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為何,我時不時會有一種感激的心情從心中湧起:我感激得最多的是長年累月為我提供糧食熱量的人,我也會感激大海上捕魚者,感激衣履的生產者,感激生命的衛士。有時候,我對含辛茹苦把我送到這偌大世界上來的母親,感激不已。我欣賞音樂,我讀書。我感激為我創作出這麼美的旋律的人,感激那些時時伏案寫作的平凡的人和不平凡的人。
當我在晶瑩的燈光下,把一杯瑪瑙色的白蘭地一飲而盡,我會連連在心裏說,感激你啊,美酒——為人們帶來歡樂的美酒!世間美好的事物,是我一輩子也愛不完的,不論命運一時有多刻薄,我卻永遠不會喪失,屬於我的那份心境。
愛是一種心境
□祝勇
想起那次,當我的愛情失落在一個遙遠的童話裏,我整天慵坐於窗前,抬起淡漠的眼,望窗外那灰蒙蒙的街巷。那時正是隆冬,群樹都落光了葉子,隻剩下幹枯的手臂,渴望地伸展向天空。那天我不知坐了多久,像個死人一樣一動不動,我的視覺和思想一齊呆滯了,麻木了。我沒感覺到,黃昏正悄悄地降臨,街巷裏還有幾隻逗人喜愛的小雀,在低空裏翩飛,或棲在電線上東張西望。房間裏暗了下來,比外麵的世界灰暗得多,我卻沒有去開燈。突然,我看見幾瓣梨花在風中舞著,接著是更多的花瓣飄落下來。那是雪,我心怦然一動。啊,下雪了。雪很快紛紛揚揚起來。我望著窗外的景物在逐漸變得純白。是的,白雪很快便遮覆了一切。
我終於站了起來,穿上大衣,走了出去。下雪天並不寒冷,空氣清冽得如同剛從冰箱取出的雪碧。整個世界沒有了一絲雜色,地上那白是毛絨絨的白,就像白兔的皮毛。最美的是那樹,白中透著微藍。還有教堂那高聳的尖頂,白色線條明快得讓人感動。
我在雪地上踩著圖案,鞋底與疏鬆的雪層摩擦發出輕柔的沙沙聲,使我心中升起了一種安靜明澈的感覺。而童年所有在雪原上奔跑追逐野兔的記憶,此刻都和跟前的柔和安寧交錯重疊在一起了。
世界是多麼的可愛。隻要我們真心愛它,這世上任何一種細微的事物,都不是一種虛設。當我們的心境因一種失去而遭到破壞的時候,隨處都有其他的事物來補償我們的心境啊。
當我們一步一步從歲月中走過,當我們跨過了萬水千山,當我們被苦水浸過被火焰燒過,我們一定會在心底積累許多許多的愛。這愛足夠可以使我們在任何一種情況下,都不會失去那份清純如雨後的清晨的心境。
在我心靈最苦的那段日子,我也沒有冷落我身邊的微風、星雨和藍海,照常坐在榕樹下麵寫我的散文,照常在天光初亮的一刻就和夥伴到幹爽的場地上打網球,照常在一日的緊張之後到落日最淒美的海上遊泳。
我也不曾冷落任何一個星期天。我曾不惜騎車幾個小時去看一個從沒看過的湖泊。那湖泊叫東錢湖,離城幾十裏,四周有山。那天我一個人對著湖水打坐,覺得天地間沒有比這更好的事了。湖水淺淺盈盈,我的心盈盈淺淺。不禁想起一位作家的話:不知為什麼參禪的人總喜歡“麵壁”,其實“麵水”不是更好嗎?水似柔而剛,似無而有,不落形象而又容納萬象。
我動情地縱目遠處黛青的山影、山前叢生的花樹,以及它們在水裏的完全對稱的倒影,便記起東山魁夷的一幅粉畫,名字是早忘了的,畫的是極相似的一幅湖光山色,色彩濃鬱意境深遠。那時我的思緒如一隻白鳥,在青山碧水間任意東西,哪裏還有餘地去承載生命中的哀慟與迷茫呢?
是的,我的心靈是那麼寧靜,歲月是那麼的清幽。我終於在平常的日子裏充實起來,在美麗的日子裏更添一份歡樂。我想起明代《菜根譚》裏的一句格言:“樂處樂非真樂,苦中樂得來,才是心體之真機。”人被一種可愛所拋棄並不可悲,可悲的是從此對春華秋實視而不見,從此失去了絕美的心境。那便是在人生旅途上,購了車票付了代價,卻忘記了領略路上的風景啊!
世間美好的事物,是我一輩子也愛不完的,不論命運一時有多刻薄,我卻永遠不會喪失屬於我的那份心境。你不可以去輕視任何你所不了解的人與他們的情感。否則,你就可能在輕視中忽略,在忽略中輕浮,在輕浮中無知,在無知中犯下你所不覺的罪惡。
輕視與尊重
□喬葉
前幾天,有一個年輕的文學愛好者拿著一個厚厚的硬皮本,要求我給他評文章。我拒絕了,他問為什麼。沉吟了許久,我終於說:“我怕我會輕視別人的感情。”
真的,對於像我這種一直和文字打交道的人來說,已經習慣了從文字中去破譯許多所謂真實的東西。而對於一些剛開始習文的作者來說,他們詞不達意的表述往往會很輕易地引導我在冷淡他們文字的同時去輕視他們的感情。然而我又清楚地知道,文字雖然可以表達感情,但表達感情並不一定要通過文字。文字之外是一個更大的更豐富的觸摸不到盡頭的世界。因此,我又會為自己的淡漠與輕視深感無奈和慚愧。一位很好的朋友曾把她寫的一篇關於母親的文章很鄭重地拿給我看,讀著這篇簡單而平實的文章,我的眼前靜靜地浮現出那位老人的麵容。於是我輕輕地把文章放在一邊,什麼都沒有說。
她與她母親的感情肯定比我和她母親的深。但是,我敢說,她文字中呈現出的部分卻遠遠沒有我所能呈現得多。然而這又怎麼樣呢?如果說這位母親在她的文字中顯得十分淺薄的話,難道文字在這位母親麵前不更淺薄嗎?——我隻能去這麼盡力分析文字背麵的情感。我真怕自己去輕視她們。
電視連續劇《北京人在紐約》裏有一個情節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記憶裏:寧寧與她所深恨的也曾百般刁難過的父親的情人阿春在酒吧相遇,寧寧飽含敵意地與阿春閑聊,阿春平靜地告訴她,她的妝化得太濃了。損害了她青春本色的美。
“你是在嫉妒我的年輕。”寧寧說。
“有必要嗎?我是不年輕了。可我在我這個年齡是無可挑剔的,我有這個信心,你卻沒有。”
“我到這個年齡時會比你更美。”
“是嗎?等我老了再說吧。”
“你在汙辱我!”
“我之所以用這種態度和你說話,是想用一種特別的方式告訴你:不要輕視你所不了解的任何人,更不要輕視他的感情。包括你父親的情人。”
這是一段看起來非常安恬的表演,其間卻充滿了銳利的言辭。這段對話讓我為自己慶幸:寧寧需要被刺痛而後被提醒,而我卻不需要。因為我時時都在提醒自己:你不可以去輕視任何你所不了解的人與他的情感。否則,你就可能在輕視中忽略,在忽略中輕浮,在輕浮中無知,在無知中犯下你所不覺的罪惡。
不能輕視,就意味著一種尊重。我總覺得,有些事情哪怕我一無所知。尊重也是必要的。而且,也許正因為自己的一無所知,所以才更有必要去尊重。
我曾上過一節很有趣的地理課。那節課講的是澳大利亞。在講課之前,老師在牆上貼了一張世界地圖,問道:“在澳大利亞被發現之前,世界上最大的島嶼是哪個?”有人說是格陵蘭島。所有的學生都說對。
老師別有深意地笑了。他在澳大利亞的版圖上重重地畫了一道白圈:“孩子們,”他說,“在澳大利亞被發現之前,它就是最大的島嶼。人們沒有發現它,但這並不等於說它不存在。”
時間過了很久,不知為什麼,這個小故事依然讓我曆曆在目,而且越來越品之有味。是的,事實就是這樣,澳大利亞在沒被發現之前和被發現之後,它都是最大的。它並不因為我們不知道它就會退居第二。其實我們知道的又有多少呢?我們怎麼能夠因為我們的不知道而就去輕視它或否定它的存在呢?
我常常感到困惑,為什麼那麼多現代人如此習慣於宣言和判斷。“是這樣”、“是那樣”、“一定要”、“不可能”、“絕對”……他們堅決地說著類似的話,好像一切都在他們的預言與把握之中。我也曾一度立於這群人裏。但是現在,我已經悄悄地退了出來,一麵驚詫著他們的雄論,一麵努力讓自己保持沉默。
沉默也許是另一種尊重。
“我們隻有兩種人生,一種是學習過程中的人生,一種是學習過程後的人生。”有人如是說。然而我卻總是覺得:我們隻有一種人生,這就是學習過程中的人生。
對於這個令人敬畏的世界,我們永遠需要進行各種各樣的學習。也許隻有學習才能讓我們不會去輕易地實施錯誤的輕視。也許隻有學習,才是我們對別人、對自己,也是對這個世界最好的最美的最大的尊重。在你執著的奮進中勇敢地搏擊風雨;
在你前進的征途中不要把別人踩倒作為你高升的台階;
在你勝利的時刻不要忘掉先輩與同仁的鼓勵。
獨味生活
□艾明波
生活是什麼?
是歡笑,是淚水,是美妙的花,是苦澀的酒,是輕鬆的不能再輕鬆的甜歌,是沉重的不能再沉重的壓抑……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理解,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答案。正是為了尋找這各自迥異的答案,人們才在黃昏或清晨匆匆走上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去發現屬於自己的謎底。而正因為這樣,由於每個人找到的謎底千姿百態,才使這個世界變得五彩繽紛,才使不同的生命或成為一捧泥土滋養鮮花,或成為一絲陽光普照生靈,或成為一座坐標引導方向,或成為一縷輕煙悄然飄去……
在這偌大的沒有遮擋的房子裏,在這浩瀚無盡的廣宇之間,你將成為什麼呢?在詢問別人的時刻也同時問問自己。那麼這就要看你怎樣去抉擇,怎樣去感受,怎樣去對待。
你給了生活多少耕耘,生活就會賞賜你多少果實;你給了生活多少懶惰,生活就會回敬你多少苦澀。
獨味生活,便也像嚼了一枚青橄欖,便也像吃了一塊蜜糖。靜靜地佇立在自己的岸上,在這僅屬於自己的空間一遍又一遍地提醒自己:別辜負了生活,別辜負了生活那麼多無私的給予。有的人愧對了生活,那麼他們將留給世界的是一聲無奈的歎息。有的人深悟生活的含義,他們用自己的全部力量完全去拚搏、去奮鬥、去進取。即使有一天,年齡的吃水線浸過了他們的船頭,即使他們的身體瘦弱成一副堅硬的鏵犁,仍然以耕耘的形象站立在人生的峰巔,站成旗幟,展示一生的、耐人尋味、催人奮發的經曆。也許他們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但他們在離開人世的時候,他們可以自豪地說:我們生活過了,我們給予過了。這樣,當人們以敬仰的目光尋找他們身後那深深淺淺而又裝滿苦澀的軌跡時,便是生活給了他們至高至上的無言的評語。
朋友,你不想擁有這樣的評語麼?你真想把你的軀殼連同名譽一同帶走麼?如果你還有一絲惻隱之心,那麼請別愧對生活,請別糟踏生活!
在你執著的奮進中勇敢地搏擊風雨;
在你前進的征途中不要把別人踩倒作為你高升的台階;
在你勝利的時刻不要忘掉先輩與同仁的鼓勵。
這才是堂堂正正的生活,這才是光明磊落的生活。一顆顆赤誠的心,都與時代的脈搏,緊緊相扣;都與祖國的邁進,密密相連!
留學抒懷
□鄧泰和
我跨進一位中國留學生的住房,眼前倏然一亮。這隻是一間10多平方米的小室,但是陳設得如此潔淨、雅致:豔陽普照的窗台上,放置了幾盆價廉易養的翠竹、葛藤,6月茵茵綠意給整個房間平添了生趣;書桌、案頭上,擺滿了中國的工藝品:絢麗多彩的醴陵陶瓷,色澤典雅的福建漆盤,造型拙樸的民間泥塑,憨態可掬的絨結熊貓……書櫥上是盈架的中英文書籍、雜誌;牆上懸掛的“我愛中華”條幅,令人胸懷激蕩。小室的主人年輕的臉龐上,流露出燦爛的微笑:“我負笈來美,並不是渴慕異國的豐富物質,也不想奢求寄生的享樂。我們旅羈他鄉,難免有相思之苦,我這樣布置,可以使自己恍如仍然置身於血澤故鄉,滌除縷縷鄉愁。我們客居異域,免不了寄人籬下,忍辱受氣,我這樣布置可以使自己歸來爽心悅目,鬱結心胸的淤氣頓消。我們都是中華兒女,肩負著時代的重任,我這樣布置,可以使自己能在一個舒適、安謐的環境裏,更奮發地潛心攻讀,等到學有所成,可以更好地效忠祖國,描繪錦繡的彩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