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翁就是因為善於察顏觀色,才從窮鄰居無理取鬧的表麵現象看到了他這種行為的本質,才避免了一場家破人亡的大禍。

(二)

在使用這一動腦方法時應當注意:

第一,仔細觀察,要注意細微的變化。那個法國人所以能識別間諜,就是他觀察得仔細,再善於動腦思考的結果。尤翁也是從窮鄰居的表情變化得知他是本無惡意,實屬被迫無奈之舉。

第二,加強調查研究。隻有把被觀察者的情況搞清楚,才能察顏觀色得準確。上麵的那個法國反間諜人員,如果不把那個婦女放在間諜這個背景中去察顏觀色進行動腦思考的話,那麼,法國人的警惕性也不會那麼高,也不會考慮到這個人是否是間諜,更不會從她的表情變化中看穿雞蛋中的秘密。

巧用日記法

(一)

周文襄做事非常認真、熱忱。他做江南巡撫時,帶了一個本子,親自記錄每天經曆的事,連重要的細節都不遺漏。每天的陰晴風雨,也一定詳盡記載,周圍的人開始都不理解他。

一天,某縣有人來報告說,運糧船因江上起風,被吹跑了。周文襄就問他:“丟船是在哪一天?是午前還是午後?當時刮東風還是西風?”那人支支吾吾胡編了一通,周文襄馬上翻開記事的本子,一一和那人查對,發現那人所答全然不對,知道定是把糧船藏匿了起來又來謊報實情。經過審問,那人招供果然如此。周圍的人聽了,驚歎、佩服不已,由此情景才想到周公平時記日記,不是漫無目的隨意寫的。周文襄所用的思考問題的方法就是日記巧用法。正因為他經常利用這種方法動腦思考,才使他斷事如神,令人驚歎不已。由此可見,日記巧用法也是產生奇思妙想的方法。

日記的作用很大,一些著名的科學家為了記下他們的觀察發現、心得體會、研究成果,大都堅持每天記日記,幫助他們日後科研工作上做思考的素材用。比如我國氣象學家竺可楨幾十年如一日,記日記從不間斷,打開他的筆記本,他記錄的項目很多很多。又如我國明代大地質學家徐霞客,一生喜好到各處遊玩,但他不是單純的遊玩,堅持每到一處把考察出來的地質情況記載下來,經年累月就彙成了厚厚的《徐霞客遊記》,裏麵詳細記載了祖國各地的名山大川、地質風貌、物產人情,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地理教材,至今仍有很高的學術參考價值。

(二)

那麼,怎樣才能利用好日記進行奇思妙想呢?

第一,要堅持記好日記。這隻有一個要求,那就是堅持、堅持、再堅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是無論如何寫不好日記的,是記日記的大敵。在堅持記日記的同時,力爭將主要事情的原因和狀況,實事求是地寫清楚。

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有個愛記筆記的習慣,他走到哪裏記到哪裏。聽到人家講故事,他記下來;外出遇到雨,他就躲在屋簷下,記錄下雨的情景;甚至看到一個人的外貌比較特殊,聽到人們的對話、爭吵,以及其他形形色色的瑣事,他都要一一記在隨身帶著的記事簿上。

這樣的記事簿有什麼用呢?馬卡連柯說:“實際上,你在寫長篇小說時,幾乎不去看記事簿。記事簿的重要性在於它好像是一座競技場,在那上麵可以使你目光銳利起來,能去注意生活中細微的地方,使你養成善於觀察和注意的本領,養成不錯過和不忽略細小的、然而富有表現力的、並且總是重要的細節的能力。因此,隻有不斷地記,不要由於懶惰、忙碌和忘記而有一日間斷,這樣的記事簿才能使你得到益處。”

第二,根據事情發生的時間來查詢日記上的記載內容,幫助分析事情的原因和結果,利用日記上的記載考慮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盡管日記中記載的事情或許與眼前發生的事情沒有直接的關聯之處,但是隻要充分利用日記,總能找到一些間接的、也許是相近相通的道理來,對解決問題有一定的幫助作用。

左右為難法

(一)

古希臘有個國王,一次想處死一批囚徒。當時最流行的處死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砍頭,一種是絞刑。用什麼方法來處死這批囚徒呢?國王決定讓囚徒自己來選擇。選擇的辦法是:囚犯可以任意說出一句話來,而且必須能立即判斷出這句話是真還是假,如果囚徒說的是真話,就處絞刑;如果說的是假話,就砍頭。

結果,許多囚徒不是因為說了真話而被絞死,就是因為說了假話而被砍頭。也有的幹脆不講話或嚇得講不出話來,而被當做說了真話處以絞刑。

在這批囚徒中,有一個極其聰明的人。當輪到他來選擇死的方式時,他來到國王麵前問:“陛下,如果我說出一句話,你們既不能絞死我,也不能砍死我,該怎麼辦?”

“那是絕對不可能的。人說的話不是真的就是假的。”國王自負地說,“如果你說的話含糊不清或模棱兩可,不能馬上驗證其真假,我就把你當做說了假話而砍頭。”

“我的話十分明確,一聽就知道是真是假,”那囚犯說,“隻要國王告訴我,我說出的一句話使你們既不能絞死我,也不能砍死我,將怎麼處置我呢?”

“如果真像你說的那樣,我就釋放你。不僅釋放你,而且所有還沒有被處死的囚徒都可以釋放回家。”國王之所以變得如此寬宏大量,是因為他堅信任何人也不會說出一句既不含混又無法辨別真假的話來。

那個囚犯聽了國王的回答後說:“你們一定要砍我的頭。”國王聽了,真的感到左右為難起來,因為如果真的砍他的頭,那麼他說的就成了真話,而說真話的又是應該被絞死的;但是如果絞死他,他說的話就又成了假話,而說假話的人是應該砍頭的。因此,他說的話既不能斷定是真話,又不能斷定是假話。為了遵守自己的諾言,維護王者形象,國王隻好釋放了他和所有尚未被處死的囚犯。

像這樣一種叫人說“是”不行,說“不是”也不行的左右為難的思考問題的方法,就叫做左右為難法。這也是聰明的人常用的和擅長的一種動腦方法。

不妨再來看一則幽默小故事是怎樣運用這一方法的:

有一次,清真寺請阿凡提去講道。阿凡提走上清真寺的講台,對大家說:“我要跟你們說什麼,你們知道嗎?”

“不,阿凡提,我們不知道。”大夥兒說。

“跟不知道我要說什麼的人,還說什麼呢?”阿凡提說完,下了講台就走了。

過了些日子,阿凡提又來到清真寺,站在講台上,說道:“喂,鄉親們!”他又把上次的那句話重問了一遍。清真寺裏麵的客人們想:上回我們說不知道,他沒有把話說出來,那我們這回就說知道吧,阿凡提也許能告訴我們一些道理。於是他們就異口同聲地說:“我們知道啦!”

“你們知道了,那我還說什麼呢?”阿凡提又走了。

清真寺裏的人又坐下來商量:“我們說不知道他不說,我們說知道他也不說,要是他再來的話,那我們就一半人說知道,一半人說不知道,那個臭要飯的就會告訴我們了。”

阿凡提又來了,還是把前麵的那個問題重複了一遍。圍在他麵前的一半人說:“知道了!”另一半人說:“不知道!”

阿凡提笑著說:“那樣的話,就請知道的人告訴不知道的人吧!”說完他又走了。

這隻是則幽默,但可以看出阿凡提善於動腦。他所使用的方法就是左右為難法,他的話叫人回答不好,不回答也不好。

(二)

那麼,在使用這種思考方法時要注意什麼問題呢?

第一,要把各種可能性全部考慮在內,不能有遺漏。否則,這一方法就使用不當。

在高高的懸崖上麵長著一棵靈芝草。一個姓張的樵夫和一個姓李的樵夫見了,都決心要把這棵靈芝采到手。張樵夫先去采,他用一根又粗又長的麻繩把身體死死捆住,連脖子也著實縛了幾道,使得自己連氣也喘不過來。接著他便把繩子的一端拴在大樹上,順著陡壁下滑,但是他還沒有到達目的地,就被五花大綁的繩子給勒死了。李樵夫看了,心想:繩子絕對不能用,這東西會活活勒死了。於是,他索性扔了繩子,徒手攀著陡壁而下,誰知沒走幾步,他就失足掉進了萬丈深淵,跌得粉身碎骨,死了。

後來,有個王樵夫看到這棵靈芝草,也想去采。當他聽到上麵發生的事情後,心想:如果用繩子捆住身子,就要勒死;如果徒手攀登,就要摔死。總之,要采靈芝草就得死,於是他就放棄了采靈芝草的念頭。

這個王樵夫所用的方法也是左右為難法,但卻是錯誤的,因為還有第三種情況他沒有考慮到:如果繩子隻捆住身體不勒住脖子,順著陡壁下滑,就能安全地采到靈芝草。他的錯就在於沒有把全部可能性考慮在內,不全麵就有遺漏,所以思考問題就不對頭。

第二,理由和結論之間,必須有必然的聯係,即由理由必然能推出結論來。如果不是這樣,那麼這個左右為難法使用得也是錯誤的。

看一個理由和結論之間有必然聯係的左右為難的例子:

從前,有一個國王,生了一個非常漂亮的女兒,求婚的人很多。國王便提出條件:找到一塊和女兒一樣大的寶石,或者說出三件從來沒有人說過也沒有人聽過的非常奇異的謊言,便可以把女兒許給他。求婚的人很多,但都失敗了。有個牧童也去求婚,向國王和群臣們一連說了兩件謊話,是誰也沒有聽過和說過的。國王不安,便設一計,對牧童說:“另一件謊話等明日再說。”牧童走後,國王便與群臣商議,訂出對付牧童的辦法:“明天不管他說什麼,都說他說的是真話,不是謊話。”

第二天,牧童說:“我父親也是個國王,後來得了重病,因我小不能繼位,就把王位讓給了你,並囑咐等我長大成人以後,還我王位,並解決婚姻大事。”國王聽後,進退兩難。如果承認他說的是謊話,就應遵守諾言把女兒許配給他;如果承認他說的是真話,就得把王位讓給他。雖然國王很生氣,卻也實在想不出個辦法解決這個難題,最後不得不把女兒許給他做妻子。牧童利用這個兩難問題使國王左右為難,最後必擇其一,他的成功主要在於他抓住了所說的話和國王的承諾之間的必然聯係。

古希臘無神論者哲學家伊壁鳩魯曾經用一個左右為難的方法來證明神的不存在。他說:“我們應該承認,神或者願意但沒有能力除掉世間的醜惡;或者有能力而不願意除掉世間的醜惡;或者既有能力而且又願意除掉世間的醜惡。如果神願意、而又沒有能力除掉世間的醜惡,那麼,它就不算是萬能的,而這種無能為力,是和神的本性相矛盾的。如果神有能力而不願意除掉世間的醜惡,那麼,這就證明了它的惡意,而這處惡意也同樣是和神的本性相矛盾的。如果神願意而且有能力除掉世間的醜惡(這是惟一能夠適合於神的本性的一種假定),那麼,為什麼現在世間還有許多醜惡呢?所以,結論隻有一個——神是根本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