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一會兒,毛空又對艾子說:“上個月,天上掉下一塊肉,有三十丈長,十丈寬。”
艾子又不信,毛空急忙改口說:“那麼是二十丈長。”艾子還是不信。
艾子反問道:“世界上哪有十丈長,十丈寬的肉?是你親眼所見嗎?你說的鴨子是哪一家的?”
毛空支支吾吾地說:“那都是在路上聽人家說的。”
事非宜,勿輕諾
事非宜①,勿輕諾②;
苟③輕諾,進退錯。
【注釋】
①宜:合適,適宜。
②諾:許諾。
③苟:假如。
【心得】
(如果別人要你做的)事情不妥當,就不要輕易答應,如果輕易答應了就會使自己進退兩難。
【故事】
宋弘拒絕劉秀
大司空宋弘推薦桓譚做議郎給事中。桓譚善於彈琴,劉秀非常欣賞他彈的曲子。
宋弘得知後,私下找到桓譚並責備他,桓譚磕頭謝罪。
後來,劉秀大會群臣,讓桓譚彈琴。桓譚看見宋弘在場,彈得很不好。劉秀問桓譚怎麼回事,宋弘從坐席上站起來說:“我推薦桓譚,是希望他能以忠義之心輔佐君主,而他卻讓朝廷沉湎於靡靡之音,這是我的罪過。”劉秀聽了,很是慚愧,一臉嚴肅地向宋弘道歉。
劉秀的姐姐湖陽公主新近守寡,劉秀召見宋弘,想把公主嫁給他。宋弘說:“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宋弘的意思是不會舍棄前妻,再娶公主。
凡道字,重且舒
凡道①字,重②且舒;
勿急疾,勿模糊。
【注釋】
①道:說話。
②重:聲音清楚。
【心得】
說話時要口齒清晰而且聲音舒緩,不要說得太快太急,也不要說得含糊不清。
【故事】
裴秀學禮
裴秀是晉時期的人,他因繪製的《禹貢地域圖》被人們稱為“中國地圖學之父”。
裴秀從小就勤奮學習,從不放過任何一個機會。他出生於一個官僚貴族家庭,所以家中常常有客人來訪。家中每次宴請客人時,母親總是讓他端飯送菜,接待客人。他家的客人都是一些有學問和有身份的人,這些客人言談舉止都很講究,裴秀就把接待客人也當成一個學習的機會,在接待過程中,他總是言語虔誠,舉止有禮。有時借機和客人交談幾句,來向客人學習。客人們見他如此虛心好學,又很禮貌,所以都很喜歡他。
由於裴秀養成了優雅的言談舉止,他的名聲很快就傳開了。
彼說長,此說短
彼說長,此說短①;
不關己,莫閑管。
【注釋】
①彼說長,此說短:指議論人是非。
【心得】
遇到別人談論他人的是非好壞時,如果與自己無關就不要多管閑事。
【故事】
三年不窺園
著名的思想家董仲舒生活的時代,諸子百家各家學說都比較活躍,他想深入研究一家學說,用它來治理國家。
據說在他家的旁邊有一個菜園,但是由於他學習過於認真,在三年的時間裏,竟沒有踏進過那個菜園一步。所以後人說他“不窺園中菜”。董仲舒後來成為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這和他專心學習、不被雜事牽累的精神是分不開的。所以,我們要想做好一件事情,一定要專心,與此無關的不要多管。
見人善,即思齊
見人善,即思齊①;
縱②去遠,以漸躋③。
【注釋】
①齊:與……看齊。
②縱:即使。
③躋:上升。
【心得】
看見他人的優點和好的行為,心中就有向他看齊的好念頭;即使目前還差得很遠,隻要肯努力就能漸漸趕上。
【故事】
見賢思齊
東晉時,有兄弟倆,一個叫孫潛,一個叫孫放。孫潛字齊由,孫放字齊莊。他們兩個人的字都還有一定的由來呢!
古代有一個叫許由的賢士,堯帝看中了他的才能,打算把自己的帝位禪讓給他,可許由非常謙虛,覺得自己才淺德薄,還不夠做帝王的資格,就堅決不接受。孫潛覺得做學問的人就應該向許由這種謙虛精神看齊,所以給自己取字齊由。
我國古代有位著名的思想家叫莊子,他的思想豪邁奔放,博大精深。孫放很喜歡莊子的文章,覺得莊子的學問和品德是自己的榜樣,想激勵自己做一個莊子那樣的人,便給自己取字齊莊。
見人惡,即內省
見人惡①,即內省②;
有則改,無加警。
【注釋】
①惡:壞,不好。
②省:反省。
【心得】
看見他人有不良的行為時,心裏立刻反省自己,如果也犯同樣的過錯,就立刻改掉,如果沒有,就要警覺自己不要犯同樣的過錯。
【故事】
努力的曾參
孔子有個學生叫曾參,他不但十分勤奮好學,還特別注重自己的道德修養。
曾參發現,不管自己怎麼努力,有時還是會做錯事,為了使自己少犯錯誤,他每天晚上睡覺前,都對自己一天的所作所為進行反思:我今天做了什麼有意義的事情嗎?有沒有什麼不對的地方?該學的東西都掌握了嗎?
曾參不但每天自己反省,還留心觀察別人做事,處處總結經驗教訓。有人見他那麼刻苦,就勸他說:“曾參,何必那麼認真呢?人沒有十全十美的,是人就會犯錯誤嘛!”
可曾參回答說:“可能我沒法達到完美,可要努力做了,總會讓自己不斷進步呀!”
惟德學,惟才藝
惟德學,惟才藝;
不如人,當自礪①。
【注釋】
①礪:磨礪,引申為奮發圖強。
【心得】
要重視自己的品德、學問和才能技藝的培養,如果有不如人的地方,就應該自我督促、奮發圖強,努力趕上。
【故事】
車與城堡
一天,孔子和他的學生來到了鄭國。子路正趕著車飛奔,忽然看見前麵有幾個小孩正蹲在路上玩泥巴。他急忙勒住馬,其他孩子都讓開了,隻有一個孩子仍用沙石、瓦片堆著什麼。孔子來到那個孩子們麵前,那個孩子問道:“老爺爺,世上是城給車讓路,還是車給城讓路呢?”
孔子想了想,說:“當然是車給城讓路了,車是活的,城是死的呀!”
那孩子指著地上的東西說:“老爺爺,您看,這是什麼?”
孔子一看,地上正是孩子們堆的城堡,心想:在我們眼裏是沙石堆成的小玩意兒,在孩子眼中卻是真正的城堡。
孔子對他的學生們說:“這孩子可以做我的老師。”
若衣服,若飲食
若①衣服,若飲食;
不如人,勿生戚②。
【注釋】
①若:表示列舉。
②戚:憂傷。
【心得】
如自己穿的衣服和吃的飲食等不如他人時,不要憂傷、鬱悶。
【故事】
原憲安貧
原憲字子思,是孔子著名的弟子之一。他一生勤奮好學,不貪圖享樂。他在魯國的時候,生活非常清貧,房子是用青草搭起來的,門是用蓬草編的,牆上有許多漏洞。雖然生活條件非常艱苦,但人們經常見原憲在家中正襟危坐,沒有半點怨氣。
有一天,子貢來拜見原憲,原憲手拄藜木手杖為他開門,頭上戴著用樺木皮做的帽子,腳穿無跟拖鞋。子貢以為他病了,原憲卻說:“沒有財富叫貧,學而無能叫病。我現在是貧,不是病。君子擔憂學而不能,不擔心貧窮。”子貢聽後,麵露慚色。
聞過怒,聞譽樂
聞過①怒,聞譽②樂;
損友來,益友卻③。
【注釋】
①過:錯誤。
②譽:讚譽。
③卻:退卻。
【心得】
聽見別人說自己的過錯、缺點就生氣,聽到別人稱讚自己就高興,這樣,不好的朋友就會越來越接近自己,而真正的良朋益友就不敢和我們在一起。
【故事】
魏徵直言進諫
唐太宗很注意納諫。有一次,他問大臣魏徵,君王怎樣才能“明”,怎樣才是“暗”?魏徵回答說:“兼聽則明,偏信則暗。”他非常讚成這個見解。因為他知道,自己並不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
一次,唐太宗要征兵,有個大臣建議,男子不滿十八歲,隻要身材高大也可以。
唐太宗同意了。魏徵知道後急忙勸阻。於是,唐太宗又重新下了道詔書,免征不到十八歲的男子。這以後,唐太宗更加信任魏徵了。魏徵一生向唐太宗進諫二百多條,很多被唐太宗采納。
公元643年,魏徵去世了,唐太宗十分悲痛,他說:“魏徵死了,我失去了一麵鏡子!”
聞譽恐,聞過欣
聞譽恐,聞過欣;
直諒①士,漸相親。
【注釋】
①諒:誠信,信實。
【心得】
如果聽到別人稱讚自己,先自我反省,生怕自己沒有這些優點,隻是空有虛名;當聽到別人批評自己的過錯時,心裏卻歡喜接受,那麼正直誠實的人就越來越喜歡和我們親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