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司馬光教子
司馬光喜歡讀書,也很愛護書。他不光自己如此,還教育孩子也要愛護書。有一次,司馬光看見兒子司馬康在讀書時,老是用手指甲抓書頁來翻書,他非常生氣,就對司馬康說:“我們看書,是要從中獲得知識的,你怎麼能如此不愛護它呢?”
司馬康被父親批評得麵紅耳赤,司馬光又說道:“做生意的人要多積蓄一些本錢,我們讀書人就應該好好愛護書。愛護書也有方法:讀書前,要把書桌擦幹淨;
讀書時,要做端正;翻書時,要先用右手拇指的側麵把書頁的邊緣托起,再用食指輕輕蓋住要翻開的那頁。”
司馬康在父親的教導下,變得也愛護書了。
雖有急,卷①束齊
雖有急,卷束齊;
有缺壞,就補之。
【注釋】
①卷:孔子時代的書是用木片穿綁而成,所以要卷束在一起。
【心得】
即使發生緊急的事,也要先把書收拾整齊;遇到書本有殘缺損壞時,應立刻補好保持完整。
【故事】
韋編三絕
孔子以淵博的學識聞名於魯國,晚年,孔子對深奧的《周易》很感興趣。為了弄明白《周易》上的一切問題,他不僅常常向懂得《周易》的老子請教,而且一有空就打開《周易》來看。
孔子為了弄明白,不計其數地翻看《周易》,竟然把用來穿竹簡的牛皮繩給磨斷了好幾次(那時,用來做書的竹簡都是用繩子或牛皮帶子穿起來的)。每次孔子都及時把繩子係好,或換上新繩子,讓書還是保持完整的樣子。
從此,我們就有了“韋編三絕”的故事,“韋編三絕”的成語也是從這裏來的。
非聖書,屏勿視
非聖書,屏①勿視;
蔽②聰明,壞心誌。
【注釋】
①屏:摒棄,撇開。
②蔽:蒙蔽。
【心得】
如果不是傳輸聖賢道理的書,也就不是高雅有益的書,一律撇開不要讀,以免書裏不正當的事理蒙蔽我們的聰明智慧,敗壞我們純正的誌向。
【故事】
墨子論書
墨子應邀去衛國商討治國的方法,他的弟子弦唐子發現他帶了很多書,就問道:“老師您學問這麼大,還帶這麼多書幹什麼?再說這些書您不是翻閱過很多遍了嗎?”
墨子答道:“是翻過不少遍。可好的書每讀一遍都會有不同的體會,都會有新的收獲。”
弦唐子聽後,說:“和夫子在一起,隨時隨地都能獲得教誨。我真想和夫子一起去衛國。”
墨子說:“你年紀還小,要讀的書很多。我走後,你就把我留下的書多讀讀吧。那些都是好書,讀書一定得讀好書,這樣我們才會從中受益。讀壞書不僅不會受益,還會把我們引向不正當的道路!”
勿自暴,勿自棄
勿自暴,勿自棄;
聖與賢,可馴①致。
【注釋】
①馴:漸進。
【心得】
不要自以為是而狂妄自大,也不要自甘墮落而放棄努力;聖賢的境界雖高,但隻要追求上進,按部就班,循序漸進,人人都可以達到的。
【故事】
陶侃運磚勵誌
東晉晉武帝時,陶侃立了戰功,做了荊州刺史。有人妒忌他,在陶侃上司王敦麵前說他壞話。王敦把他調到廣州,那時廣州還是偏僻的地區,調到廣州實際上是降了他的職。
陶侃到了廣州,並沒有灰心喪氣。他每天早晨把一百塊磚頭從書房裏搬到房外;到了晚上,又把磚頭運到屋裏。人們看到他每天這樣做,感到很奇怪,忍不住問他為什麼這樣做。陶侃嚴肅地說:“我雖然身在南方,但心裏想的是收複中原。
如果閑散慣了,將來國家需要我的時候,還怎麼能擔當重任呢,所以,我每天借這個練練筋骨。”聲律啟蒙
天上廣寒宮
雲對雨,雪對風,晚照對晴空。
來鴻對去燕,宿鳥對鳴蟲。
三尺劍①,六鈞弓②,嶺北對江東。
人間清暑殿③,天上廣寒宮。
兩岸曉煙楊柳綠,一園春雨杏花紅。
兩鬢風霜,途次早行之客;
一蓑煙雨,溪邊晚釣之翁。
【注釋】
①三尺劍:這是古代劍的大約長度。
②六鈞弓:古代一鈞為三十斤。
③清暑殿:這裏指避暑的宮殿,漢代洛陽宮中的清暑殿。
門外打頭風
沿對革,異對同,白叟對黃童。
江風對海霧,牧子對漁翁。
顏巷陋①,阮途窮,冀北對遼東。
池中濯足水,門外打頭風。
梁帝講經同泰寺,漢皇置酒未央宮。
塵慮縈心,懶撫七弦綠綺;
霜華滿鬢,羞看百煉青銅。
【注釋】
①顏巷陋:孔子弟子顏回住在一個貧困的巷子裏,但始終不改變自己的誌向,孔子誇讚道:“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千樹落花紅
貧對富,塞對通,野叟對村童。
鬢皤對眉綠①,齒皓對唇紅。
天浩浩,日融融,佩劍對彎弓。
半溪流水綠,千樹落花紅。
野渡燕穿楊柳雨,芳池魚戲芰荷風②。
女子眉纖,額下現一彎新月;
男兒氣壯,胸中吐萬丈長虹。
【注釋】
①鬢皤:指兩鬢都是白發。
②芰荷。荷葉。
銜泥雙紫燕
春對夏,秋對冬,暮鼓對晨鍾。
觀山對玩水,綠竹對蒼鬆。
馮婦虎①,葉公龍,舞蝶對鳴蛩。
銜泥雙紫燕,課蜜幾黃蜂。
春日園中鶯恰恰,秋天塞外雁雍雍。
秦嶺雲橫,迢遞八千遠路;
巫山雨洗,嵯峨十二危峰。
【注釋】
①馮婦虎:傳說古代有一個叫馮婦的人有勇力,會打虎。
齋小號蟠龍
明對暗,淡對濃,上智對中庸①。
鏡奩對衣笥,野杵對村舂。
花灼爍,草蒙茸,九夏對三冬。
台高名戲馬,齋小號蟠龍。
手擘蟹螯從畢卓,身披鶴氅自王恭。
五老峰高,秀插雲霄如玉筆;
三姑石大,響傳風雨若金鏞。
【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