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鬧場,絕勿近
鬥鬧場,絕①勿近;
邪僻事②,絕勿問。
【注釋】
①絕:戒,杜絕。
②邪僻事:乖戾不正的事情。
【心得】
打鬥哄鬧的場所,我們不要靠近逗留;對於邪惡不正當的事情,不要好奇地去追問。
【故事】
管寧割席
華歆、邴原和管寧是東漢靈帝時人,三人一起讀書,一處吃住,成了好朋友。華歆與管寧在學堂還是同桌,更是不分彼此,感情很好。
有一天,老師要他們兩人開辟校園中的荒地,寧的鋤底下好像碰到了一塊硬硬的東西,但他毫無所覺,仍然用力向前挖去。華歆卻伏在地上撥土,刨出了一塊黃金。
過了一段時間,一個官員坐著轎子從學堂門前經過,華歆忍不住想拉管寧一塊兒去看,管寧仍然專心讀書沒理會。華歆出去看後,回來向管寧說話時充滿了對當官的羨慕。通過這兩件事,管寧決定不再與華歆為友,他果斷地割斷了兩個人同坐的席子。
將入門,問孰存
將入門,問孰存;
將上堂①,聲必揚。
【注釋】
①堂:前室、正廳。
【心得】
快要進入大門時,應先問一下:“有人在嗎?”將要走進廳堂時,聲音要高一些(要讓廳堂裏的人知道有人來了)。
【故事】
程門立雪
宋代的楊時了求學,主動放棄了做官的機會,跑到河南潁昌拜程顥為師,虛心求教。後來程顥去世,楊時也有四十多歲了,但他仍然立誌求學,刻苦鑽研,又去拜程顥的弟弟程頤為師。
有一天,楊時為了找老師請教一個問題,約了同學遊酢一起去程頤家裏。不巧,程頤正在休息。他們不願打擾老師,便悄悄地站在門外,等老師醒來後再進去。
不久,天上飄起了鵝毛大雪,越下越大。楊時和遊酢凍得直打寒戰,卻不敢跺腳驅寒,也不敢進去躲一躲,怕把老師驚醒了。
待程頤醒時,門外的雪已經積了一尺多厚了。楊時和遊酢也變成了兩個雪人。
人問誰,對以名
人問誰,對①以名;
吾與我,不分明。
【注釋】
①對:回答。
【心得】
有人問你是誰時,回答時要說出自己的名字,如果隻說“吾”或是“我”,對方就分不清你到底是誰。
【故事】
孔子求知
一天,孔子帶他的學生經過一片小樹林,看見一個老叟正舉著一根長竹竿聚精會
神地粘“知了”。隻見那老叟粘一下,得一個。
孔子上前去求教,當老叟得知麵前的人是孔子時,連說不敢。
孔子再次虛心地求教。老叟才說:“我把小球頂在長竿上。要是能頂上兩個球,舉起竿子,球不掉下來,這時去粘‘知了’,十回能粘下六七個來;要是能頂上三個球,十回能粘下八九
個來;要是能頂上五個球,那就可以回回都不落空,粘一個得一個,就跟從樹上往下采果子一樣。”
孔子聽完老叟的一席話,暗想,每一件平凡的事情中都蘊藏著很深的道理,這老叟真了不起!
用人物,須明求
用①人物,須明求;
倘不問,即為偷。
【注釋】
①用:使用、借用。
【心得】
我們要使用別人的物品,必須事前對人講清楚,如果沒有得到允許就拿來用,那就相當於偷竊的行為。
【故事】
不吃無主梨
許衡是元朝人,他小的時候,村裏常常有土匪來搶劫。一天,他和夥伴們在外玩耍,忽然聽有人喊:“土匪來了,快跑啊!”許衡和夥伴們拔腿就跑。
當時正是夏天,他們都跑得喉幹口渴。這時有個小夥伴發現附近有一棵梨樹,樹上結滿了梨子,大家便都去摘梨來解渴,隻有許衡不動,有人問許衡:“你怎麼不去摘梨吃呢?”
許衡回答說:“那梨樹不是我的,我怎麼可以隨便去摘來吃呢?”
那人說:“大家都在逃難,這棵梨樹恐怕早已沒有主人了。”
許衡說:“梨樹沒有主人,難道我的心也沒有主人嗎?沒經主人同意就吃,那和偷盜有什麼兩樣呢?”
借人物,及時還
借人物,及時還;
人借物,有勿慳①。
【注釋】
①慳:吝嗇。
【心得】
借用他人的物品,用完了要及時歸還;別人向你借東西,如果自己有就應該答應,不要吝嗇。
【故事】
宋濂借書
宋濂是我國明初的文學家,他的父親是個讀書人,家裏有許多藏書,宋濂小時候很愛讀書,他花了六年的時間,把家裏所有的書都看完了。
宋濂還想讀書,有一次,宋濂到一個富人家借書看,這家人不願意借給他,所以借的時候說十天之內要還回來,可十天根本就讀不完那本書。這家人以為這樣宋濂就不會借了,可宋濂卻答應了。
到了第十天的早晨,天上飄著鵝毛大雪。宋濂早早兒起來,沒顧上吃飯就向富人家趕去。那家人以為宋濂不會來還書了,可是沒想到宋濂卻冒雪把書送了回來。
富人很感動,他告訴宋濂,以後可以隨時來看書,不再給他限定借書時間了。
凡出言,信為先
凡出言,信①為先;
詐與妄②,奚可焉③。
【注釋】
①信:言語真實,誠實。
②妄:荒誕,無根據。
③奚可焉:怎麼可以呢?奚,何。焉,語氣詞。
【心得】
凡是說過的話,首先要講究信用;欺騙或花言巧語,怎麼可以呢?
【故事】
商鞅變法
戰國初年,地處西陲的秦國,因國力衰微,常遭中原大國欺負。公元前361年,秦孝公決心改變秦國的現狀。當時衛國人公孫鞅認為秦國要想強盛,唯有變法圖新。秦孝公就封公孫鞅為左庶長,統令變法事宜。
公孫鞅怕老百姓不信任他,就叫人在南門立了一根木樁,並貼告示說:“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就賞十兩金子。”
這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大家議論紛紛,卻沒人去扛木頭。
公孫鞅見無人搬,又將賞金加到五十兩。這時,一個人說:“我來試試。”他輕易就將木頭扛到了北門。
公孫鞅當眾兌現了賞金。這件事引起了全城轟動,大家都說左庶長言而有信。
話說多,不如少
話說多,不如少;
惟其是,勿佞巧①。
【注釋】
①佞巧:善於察言觀色,投人所好。
【心得】
話說得多不如說得少,凡事實實在在,不要講些不合實際的花言巧語。
【故事】
口蜜腹劍
唐玄宗時李林甫任兵部尚書兼中書令,此人品德敗壞,凡才能比他強、聲望比他高的人,他都不擇手段地排斥打擊。對唐玄宗,他有一套討好賣乖的本領。
一次,他對同僚李適之說:“華山有大量黃金,如果能夠開采出來,就可增加國家的財富。”
李適之連忙去建議玄宗開采。玄宗把李林甫找來商議,李林甫卻說:“這件事我早知道了。隻是華山是帝王‘風水’集中的地方,怎麼可以隨便開采呢?別人勸您開采,恐怕是不懷好意。我幾次想把這件事告訴您,隻是不敢開口。”
玄宗被他這番話所打動,認為他是一位忠君愛國的臣子,對李適之卻逐漸疏遠了。
刻薄語,穢汙詞
刻薄語,穢汙詞;
市井氣①,切戒之。
【注釋】
①市井氣:街頭無賴不好的習氣。
【心得】
刻薄挖苦的言語,肮髒不雅的詞句,以及街頭無賴之徒俚俗的習氣,都要切實戒除掉。
【故事】
笑裏藏刀
唐朝有個名叫李義府的人,因奉承拍馬升任右丞相,成為掌握朝政大權的高級官員。
李義府表麵上待人和藹謙恭,臉上總是帶著微笑,但心底裏卻褊狹陰險,大家在背後給他一個外號:“笑中刀”。
有一次,李義府聽說大理寺的監獄裏關著一個美麗的女囚,便想霸占她。他指使獄吏畢正義私下放了她,然後把她弄到手。事情敗露後,畢正義畏罪自殺,侍禦史王義方了解內情後,向高宗奏告此案的主謀是李義府,要求朝廷對他嚴加懲處。但是,高宗不僅不捉拿李義府問
罪,反而將王義方貶到外地去做小官。
後來,李義府縱容兒子索賄,高宗才將他流放到邊關去了。
見未真,勿輕言
見未真,勿輕言;
知未的①,勿輕傳。
【注釋】
①的:確實。
【心得】
還未看到事情的真相,不要輕易發表意見;對於事情了解得不夠清楚,不要輕易傳播出去。
【故事】
道聽途說
戰國時期,艾子從楚國回到齊國。剛進都城,便遇到愛說空話的毛空。毛空極其神秘地告訴艾子,說有家人家的一隻鴨子,一次生了一百個蛋。
艾子不信,毛空又說是兩隻鴨子。艾子還是搖搖頭。毛空又說是四隻、八隻、十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