天下⑤,身不失天下之顯名,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

“武王末受命⑥,周公成文武之德⑦,追王大王⑧、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禮。斯禮也,達乎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為大夫,子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為士,子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喪,達乎大夫⑨,三年之喪,達乎天子,父母之喪,無貴賤一也⑩。”

[注釋]

①文王:商朝末期周族首領。姓姬,名昌,晚年號文王。

②王季:名季曆,古公亶父的兒子,為殷時兩方諸侯之長,為商王文丁所殺。

③武王:姬姓,名發,文王之子,西周王朝創始人。

④“武王纘大王”句:大王,指古公亶父,文王稱王而追尊為太王。纘,音zuǎn,繼承。緒,業,大業。

⑤壹戎衣:戎衣,甲胄之稱。壹戎衣,指武王著戎衣而伐紂。

⑥末:年老之意。

⑦周公:姬姓,名旦,武王胞弟,曾輔助武王滅商。由於他的采邑在周,因此又稱他為周公。武王死後,成王以幼年繼位,由他攝政,鞏固了周王朝的統治。

⑧追王:後代加封先祖以王的稱號稱追王。王,音wàng,動詞。

⑨期之喪:一周年的守喪期。期,音jī。

⑩“父母之喪”句:指父母之喪沒有貴賤的分別。

[譯文]

孔子說:“無憂無慮的人,大概隻有文王吧。他有王季做父親,有武王做兒子,父親王季為他開創了事業,兒子武王繼承了他的遺願,完成他未竟的事業。武王繼承了曾祖太王、祖父王季、父親文王的事業,滅掉了大殷,奪得了天下。他身不失顯赫天下的美好聲名,尊貴為天子,富有天下四海財富,後代在宗廟裏祭祀他,子子孫孫永不斷絕。周武王晚年受命於天平定天下,周公成就文王武王的德行,追尊太王、王季為王,用天子的禮祭祀祖先。這種製度一直實行到諸侯、大夫、士以及庶人之中:如果父親是大夫,兒子是士,就用大夫的禮安葬,用士祭祀;如果父親是士,兒子是大夫,就用士的禮節安葬,用大夫之禮祭祀;為旁親服一年齊衰喪,這種製度實行到大夫;為父母服三年斬衰喪,這種製度實行到天子;為父母服喪不分貴賤都是一樣的。”

1·20子曰:“武王、周公,其達孝矣乎①!夫孝者:善繼人之誌,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廟②,陳其宗器③,設其裳衣④,薦其時食⑤。宗廟之禮,所以序昭穆也⑥;序爵⑦,所以辨貴賤也;序事⑧,所以辨賢也;旅酬下為上⑨,所以逮賤也⑩;燕毛,所以序齒也。

“踐其位,行其禮,奏其樂,敬其所尊,愛其所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郊社之禮,所以事上帝也,宗廟之禮,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禮、禘嚐之義,治國其如示諸掌乎。”

[注釋]

①其達孝矣乎:是通達孝道的人吧!達,通。

②春秋修祖廟:祖廟,祖宗神位所在的廟。《禮記·王製》載周代的祭祖廟製:“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大祖之廟而七。諸侯五廟,二昭二穆,與大祖之廟而五。大夫三廟,一昭一穆,與大祖之廟而三。士一廟。庶人祭於寢。”祖廟每年春秋必須加以修理。

③陳其宗器:陳列先世重要的祭器。

④設其裳衣:陳設祖先穿過的衣服。

⑤時食:四時所出之物。

⑥序昭穆:排列昭穆的次序。按周朝禮製,左昭右穆是宗廟排列的順序。祭祀時,以始祖牌位居中,第二、四、六世之祖為昭,第三、五、七世之祖為穆。此為辨別尊卑之禮。

⑦序爵:按官爵大小排列次序。

⑧序事:以守宗廟者的職事。事,宗祝有司之職事。

⑨旅酬下為上:旅,眾人。酬,領導飲酒。指子弟舉杯以奉其尊長。

⑩逮:及。

燕毛,所以序齒也:燕,同飲宴之宴。毛,指頭發。指祭祀完而宴,是以毛發之色別長幼。

踐其位:指坐這位子。

郊社之禮:郊是祭天。社是祭地。指祭奉天上的神明。

先:指祖先。

禘嚐之義:禘,音dì,天子宗廟中最重要的大祭。嚐,每年秋天所舉行的常祭。

示諸掌:示與“視”同。看自己的手掌一般。

[譯文]

孔子說:“武王、周公可以稱為天下的通孝吧!孝,就是善於繼承先人的遺誌,善於繼續先人未竟的功業。春秋祭祀時節,修葺先祖宗廟,陳設祭祀器具,擺設祖先穿過的衣裳,進獻祭祀季節的時鮮祭品。宗廟的禮儀,是用來排列父子、長幼、親疏的順序的;助祭的人按官爵高低排列,是用來區別貴賤的;進獻祭品的人按在祭祀中擔任職事主次排列,是用來區別才能高低的;行旅酬禮之前卑下者先飲酒,是表明恩惠先施給下人;宴會上按頭發顏色就坐,是要使老少長幼秩序井然。登上先王的王位,行先王傳下來的祭禮,奏先王時代的音樂,尊敬先王所尊敬的,親愛先王所親愛的,侍奉死者如同侍奉活著的人一樣,侍奉亡故者如同侍奉生存者一樣,這是孝的最高境界。舉行郊祭禮和社祭禮,是用來侍奉天神和地神的;宗廟裏的禮儀,是用來侍奉祖先的。懂得了郊祭禮和社祭禮,通曉褅祭和嚐祭的意義,治理國家就像把自己手掌上的東西指給別人看一樣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