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弟子歸
《弟子規》是除《三字經》以外影響最大的三字 句的兒童訓蒙教材,由清朝的李毓秀編篡而成。原名《訓蒙文》,後改名為《弟子規》,它是一部以學規形式對年幼學予進行學習指導和品行修養教育的啟蒙讀物,全篇以儒家的忠孝思想為納,依次講解了如何對詩父母、兄弟、長輩。如何為人處世,如何讀書求學的道理。
弟子規,聖人訓
弟子規,聖人訓①;
首孝悌②,次謹信③。
【注釋】
①訓:教導,教誨。
②悌:敬愛兄長為悌。
③信:言語真實、誠信。
【心得】
《弟子規》這本書是依據孔子的教誨編成的。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要謹慎、講信用。
【故事】
孔子講學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本名孔丘,字仲尼,春秋末年傑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帶領他的弟子周遊列國,宣傳他的政治主張。晚年時,孔子著手整理了《詩》、《書》等古代文獻,並辦起了私學,招收了很多學生,據說前後有三千多人,其中出類拔萃的有七十二人。孔子教學生以儒家典籍《詩》、《書》、《禮》、《易》等為教材,以文、行、忠、信四項課目(即曆代的文獻、社會的經驗、對待別人要忠、與人交往要信)為教學內容,培養了許多人才。
泛愛眾,而親仁
泛①愛眾,而親仁;
有餘力,則學文。
【注釋】
①泛:廣泛。
【心得】
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博愛,並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以上這些事是學習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這些事做了之後,還有多餘的時間、精力,就應該好好兒學習其他的有益的學問。
【故事】
編蒲抄書
西漢時期有個小孩子叫路溫舒,他十分喜歡學習,可家裏窮,沒有錢進學堂讀書。
當時的書是用竹簡編成的,有一天,路溫舒趕著羊群來到池塘邊,看見那一叢叢又寬又長的蒲草,靈機一動:這蒲草這麼寬,不正像那抄書的竹木簡嗎?於是,他采了一大捆蒲草回家。
一到家,路溫舒先將蒲草切得整整齊齊,然後用線繩穿在一起,接著他向鄰居借來幾本書,抄寫在穿在一起的蒲草上。有了蒲草書,路溫舒每次去放羊身邊都帶著這種書,一有時間就讀,通過刻苦自學,他謀到了獄小吏的差事。後來,他又憑著這種精神成為西漢有名的法律學家。
父母呼,應勿緩
父母呼,應①勿緩;
父母命②,行勿懶。
【注釋】
①應:應答。
②命:指派,差遣。
【心得】
父母呼喚時,要一聽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地答應。父母有事要我們去做,要趕快行動,不要拖延或推辭偷懶。
【故事】
孟宗哭竹
三國時期吳國有一個叫孟宗的孝子,他自幼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
有一天,母親得了病,孟宗日夜看護照料。可是病情卻越來越嚴重,孟宗非常擔心著急。
母親清醒過來時,他趕緊問母親想吃什麼,母親說想喝一碗鮮嫩的竹筍湯。母親的話令孟宗很為難,因為當時正是寒冬臘月,哪來的竹筍呀?他萬般無奈地來到竹林,隻見地麵上連半棵筍尖的影子都沒有,孟宗絕望地抱著竹子痛哭起來。
孟宗的孝心感動了上天,一會兒,鮮竹筍竟然奇跡般地冒出來了。孟宗煮成竹筍湯給他的母親喝了之後,他母親的病竟然好了。
父母教,須敬聽
父母教,須敬聽;
父母責,須順承①。
【注釋】
①承:接受,承受。
【心得】
父母教導我們時,應該恭敬地聆聽;做錯了事,受到父母責備時,應當虛心接受,不可忤逆他們,讓他們傷心。
【故事】
孟母斷機
孟子小的時候,不用心學習,總是貪玩。
有一天,孟子讀書厭倦了,就從學堂跑回家裏。這時孟子的母親正在織布,見孟子回來,就問孟子:“今天在學堂裏學的什麼?”
“我不知道。”孟子心不在焉地答道。
孟母聽後,一氣之下就用刀把織機上將要織好的布割斷了。
孟子很奇怪,就問母親:“這布好好兒的,為什麼把它割斷?斷了不是得重新再織嗎?”
母親說:“你不好好兒學習,半途而廢,將來就會像這被我割斷的布一樣,什麼用處也沒有。”
孟子聽了母親的教誨,恍然大悟,從此發奮學習,後來終於卓有成就。
冬則溫,夏則清
冬則溫,夏則清①;
晨則省②,昏則定。
【注釋】
①清:冷,涼。
②省:問候,探望。
【心得】
子女侍奉父母要用心體貼,冬天要讓父母感到暖和;夏天要讓父母感到涼爽;早晨起床,一定要先看望父母,並向他們請安問好;傍晚回來了,一定要向父母報平安,使老人家放心。
【故事】
黃香溫席
東漢時,有個叫黃香的小孩,對父母十分順從。黃香九歲那年,母親去世了,黃香就和父親相依為命。黃香雖然年紀小,卻懂得體貼父親。
夏天來了,黃香每天都熬一鍋清涼降火的青草茶給爹喝,讓爹消去暑氣。吃過晚飯,黃香想到天氣酷熱,便拿著蒲扇來到父親的房間,用蒲扇扇父親的床鋪。直到枕頭、竹席都沒有熱氣了,才讓父親上床睡覺。
很快秋去冬來,人們都換上了厚厚的冬衣,竹席也被換成了被褥。
這時候,黃香每晚又在父親就寢之前先鑽進冰冷的被窩,為父親暖被,直到體溫把整個被褥弄得暖和了,才請父親上床睡覺。
出必告,反必麵
出必告,反①必麵;
居有常,業無變。
【注釋】
①反:同“返”,回來。
【心得】
出門前要先告訴父母一聲,讓他們知道你去哪裏了,回家後也要去見一下父母,讓他們知道你回來了而感到心安;日常生活,起居作息要有一定的規律,而且對於所從事的職業不隨便改變。
【故事】
辭官報恩
一天,朝廷派的官員捧著詔書,來到李密的家中,拜李密為“洗馬”。
“洗馬”就是太子的老師,必須德行高、學問好的人才能擔任。但是,李密說什麼也不肯就任。因為,他的祖母年邁,臥病在床,需要照顧。
時間一長,縣衙裏的差役和州司都來勸李密,讓他趕快上任,以免惹怒了皇上。
李密想,皇上不比一般的官吏,對他的厚愛沒有推辭的道理。可是祖母已經九十六歲了,他怎麼能撇下祖母不管呢?
李密決定給皇上寫一封信。他提起筆來,把自己與祖母相依為命的情景一一寫了下來,希望能得到皇上諒解。
皇上讀完李密的信後很感動,便答應了李密的懇求。
事雖小,勿擅為
事雖小,勿擅為①;
苟②擅為,子道虧③。
【注釋】
①為:做。
②苟:假如。
③虧:欠缺,短少。
【心得】
事情雖然很小,也不要擅自為所欲為而不稟告父母;如果任性而為,就有損為人子女的本分,讓父母擔心,這就是不孝的行為了。
【故事】
劉備托孤
三國時期,劉備為了替自己的義弟關羽報仇,不聽諸葛亮的勸解,親自領兵攻打吳國。由於疏忽,被吳軍火燒連營。他慘敗而歸。
劉備知道自己不久於人世,就召來諸葛亮,交代自己的後事。另外,他還寫了一封信給劉禪。
信中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以服於人。”意思是說,不要認為這是一件很小的壞事,就胡作非為,更不能認為這是一件很小的好事,就可以不去做。隻有品德良好,大家才會信服你。
劉備死後,劉禪在諸葛亮的輔佐下,穩定了西蜀的政局。諸葛亮死後,劉禪開始寵信宦官,最終蜀國被曹魏滅掉,劉禪也成了俘虜。
物雖小,勿私藏
物雖小,勿私藏;
苟私藏,親①心傷。
【注釋】
①親:父母。
【心得】
東西雖然很小,也不能偷偷地私藏起來據為己有;如果真的私藏了,品德就有了缺陷,父母知道了,心裏一定十分難過。
【故事】
陶母封鮓
陶侃是我國東晉時有名的賢臣,他勤奮好學,而且注重自己品格的修養,這些
都與他母親的教育分不開。
陶侃很小的時候,他的父親就去世了。他和母親相依為命,生活很艱苦。陶侃
長大後,在縣裏做了一個小官。
有一次,陶侃將公家的魚托人送了一些孝敬母親。陶母得知魚的來曆後,把魚封
好讓人退了回去,並且給兒子寫了一封信。
信中說:“你現在的身份不同了,你是國家的官吏,怎麼能用公家的東西孝敬母
親呢?這是為政不廉啊!你不能這麼做,否則會遭人議論的。”
這件事深深地教育了陶侃,從此,他更加自重自愛,清廉自守,為國為民做了許
多好事。
親所好,力為具
親①所好②,力為具③;
親所惡,謹為去④。
【注釋】
①親:父母。
②好:喜好。
③具:置辦,準備。
④去:除去,去掉。
【心得】
父母所喜愛的東西,當子女的都應盡力準備齊全;父母所厭惡的事物,要小心謹慎地去除(包括自己的壞習慣)。
【故事】
司馬光改錯
司馬光五六歲時,讓姐姐幫他把核桃皮剝掉。姐姐弄不開,就走開了。這時一個仆人走過來,幫他把核桃放進開水裏燙了一燙,然後用小刀一刮,核桃殼就掉了。司馬光拿著剝掉殼的核桃,正巧被走過來的姐姐看到。姐姐問司馬光:“你是怎麼剝掉核桃殼的?”司馬光得意地說:“是我自己用手弄掉的。”
姐姐知道弟弟聰穎過人,就信以為真。坐在書房讀書的父親將屋外發生的事情看得一清二楚。他走到屋外,問司馬光說:“這核桃真是你剝的嗎?”馬光聽後,臉紅了。父親要求他把核桃仁是怎樣剝出來的真實情況講給姐姐聽,司馬光這才講了仆人幫忙的經過。
身有傷,貽親憂
身有傷,貽①親憂;
德有傷,貽親羞②。
【注釋】
①貽:讓。
②羞:感到羞辱。
【心得】
要愛惜自己的身體,不要使身體輕易受到傷害。如果身體受了傷害,會讓父母擔憂;要遵守道德,如果做了沒道德的事,會讓父母感到羞辱、沒有麵子。
【故事】
董卓的惡行
公元189年8月,大將軍何進被宦官所害,他的部下吳匡、張璋等人率領大隊人馬攻入皇宮,殺伐宦官。
董卓也率軍迅速趕到國都。董卓見了少帝劉辯,問他事變情經過,少帝語無倫次;董卓又問陳留王劉協,劉協卻回答得很清楚,董卓認為劉協有才能,就想改立他為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