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首老歌這樣唱道:“不是我不明白,而是這世界變化得太快。”生活每天都充滿了變化和意外,讓人心理多少有些不踏實。且不說資本市場上瞬息萬變,就是每個人的正常生活也會因為一點小事而有變化,麵對匆匆而來的人生變故,相信再堅韌的人內心也會湧過一絲脆弱。因此,麵對如此不確定的世界,保險應該是在形勢不那麼保險的時候讓你沒有後顧之憂的一份安定了。保險,在更多的時候,不是一種需求,是一種需要。需要是理性且長久的,需求是感性而臨時的。因此,在任何時候,保險都是一種必須,無論在通貨緊縮抑或通貨膨脹時期,都需要在絕望中尋找希望。無論如何變化,保險,顧名思義,首要的是要注重保障性,確保保障性保險保費的供給。在險種分類方麵,最基本的是大病醫療、健康險和意外險,如果有更多的閑置資金,可以考慮購買分紅型保險。歸根結底,購買保險產品,要從本身需求出發,理智清醒選擇之下,在關注其保障功能之餘,還要細心甄別細節方麵的差異。不選擇最耀眼的那顆,隻選擇適合自己經濟實力的保險類型,才能為在不確定世界中的你吃下一顆定心丸。購買商業保險,必須考慮購買人的年齡和家庭情況。針對常見的幾種家庭模式,我們的建議是:首先,壽險是年輕工薪家庭理財的首要選擇。一般的工薪家庭都是夫妻二人均是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均是家裏的“頂梁柱”,在最近幾年購買了房子,但隨著房貸政策的變化,每個月的房貸占據收入的一半左右。有一個年幼的孩子,家庭支出很大。如果一個人發生意外,工作收入出現減少甚至沒有的情況,那對家庭的打擊將是致命的。在這樣的家庭中,可供自由支配的資金不多,怎樣確保家庭的生活品質不會降低呢?那就是購買一份商業保險。對於工薪家庭來說,購買商業保險的最大意義在於保證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在發生風險時,最大程度地讓家庭的各種必要目標仍然能夠實現。定期壽險每年的保費少、保額較高,對於比較年輕的工薪家庭非常適合。而且市場上的壽險分為兩種:返還型壽險和純消費型的定期壽險。前者可以返本,但保費高;後者保費便宜,但保費不返還,房貸一族可以根據自身的收支狀況來選擇投保。家庭成員以自己作為被保險人購買定期壽險,這樣每年的支出較少,但獲得的保障相對較大。其次,分紅險更適合中產家庭。相對於工薪家庭來講,中產家庭往往收入相對較高,各種家計支出、父母贍養費用、孩子教育費用相對較高,但在家庭收入中所占比重小,可自由支配的資金也多。雖然中產家庭生活品質較高,但一旦發生意外,那後果也不能設想。因此,相對於一般工薪家庭,中產家庭會要求除了壽險、意外險之外,還會購買補充醫療保險及具有投資功能的保險產品,具有更高的保險需求。中產家庭往往麵臨薪酬被延期支付、出現大額支出等財務風險,分紅險可以為他們提供較好的保障。分紅險是指保險公司在每個會計年度結束後,將上一會計年度該類分紅保險的可分配盈餘,按一定的比例、以現金紅利或增值紅利的方式,分配給客戶的一種人壽保險。分紅險的費用一般較高,在萬元以上,可以期交或躉交,但收益率一般也會高於同期銀行存款率,同時一般還會附帶一份保障,諸如意外傷害、意外事故等,隻有當規定情形出現後才會進行賠付。分紅險一經推出,立即受到了市場的歡迎,尤其是在2011年通貨膨脹壓力增大,分紅險由於兼具保障功能和穩健理財功能,增長特別強勢。分紅險的分紅收益率,是壽險公司競爭力的核心因素。而分紅險紅利的多少,與保險公司的投資能力高低直接相關。通常投資收益率越高,年度分紅率越高。然而,分紅險也有明顯的不足之處,首先,資金流動性差,前幾年所需繳納的費用一般較高,隻有連續繳納幾年後才能免去這些費用;其次,如果客戶急需用錢,將投保額取出,就會發現,投保費用要高高超過當期收益。因此,對於側重保障需求的人,一些保險期限長且保障功能強的保障型分紅險產品,才是最合適的投資產品,不要把短期收益過於看重,隻有將心態調整得當,將眼光放長遠,長期持有保單,才能收獲預料之中的利益。對保險這種能解救人們於危難時刻的理財產品,有時候,更像是一種必需品,而不是選擇品。但是,就像現在女孩尋找另一半時,往往要求對方性格穩重,且人品可靠,會在你危難之時,提供一個堅實的肩膀。與此同時,如果再在事業發展方麵,有大好光明的前途,那就更加靠譜,可能會贏得更多女孩拋來的橄欖枝。保險理財也是一樣,作為一種被選擇品,除其能給人安全感之外,最好還有額外收益,唯有此,才能在眾多理財產品中,脫穎而出,為自己贏得市場。任何一種理財產品,都是產生和運行在特定經濟環境之中,其理財效果與經濟大勢不能脫離關係。在經濟形勢發展並不明確的今天,每個人都不能清楚地說出明天將會發生什麼事情,保險就是因為這種不確定性才具有積極的意義。合理運用保險,為自己的生活營造一份安定,是每一個理性的人所應有的投資意識。就像李嘉誠所說的:“我最大的財富就是給我的家人都買了足夠的保險。”
第17章 形勢不保險,可以買一份保險!(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