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2 / 3)

不久,董卓召集百官,逼迫何太後下詔廢黜少帝,又把何太後遷到永安宮,令人用毒藥害死了她,第二年正月,董卓把劉辯也毒死了。

董卓總攬朝政後,對朝廷中的大臣肆意殺戮,對天下的百姓任意欺淩,他的暴行引起了人們的憤怒。朝臣王允等人聯合起來,使用美人計一舉將董卓除掉。

親愛我,孝何難

親愛我,孝何難;

親憎我,孝方①賢。

【注釋】

①方:才。

【心得】

如果父母疼愛我,我孝順父母,這並不是一件難事;如果父母討厭我,我卻還能用心盡孝,那才算得上難能可貴。

【故事】

王祥臥冰

王祥是西晉時琅邪臨沂人,他母親很早就去世了。後來父親又娶了朱氏,盡管王祥對後母非常孝順,朱氏卻經常虐待他。

王家院裏有棵李樹,一年,李子快要熟了,朱氏擔心鳥雀來啄食,便叫王祥在院裏趕鳥雀。一天夜裏,突然下起傾盆大雨。不少李子經受不住風吹雨打,一個接一個地落了下來。王祥抱著李樹痛哭失聲。朱氏看了不由得感動起來。

一年冬天,朱氏想吃鮮魚,可到處都買不到。王祥隻好跑到河邊,準備把冰鑿開來打魚。冰太厚很難敲碎,他就用自己的體溫融化堅冰。後來終於在冰上鑿開一個大窟窿。他把魚拿回家,朱氏終於被王祥的孝心感動了。

親有過,諫使更

親有過①,諫②使更③;

怡④吾色,柔⑤吾聲。

【注釋】

①過:過錯。

②諫:用言語規勸尊長改正錯誤。

③更:更改。

④怡:使……喜悅、快樂。

⑤柔:使……柔和。

【心得】

父母有過錯的時候,做子女的一定要勸說,讓他們改正;勸說的時候,臉色要溫和愉悅,話語要柔順平和。

【故事】

婉言勸父

春秋戰國時有個孩子叫孫之覺,他對長輩非常孝順,可是他的父親對爺爺卻不孝順。

一天傍晚,孫之覺發現父親把爺爺用小車推進一個山溝,轉身就走。

孫之覺跑過去抱著爺爺哭了起來。過了一會兒,他說:“爺爺,您等著,我讓父親來接您!”說完,他推著那輛空車就回了家。父親見了讓他把舊車扔掉,孫之覺卻說:“不能扔啊!等你老了我好用它把你推到山溝裏呀!”父親聽了很生氣,孫之覺卻理直氣壯地說:“我這是跟您學的啊!”

父親聽後,知道做得不對了,他趕快把爺爺接了回來,從此百般孝順,使老人安度晚年。

諫不入,悅複諫

諫不入,悅複①諫;

號泣隨,撻②無怨。

【注釋】

①複:再。

②撻:鞭打。

【心得】

如果父母聽不進去勸說,那就等他們心情好時再勸;哪怕最後要哭著苦苦哀求,甚至挨打,心中也應該毫無怨言。

【故事】

閔子騫孝母

閔子騫是春秋時魯國人,他很小的時候,父親給他娶了後母。這位繼母經常虐待他,但他卻從來不向父親抱怨。

有一年冬天,閔子騫的父親讓妻子給孩子們準備幾件棉襖。

後母給自己兒子做的棉襖塞進了厚厚的棉花,而給閔子騫做的裏麵卻裝的是蘆絮。

幾天後,閔子騫的父親讓閔子騫幫他駕車。出了家門,凜冽的寒風使閔子騫的身體逐漸被凍僵了。他的雙手拉不住韁繩,父親以為他偷懶,用鞭子抽打他。棉襖破了,散落出裏麵的蘆絮。

父親見狀,才知道閔子騫受委屈了。回到家裏,便要趕走後母。閔子騫向父親求情說:“娘走了,我和兩個弟弟都會受饑寒!”

親有疾,藥先嚐

親有疾①,藥先嚐;

晝夜侍,不離床。

【注釋】

①疾:病。

【心得】

當父母有了疾病時,做子女的熬好藥後要先嚐嚐,是否太涼或太熱;不分白天夜晚,都應該侍奉在父母身邊,不能隨意離開父母的病床。

【故事】

親嚐湯藥

漢文帝劉恒,是漢高祖劉邦的三兒子,平時侍奉母親十分孝順,有一回,太後大病了三年。這期間,漢文帝除了處理一些重要的國事外,幾乎把所有心思都用在照料母親上。

以前,有地位的人吃藥時,因為唯恐藥裏有毒,所以必須有人先嚐,確定沒有問題後才端給病人喝。漢文帝雖然貴為帝王,但是他對自己的母親也是這樣。太後吃的湯藥,每次他都要先親自嚐一嚐後才端給母親喝。

古書以“目不交睫,衣不解帶”來形容他對母親盡孝的程度。意思是說,即使累了,也不敢閉上眼睛、解開衣服的帶子好好兒睡一覺。可見漢文帝是如此盡心盡力侍奉病中的母親。

喪三年,常悲咽

喪①三年,常悲咽;

居處變,酒肉絕。

【注釋】

①喪:死亡。

【心得】

父母去世了,要守喪三年,守喪期間,要常常因為思念父母而傷心哭泣;自己住的地方也變得簡樸,並戒除喝酒、吃肉等生活享受。

【故事】

刻木侍親

漢朝時有個叫丁蘭的孝子,父母很早就去世了,長大後,他想到從來沒有盡過為人子女的責任,感到很悲傷。

有一天,他到市集雕刻了父母的雕像。回家之後,他把妻子叫過來,要她像父母在世一般,誠心盡孝。

每天一早一晚,丁蘭和他的妻子就會到雕像前跪拜請安。時間久了,丁蘭的妻子漸漸有些厭煩。一天,她趁著丁蘭外出不在家,拿著針在公婆雕像的手指上刺了一下。沒想到被針刺的地方竟然流出血來。丁蘭回來,發現雕像的手指頭滲出血來,還發現雕像的眼眶有淚水。

丁蘭立刻把妻子叫出來質問,妻子隻好說出了實情。丁蘭一怒之下,就把妻子休了。

喪盡禮,祭盡誠

喪盡禮①,祭盡誠;

事死者,如事②生。

【注釋】

①盡禮:盡,竭盡,盡力(符合);禮,禮儀。

②事:對待。

【心得】

辦理父母的喪事要依照禮儀,不可草率馬虎,祭祀時要盡到誠意;對待已經去世的父母,要像父母生前一樣地恭敬。

【故事】

賣身葬父

漢朝時,有個叫董永的年輕人,母親早亡,後來父親也年邁去世。董永傷心欲絕,卻無錢安葬,隻好穿著孝服,跪到街上去賣身葬父。

後來董永經一位老婦人的指點,找到了一個姓趙的員外。趙員外出錢幫他辦理喪事,條件是董永得到趙員外家做工還債。

董永的孝行感動了上天,九天仙女下凡幫助他還清了債務,還嫁給他做妻子。

董永和仙女的故事就是牛郎織女的傳說。

這個故事雖然有神話性質,卻教育我們要孝順雙親,盡到做子女的責任。

兄道友,弟道恭

兄道①友,弟道恭;

兄弟②睦,孝在中。

【注釋】

①道:途徑,方法。

②兄弟:兄弟姐妹。

【心得】

當哥哥姐姐的要友愛弟妹,做弟妹的要尊敬兄姐,這樣兄弟姐妹就能和睦,父母心中也就快樂。在這和睦當中就存在孝道了。

【故事】

孔融的美德

東漢時,朝廷全由宦官把持著。有一個叫張儉的官員寫了本奏折,揭發當權宦

官侯覽貪汙受賄、霸占良田的罪狀,請求皇帝查處。不料這個奏折落到了侯覽手

裏。侯覽就誣告張儉謀反。漢靈帝不明真相,下令逮捕張儉。張儉得到消息後,

連夜從家裏逃出來,投奔孔融的哥哥孔褒。

當時十六歲的孔融收留了他。但張儉在孔家躲藏的消息透露了。於是官府派人把孔褒、孔融抓了起來。

審判的時候,孔融和哥哥爭著承認罪過。後來官府定了孔褒的罪,把孔融釋放回家。

孔融雖然沒能救了哥哥,但是他友愛兄長的美德卻受到後人的崇敬。

財物輕,怨何生

財物輕,怨何生;

言語忍,忿①自泯②。

【注釋】

①忿:怒,怨恨。

②泯:消失。

【心得】

在金錢物質上看輕點,少計較,兄弟之間就不會產生怨恨;講話時不要太衝動,傷感情的話要能忍住不說,那麼不必要的衝突怨恨就會消失無蹤。

【故事】

重義輕財

我國西漢時期有個著名的賢士叫卜式,他對自己的弟弟很好,照顧得很周到。父

母去世後,兄弟倆就靠種田來生活。

幾年過去了,卜式的弟弟成家了,卜式就把家中的土地和房屋全讓給了弟弟,自

己隻要了一百多隻羊,進山放牧為生去了。

又是十幾年過去了,卜式的羊群繁殖到了上千隻,他買了房屋,置辦了土地。這

時弟弟卻因經營不善而破產,於是卜式把自己的財產分了一半給弟弟。

卜式不僅不貪圖財物,為了照顧弟弟還把自己的財產讓給弟弟,這一行為感動了

當時的人,大家都說他是個重親情、不愛財的君子。

或飲食,或坐走

或①飲食,或坐走;

長者先,幼者後。

【注釋】

①或:表示列舉。

【心得】

不管是吃飯、喝水,還是落座、行走,都應該謙虛禮讓,長幼有序。懂得年長者優先,年幼者在後的道理。

【故事】

孔融讓梨

孔融四歲那年,有一次家裏人在一起吃梨,哥哥姐姐都上前去拿大的。隻有孔融站在一旁沒去搶。父親見狀讓孩子們都把手中的梨放回盤子裏,讓站在一旁的孔融來分梨。

孔融在盤子裏揀了兩個最大的梨,分別給了父母親。隨後又把大梨好梨依次分給了哥哥、姐姐們,而把一個最小的梨留給了自己。

坐在一旁的父親問孔融:“融兒,你為什麼留最小的給自己?”

孔融笑著對父親說:“因為我年紀小,當然應該吃小的嘍!”聽到孔融這麼說,哥哥、姐姐們拿著分到的梨慚愧地低下了頭。

長呼人,即代叫

長呼①人,即代叫;

人不在,己即到。

【注釋】

①呼:叫,喊。

【心得】

長輩呼叫人時,自己聽見了,要替長輩去傳喚,如果所叫的人不在時,自己應當回來報告長輩,進一步請問長輩,有沒有需要幫忙的事情。

【故事】

代人養母

杜環是我國明朝時的一名官員,他父親的朋友兵部主事常允恭去世後,剩下母親無人照顧,她的小兒子也不知下落。常允恭的母親無依無靠,想投靠親戚,卻沒有人願意收留她,最後,她找到了杜環家,這時杜環的父親已經去世了,杜環決定贍養這位老母親,並代老母親尋找她兒子的下落。

杜環也不富裕,但他還是讓妻子為這位老母親縫製新衣服。老母親脾氣暴躁,經常生氣罵人,杜環告誡家人不得與之計較。老母親患有痰疾,杜環還親自為她煮藥喂藥。後來,這位老母親的小兒子找到了,但他不願照顧老母親,杜環就繼續像照顧自己的母親一樣侍奉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