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1 / 3)

第二章

【故事】

王維的故事

王維是我國盛唐時的大詩人。王維很小的時候,他的父親就死了,他和母親相依為命。王維吃苦耐勞,虛心好學,他在二十一歲的時候中了舉人,作了大樂丞。

王維的仕途一路坎坷,有貶有升。但不管是升還是貶,王維從沒有因此而改變他

的習慣,每次上朝回來都及時換上自己平時的衣服,把官服畢恭畢敬地疊好放好

,以備下次再穿。

在古代,人們都很重視正式場合穿的冠服(冠服是指帽子和衣服),從不隨便亂

放,以免丟失或弄髒,即便是破舊了也要把它很好地珍藏起來。

我們要向王維學習,養成這種良好的習慣對我們的工作和生活都有好處的。

衣貴潔,不貴華

衣貴①潔,不貴華②;

上循③分④,下稱⑤家。

【注釋】

①貴:以……為貴。

②華:華麗。

③循:依據,遵守。

④分:等級,名分。

⑤稱:符合,相當。

【心得】

穿衣服注重的是整齊清潔,不在衣服的昂貴華麗,而是要依照自己的身份穿著,也要適合家庭的經濟狀況。

【故事】

布衣本色

宋朝清官包拯生活非常儉樸。包拯的長子包字時常與父親同僚的子弟交往,目睹那些人披金戴銀、錦衣玉食,漸漸地產生羨慕之心。

有一天,包拯見包字悶悶不樂,便問他原因。包字說自己因衣著寒酸而遭到別人的奚落。

包拯聽後把自己手抄的一本古聖賢言錄交給包字,令兒子認真閱讀。

包字翻開第一頁,隻見上麵錄有孔子的話:“士誌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包字畢竟是包拯之子,自幼受父親高風亮節的熏陶,一直以儉為榮,以奢為恥,他看過孔子的話便猛然醒悟,羞慚滿麵,急忙跪在包拯麵前認錯。

對飲食,勿揀擇

對飲食,勿揀擇;

食適可,勿過則①。

【注釋】

①則:界限。

【心得】

對飲食不要挑剔偏食,而且要適可而止,不要吃過量。

【故事】

生活儉樸的堯

黃帝之後,堯當了部落聯盟的首領。堯很會治理天下,他整天戴著草帽,穿著草鞋,和大家一起幹活,將社會上的各行各業治理得井井有條。當時社會生產力還很落後,堯對大家的生活非常關心,總是扶貧救困,和大家共渡難關。當他看到有人吃不上飯穿不上衣服,總覺得是自己的過錯。有人犯了錯,他也首先責備自己沒有盡到責任。因為堯和人民同甘共苦,所以他贏得了人民的愛戴。

有一次,幾個小部落聯盟的首領前來拜訪堯。堯用土碗盛著野菜湯招待大家,津津有味地和大家談著治理天下的事。

各部落的首領們從堯那裏受到教育,從此再也不講究排場了。年方少,勿飲酒

年方少,勿飲酒;

飲酒醉,最為醜①。

【注釋】

①醜:失態。

【心得】

年紀還小的時候,不能喝酒;因為喝醉了醜態百出,最容易犯錯失態。

【故事】

張飛之死

三國時,關羽敗走麥城被殺。關羽的義弟張飛聽說後,下令部下三天內要準備齊全白衣白旗,全軍戴孝發兵去攻打東吳。大將範疆、張達向張飛稟報說時間太短,備不齊白衣白旗,張飛就把這兩員大將吊在樹上,重重鞭打。範疆和張達懷恨在心。

夜裏,張飛又喝醉了酒,躺在帳中呼呼大睡。這時,範疆和張達悄悄溜進帳中,將張飛殺死,然後投奔了東吳。

張飛因醉酒而丟了性命,可見醉酒對我們是有百害而無一利啊!

步從容,立端正

步從容,立端正;

揖深圓①,拜②恭敬。

【注釋】

①深圓:行禮時把身子深深地彎下。

②拜:古代一種表示敬意的禮節,這裏指問候、拜見。

【心得】

走路時腳步要從容不迫,站立的姿勢要端正;作揖行禮時要把身子深深地彎下,跪拜時要畢恭畢敬。

【故事】

三顧茅廬

東漢末年,劉備聽說諸葛亮是軍事奇才,立即帶領關羽、張飛到南陽請諸葛亮出山。他們第一次撲了個空,第二次又遇到諸葛亮出門了。

劉備第三次和關羽、張飛來拜訪諸葛亮時正趕上諸葛亮睡覺。劉備出於虔誠和禮貌,不讓驚動諸葛亮,靜靜等在門外。張飛要發火,想把諸葛亮驚醒,被劉備止住了。

諸葛亮醒來,聽書童說劉備來訪,馬上換了衣服,請劉備進屋詳談。

諸葛亮感激劉備的誠懇,同意出山輔佐。諸葛亮為蜀漢政權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貢獻,後來劉備稱帝,諸葛亮做了丞相。

勿踐閾,勿跛倚

勿踐閾①,勿跛倚②,

勿箕踞③,勿搖髀④。

【注釋】

①踐閾:踐,踩;閾,門檻。

②跛倚:偏倚,站得不正。

③箕踞:坐時兩腿前伸,形如箕,是一種傲慢無禮的表現。

④髀:大腿。

【心得】

進門時不要踩到門檻,站立時不要身子歪曲斜倚,坐著時不要雙腿叉開像簸箕,也不要搖擺大腿和抖動。

【故事】

邯鄲學步

戰國時,燕國壽陵有個少年,聽說趙國都城邯鄲人走路的步法很優美,便到邯鄲去學步法。

少年到了邯鄲,見那裏人走路的步法確實與壽陵的人不一樣,並且比壽陵的人要優美得多,就打算好好兒地學。

他先是憑記憶學著走。後來又跟在人家後麵模仿著走,但他總覺得學不像。

再後來完全放棄原來的步法,按照邯鄲人的步法走路。

不料,這樣更糟糕了。他既要注意手腳如何移動,又要注意上身如何擺動,甚至還要計算移動的距離和擺動的幅度。

少年越學越累,一連幾個月都沒有學會,反而把自己原來的步法忘記了,身上帶的錢也花光了,最後隻得爬著回到壽陵。

緩揭簾,勿有聲

緩揭簾,勿有聲;

寬轉彎,勿觸棱①。

【注釋】

①棱:器物的棱角。

【心得】

進門的時候慢慢地揭開簾子,盡量不發出聲響;走路轉彎時轉大點,不要碰到有棱角的地方。

【故事】

蘇嘉折轅

蘇嘉是漢朝著名大臣蘇武的哥哥,他從小做事就不專心,老是出錯。為此,他父親總是教導他,讓他要養成良好的習慣,不要連揭簾子、走路都磕磕碰碰,不然就會因為這些小事而犯大錯的。蘇嘉雖嘴上答應著,可並沒往心裏去,他覺得這些都是小事,不會有什麼大礙的。

蘇嘉長大後負責給皇帝駕車,有一次皇帝外出,蘇嘉駕車,從都城長安來到郊外的行宮。當皇帝正要下車時,蘇嘉因為不小心,一下子把車轅撞到了門前的柱子上。車轅被折斷了,皇帝也受了驚嚇。結果,蘇嘉被判了大不敬的罪。

執虛器,如執盈

執虛①器,如執盈②;

入虛室,如有人。

【注釋】

①虛:空的。

②盈:這裏指裝滿東西的器物。

【心得】

拿空的器具,要像裏麵盛滿東西時一樣小心;進到沒人的屋子裏,要像進到有人的屋子裏一樣謹慎。

【故事】

賢士蘧伯玉

有一天晚上,衛靈公與夫人正在庭院賞月,忽然聽見遠處傳來駕車的聲音,好像就要從宮門前飛馳而過。可就在這時,馬車的聲音消失了。又過了一會兒,遠處才響起馬蹄的踢踏聲。

衛靈公很奇怪,他的夫人說,這一定是蘧伯玉的車。衛靈公問夫人怎麼知道的,夫人說:“我聽說,為了表達對君王的敬意,路過宮門要停車下馬,步行而過。真正的忠臣孝子,不是因為光天化日才持節守信,更不因為獨處暗室就放縱墮落。蘧伯玉是我們衛國的賢人,對朝廷尊敬有加,為人仁愛而智慧。他一定不會因為是在夜裏就不遵禮節,駕車奔馳而過的。”

衛靈公不信,派人暗地查訪,發現昨夜駕車之人果然是蘧伯玉。

事勿忙,忙多錯

事勿忙,忙多錯;

勿畏難,勿輕略①。

【注釋】

①輕略:輕慢,草率。

【心得】

做事不要匆匆忙忙,匆忙就容易出錯;遇到該辦的事情,不要怕困難而猶豫退縮,也不要輕率隨便地敷衍了事。

【故事】

王羲之練字

王羲之很小就喜歡書法,父親讓王羲之拜當朝最著名的大書法家衛夫人為師習書法。

衛夫人有許多學生,她每天給學生講解完練字的要領後,再讓學生練五十篇字。

雖然王羲之每天勤奮苦練,但進步總是不大。一天,王羲之鬱悶地告訴衛夫人說,自己太笨。衛夫人告訴他,不管學什麼都不能死用功,應該多思考、多觀察,這樣才能領悟學問的真諦。聽了衛夫人的話後,王羲之慢慢地變得善於思考了。他還經常去池塘邊看鵝,從鵝的神態中悟出了許多書法的運筆方法,把它們運用到了書法中。

後來,王羲之的字越寫越漂亮,聲名遠揚,成了著名的書法家,被人們尊稱為“書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