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讀書做官是一般文人的必由之路,父親希望他早習應試文章,好金榜題名,光宗耀祖。練恕卻不願為科舉而死讀書,立誌獻身於祖國的史學大業。
15歲時,練恕染上了“咯血疾”(肺結核)。父親命他放棄學業,安心養病。他卻常常躲開父親,把書帶到僻靜的地方,一看就是十一二個小時。練恕讀書,不是死記硬背,而是獨立思考。遇到疑義,便找來其它的書比較對照,把正確的結論,記在紙上。
勤奮和天才使練恕治學的效果遠遠超過常人。他的漢唐史學功力,已超過了一般宿儒。父親用《史記》、《漢書》中的事件考他時,他能對答如流。人們談論史學時,隻要有誤,他就立即指出。一次,父親讀沈東甫的《新舊唐書合鈔·序》,念到“劉司徒”怎樣怎樣時,練恕立即插言說:“‘司徒’是‘司空’之誤。因為劉司空的名字叫劉昫(xù),生前隻做過司空。”父親不信,就拿來《五代史·劉昫傳》查看,果然是練恕說得對。練恕愛和父親的同僚們一起討論學術問題,並能言中要害。父親的同僚們自歎:“廉頗老矣!”
翻開《二十五史補編》,署名練恕的著作就有4種。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些與史學大師並列的專著,竟會出自一個十幾歲的少年之手。練恕從11歲便開始編著《後漢公卿表》,寒暑不輟,總共三次易稿。他15歲患病的時候,又寫出《五代地理考》等三部史書。他還有兩種未收入《二十五史補編》的曆史專著和雜文11篇,也無不閃爍著智慧的火花。
16歲時,練恕肺病複發,吐血不止。父親強迫他停止著述。
以後,他的病情日趨惡化。道光18年5月,練恕在他父親所在的上海縣署病逝,年僅18歲。
練恕雖然匆匆離開了人世,卻留下了勤奮的思考,留下了智慧的火花。王闓運讀書不熟不食
清朝末年湖南湘潭一個偏僻的鄉村裏,有個孩子叫王闓運,長得呆頭呆腦的,鄰居們都把他看成一個傻孩子,連父母都不喜歡他,認為他將來不會有什麼出息。他記憶力又差,人家讓他記點事,一轉眼他就會忘得一幹二淨。
到了該上學的年紀,父親把他送到學館裏學習,老師讓他背誦課文,他從來不能把一段課文完整地背誦下來,有時候站在那裏竟然連一個字都背不出來,急得他直用手敲自己的腦袋。
王闓運雖然愚笨,可是上進心很強,他用比別人多幾倍的時間來背誦課文,白天的時間不夠用,他就晚上來背誦,不背誦下來就不吃飯也不睡覺,直到背會了為止。他刻苦誌學,無論嚴冬酷暑,從不間斷。憑著頑強的毅力王闓運終於在十四五歲時對所學的文章能流利地進行講解,並且對那些古奧艱深的文字也能逐一解釋,從而他對訓詁學發生了興趣。到了20歲左右,文章已經寫得相當好了。而在他二十七八歲的時候已經對曆史典籍有了深刻的研究,終於在鹹豐三年考中了舉人,成了著名的學者。後來他在山東設館教學。
山東巡撫崇恩非常欽佩他的才華,把他待為上賓,當崇恩由山東前往北京就任尚書職務時,又把王闓運推薦給當時官居要職的肅順,於是王闓運就作了肅順的慕僚。肅順對他尊之為師長,事無巨細都要向他請教。然而王闓運落落寡合,不善於混跡於官場,後來自動引退,專門從事教育事業。
王闓運抓緊一切時間進行寫作,一生著述甚豐,刊行於世的就有《周易說》、《尚書義》、《詩經補箋》、《春秋公羊傳箋》以及《論語注》、《爾雅集解》、《湘綺樓詩文集》等近三十部著作,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遺產。閻若璩勤以補拙
閻若璩,字百詩,號潛丘,山西太原人,後遷居江蘇淮安。是清代著名的考據家。
他家世代是讀書人,父親對他寄予很大的希望。可他從小口吃,又很愚鈍。6歲上小學時,一篇文章即使讀了多遍,他還背不出。老師認為他實在不是讀書的材料,就找到他的父母商量,勸其退學。但閻若璩堅決不肯,在他的苦苦哀求下,老師才勉強同意他留一段時間。
閻若璩為了能夠繼續在校學習,他放棄了幾乎所有的休息和娛樂時間。別的孩子在玩遊戲,他卻在學習;家裏的人入睡了,他還在燈下看書。他就是這樣艱難地“爬行”著。
閻若璩本來就多病,再加上他勤奮讀書,休息不好,所以身體越來越壞。母親心疼他,於是就不準他學習,隻要一聽到讀書聲,便將他手中的書奪走,加以製止。閻若璩沒法,就不敢背出聲來,而是默記,又怕被母親看見,所以總是偷偷躲著看。
15歲那年,在一個寒冬的夜晚,他讀到一段書,但怎麼也弄不懂它的意義,心裏十分焦急。已經打過了四更,天氣又那樣寒冷,但是問題沒有解決,他難以安心睡覺,獨自坐在那裏苦思冥想。忽然心中一亮,一下子想通了,他感到非常高興。從此,凡碰到疑難問題,他都下決心弄通弄懂,從不放過疑點。閻若璩就靠這種好學肯鑽的精神弄通了許多問題。這也使他認識到,隻要肯學愚鈍會變成聰明,不知會變成多知,從而增強了學習的信心。
從此,閻若璩下苦工鑽研經史,寒暑不避,日夜不止。並把古人的話“一物不知,以為深恥;遭人而問,少有寧日”,寫成對聯貼在柱子上,作為自己的座右銘。
閻若璩也正是這樣做的。他20歲的時候,就懷疑《古文尚書》其中的“古文”二十五篇並不是真正的古文,後來一直把這個問題放在心裏。經過二十多年的鑽研、考證,查看了大量書籍,用豐富而精確的材料,證明那二十五篇是東晉梅賾(zé)的偽作,並且寫了《古文尚書疏證》一書,推翻了《古文尚書》一千多年的假案,轟動了清初的學術界。
他的學術成果,至今還被專家學者引用。他的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求學精神,一直激勵著後人去攀登、去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