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尊長,勿呼名
稱尊長,勿呼名;
對尊長,勿見①能。
【注釋】
①見:同“現”,表現。
【心得】
稱呼長輩時,不可以直呼長輩的姓名;在長輩麵前,要謙虛有禮,不要炫耀自己的才能。
【故事】
晏嬰的車夫
春秋時期,齊國的相國晏嬰有位車夫,這位車夫因為自己能為相國趕車而感到自
豪。每次為晏嬰趕車外出時,他都得意洋洋地坐在車上,一手拉韁繩一手高高地
揚著鞭子。
有一次,車夫為晏嬰趕車外出。在路上,車夫的妻子看見了自己的丈夫,一副高傲的樣子,再一看相國,卻顯得那麼謙恭,心裏很慚愧。車夫回到家後,妻子說:“你看晏嬰雖然身為相國,名揚天下,卻神情安然,態度謙恭。而你一個車夫,卻擺出一副不可一世的樣子。你有什麼值得炫耀的呢?”
聽完妻子的批評,車夫很慚愧,從此變得謙虛了。
路遇長,疾趨揖
路遇長,疾①趨②揖③;
長無言,退恭立。
【注釋】
①疾:快速。
②趨:禮貌性地小步快走,表示尊敬。
③揖:拱手行禮。
【心得】
走路時遇見長輩,要趕緊走上前去行禮問候,如果長輩沒有話和自己說,就退在一旁恭恭敬敬地站著,等待長輩離去。
【故事】
張良得兵書
張良是漢朝時的名將,有一天,張良在一座大橋上,看見一位老人。老人見張良過來,很不客氣地對張良說:“小夥子,下去把我的鞋子撿上來。”張良聽了,就走到橋下撿起那隻鞋子,誰料老人又讓他給他穿上。張良又恭恭敬敬地把鞋給老人穿上了。那老人站起來就走了。張良覺得有點奇怪,便跟在老人身後,老人見狀,讓張良五天後到橋上來見他。
經過幾次考驗,老人交給張良一部非常珍貴的周朝太公望編的《兵法》。
後來張良跟隨劉邦,運用學到的兵法為其出謀劃策,為滅秦戰項羽立下大功。西漢建立後,劉邦封他為留侯。
騎下馬,乘下車
騎下馬,乘下車,
過①猶②待,百步餘。
【注釋】
①過:走過去。
②猶:還要。
【心得】
在路上遇見長輩,如果自己騎馬,就應該下馬,如果乘坐車輛就應該下車,讓長輩先過去,等長輩大約離我們百步的距離以後,自己才上馬或上車。
【故事】
劉莊敬師
劉莊是東漢繼光武帝後的第二代皇帝,他對以前做太子時的老師桓榮非常尊敬。
有一天,明帝劉莊去看望老師桓榮。桓榮一家見明帝親自來到,立即跪迎接明帝。明帝把老師桓榮扶起來,讓在了主位上,自己則坐在了賓位上。同時明帝還讓太官在桓榮麵前擺上玉杖,之後才會見了桓榮的門生,明帝還像以前那樣拿著書在桓榮麵前誦讀。臨走時,明帝還賞賜給桓榮好多宮中專供物品,來表達對老師的感激之情。
桓榮年紀大了,身體不好,經常生病。每當明帝得知老師生病後,他就會立即派人前去慰問,還派太醫去給老師診治,自己也常抽空到老師家探望。
長者立,幼勿坐
長者立,幼勿坐;
長者坐,命①乃②坐。
【注釋】
①命:命令。
②乃:才。
【心得】
如果長輩還站著,晚輩不應先坐下來;長輩坐定後,允許我們坐下才可以坐下。
【故事】
張釋之尊老
我國漢朝有位著名的大臣叫張釋之,他不僅廉潔奉公,還非常尊重長輩。
有一次,朝廷舉行朝會,許多達官貴人都前來參加,場麵十分熱鬧。有位叫王生
的老人也來參加了,他早就聽說張釋之對長輩非常尊重,這次他看到了張釋之,
就想試試他。
王生就對張釋之說:“我襪子的帶子開了(古時穿的襪子襪口是用繩子係著
的),給我綁上吧。”張釋之聽到後,二話沒說,就在眾目睽睽之下很坦然地跪
下來,恭恭敬敬地給王生綁好襪子。王生看著張釋之不停地點頭稱讚。
張釋之身為高官,還能對長輩如此尊重,因此張釋之也贏得了人們的尊敬,從此
他的威信更高了。
尊長前,聲要低
尊長前,聲要低;
低不聞①,卻非宜。
【注釋】
①聞:使人聽到。
【心得】
在長輩麵前講話,聲音要低;聲音柔和適中表示尊重,但低到聽不清楚,那就不妥當了。
【故事】
顏回煮粥
有一次,孔子和學生們被蔡國的官兵圍困,整整七天都沒出去,他們的幹糧吃完了,學生們都餓得東倒西歪。
孔子有個叫顏回的學生,平時一直照料孔子的生活起居。這時,顏回偷偷地溜了出去,在附近的村子裏要了一些米,顏回回來時,見老師在樹下彈琴,就悄悄地撿了一些木柴,燒火煮米。粥煮好後,有些木灰進了粥裏,顏回把它撈出來,但覺得扔掉可惜,就吹去灰吃了。然後,顏回才恭恭敬敬地把飯端來,讓對孔子吃。進必趨,退必遲
進必趨①,退必遲;
問起對②,視勿移。
【注釋】
①趨:快步向前。
②對:回答。
【心得】
去見長輩時要快步向前,等到告退時,動作稍慢一些才合乎禮節;長輩問話時,要站起來回答,眼神注視長輩,不要左右移動。
【故事】
張燕昌拜師
我國清朝時有位有名的書法篆刻家叫張燕昌,他小時候家裏很窮,張燕昌很喜歡篆刻,自己總是找東西琢磨著刻。
張燕昌長大了,他聽說杭州城裏有位精通雕刻的老人,就前去拜師。
但不管張燕昌怎麼說,老人就是不收他做學生。
張燕昌回到家裏,並沒有灰心,還是天天自己練習篆刻。
第二年,張燕昌再次來到老人家裏,真誠地說:“這些是我平時學刻的印章,特意拿來請先生指教。”
老人被張燕昌好學的誠心打動了,於是他說:“看在你如此好學而且還很恭敬的情分上,我決定破例收你為徒了。”
張燕昌從此在老師的指導下,更加勤奮地學習篆刻了。事諸父,如事父
事諸父①,如事父;
事諸兄②,如事兄。
【注釋】
①事諸父:這裏的“父”是對男性長輩的通稱。
②事諸兄:這裏的“兄”指同族的兄長。
【心得】
對待叔叔伯伯,要像對待自己的父親一樣恭敬;對待同族兄長,要像對待自己的胞兄一樣友愛。
【故事】
海神媽祖
在台灣海峽,有一座美麗的島嶼——湄洲島。島上有座雄偉輝煌的廟宇——湄洲祖廟,供奉著世界聞名的“海神”——媽祖。相傳媽祖出生在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三月二十三日,媽祖原名叫林默。
林默的家鄉在福建,她的父親和哥哥有一次出海遇到了海難,哥哥從此就再也沒有回來。
後來,林默為了避免更多的人遭遇哥哥那樣的悲劇,經常冒著危險去救助那些過往的船隻。她在驚濤駭浪中拯救過眾多漁舟商船,並且立下誌願永不嫁人。由於操勞過度,她在二十八歲時就去世了。後人為了紀念她,在沿海專門修建了祠堂,並稱她為“海神媽祖”。
朝起早,夜眠遲
朝起早,夜眠①遲;
老易至,惜此時。
【注釋】
①眠:睡覺。
【心得】
早上要盡量早起,晚上要晚點兒睡覺,因為人生的歲月很有限,少年人一轉眼就成老年人了,所以我們要珍惜現在寶貴的時光。
【故事】
鑿壁借光
西漢著名文學家匡衡,小的時候家裏很窮,父母沒錢供他上學。他隻好白天幹活時抽空讀書,可到了晚上,他就犯愁了:家裏平時連買油鹽醬醋的錢都沒有,哪兒還有錢買燈油讓他讀書呢?勤奮好學的匡衡不想虛度了晚上的時光,隻好坐在暗地裏,默默背誦白天所讀的內容。
匡衡的鄰居家每天晚上都點起燈,把屋裏照得通亮。有一天晚上,匡衡突然發現從牆壁上透過一絲光線來。他就把洞偷偷鑿大了一些,這樣鄰居家裏的亮光就透過來了,他把書本對著這光,讀起來也挺方便。
匡衡不斷地努力,長大後終於成就了學業,並被漢文帝拜為丞相。
晨必盥,兼漱口
晨必盥①,兼漱口;
便②溺回,輒③淨手。
【注釋】
①盥:指洗臉、刷牙、漱口。
②便溺:大小便。
③輒:立即,就,便。
【心得】
每天早上起床必須要洗臉,還得漱口刷牙;解完大小便以後,就把手洗幹淨。
【故事】
洗澡節的來曆
西藏地區有一個叫宇托?雲旦貢布的名醫,他的醫術很高明,當地的百姓都親切地稱他為“藥王”。
有一年,西藏地區流行一場大瘟疫,人畜死亡很多。宇托?雲旦貢布鑽樹林、爬高山,到處找草藥。他終於找到了能治療此病的藥物,人們吃了後都漸漸地好了。
宇托?雲旦貢布去世後,這裏又鬧起了大瘟疫,而且情況比上次還嚴重。一天晚上,一位生病的婦女夢到了宇托?雲旦貢布,他讓這位婦女到河裏洗澡。第二天,這位婦女真的到河裏洗澡,,洗完澡後她的病竟然好了。人們知道後,紛紛到河裏洗澡,結果人們的病全好了。這就是洗澡節的來曆。
冠必正,紐必結
冠①必正,紐②必結;
襪與履③,俱緊切。
【注釋】
①冠:帽子。
②紐:衣服上可以扣係的部分。
③履:鞋子。
【心得】
帽子要戴端正,衣服的紐扣要扣好;襪子和鞋子都要穿好係好。
【故事】
結纓而死
孔子的學生子路後來在衛國做官。
有一年,衛國發生內亂,子路聽說城中發生了大事,就急忙駕車往城內趕。剛剛走到離城門不遠處,就遇到了剛從城裏逃出來的一位老朋友。朋友勸他趕緊逃命。
子路說:“國家有難,我怎麼能躲避禍難呢!”
子路想幫助國君平叛,可當時城中已被叛軍控製,結果子路因寡不敵眾被敵人的武士砍斷了一隻胳膊,帽子也掉落在了地上。子路知道自己難逃一死,便大聲說道:“君子雖死,但不能讓帽子脫落而失禮。等我把帽子戴好,再來殺我!”
子路低頭彎腰,拾起帽子,用手彈掉上麵的泥土,戴在頭上,然後從容赴死。
置冠服,有定位
置①冠服,有定位;
勿亂頓②,致汙穢。
【注釋】
①置:放置。
②頓:放置。
【心得】
放置帽子和衣服應當在固定的位置,不要隨手亂丟亂放以免弄皺弄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