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毛的遺產(1)(2 / 2)

對毛的評價並不是始終如一的。1981年黨內對毛的功過是非做出“最終”評價後一直存在著一些爭議。

沒有效益的工業化

當毛於1949年10月1日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他接手了一個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中國是一個人口極多的國家,幾乎是一個純粹的農業國,現代工業所占比重很小,甚至到1952年國家經濟恢複取得一定成就時,5.5億人口中,產業工人僅為300萬,而且這些人大多數都在小工廠工作。

當毛1976年9月去世時,工業產值據官方統計增長了12倍。鋼產量從130萬噸增加到2300萬噸;煤炭產量從6600萬噸增加到4.4億噸;發電由70億千瓦小時增加到1330億千瓦小時;化肥從20萬噸增加到2800萬噸。中國可以製造載重汽車、大型拖拉機、遠洋貨輪和噴氣式飛機。而且中國成了核大國,1964年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1967年又爆炸了第一顆氫彈,70年代初發射了洲際導彈和人造衛星。工業生產所占的比重從1952年的23%提高到了1976年的50%;農業經濟所占的比重從58%下降到34%。毛的時代是中國工業革命的時代。西方世界形成了一種固定印象,認為中國經濟的發展開始於1978年的鄧小平時代,這不符合事實,應予糾正。

然而,西方人產生這樣的印象並非偶然,人民的貧困狀況在1957到1976年的“失去的20年”中並沒有任何改變。盡管人們常常出現超負荷的勞動、工作,但他們始終生活在貧困之中。28%的群眾生活在低保線下。城市居民的人均住房麵積從1952年的4.3平米減少到1977年的3.6平米。重工業和裝備工業的強行建設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人們維持在一般的生活水平上,但資本積累率卻不斷提高,從1952年的21.4%上升到了1978年的36.5%。毛並不認可赫魯曉夫“土豆加牛肉的共產主義”,他的社會主義是苦行主義的。毛不同於封建皇帝,他像“五四運動”的革命者那樣對國家強大的重視程度超過了關注人民的幸福。

在毛1/4世紀的計劃經濟期間(1952到1976年),中國的生產按照官方的統計年增長率為6.1%,人均收入年增長率為4%,而經濟史學家安格斯?麥迪森認為增長率在4.4%到2.3%之間。57不論哪個數據正確,中國的經濟增長率都遠遠地落後於四小龍,即韓國、台灣、新加坡和香港。

更主要的是,毛時代的經濟增長是靠增加資源投入而實現的:越來越多的勞動力投入到了生產過程中,同時不斷延長農民的勞動時間,國民經濟的投資率持續增大,而資源的開采和利用效益卻很低。整體生產效益,即通過勞動時間和資本投入來提高生產,在毛的時代平均每年下降0.8%。

毛的計劃經濟,自1958年以來一直是壟斷經濟,效益很低。具體情況如下:

對於集體化的農業經濟來說,它的生產與人口增加不相匹配,1976年中國人均生產的糧食還沒有1957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