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單元
遵守紀律的常識
第五單元遵守紀律的常識紀律的內涵和特點
什麼叫紀律?所謂紀律就是為維護集體利益並保證工作進行而要求成員必須遵守的規章、條文。紀律作為一種人們的行為規則,是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的,因此具有曆史性的特點。紀律既然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展,那麼,當人類社會出現階級以後,紀律就必然打上階級的烙印。
紀律既然是維持人們一定關係的規則,要求一定集體成員必須執行。那麼,它就必然帶有強製性。
紀律的三種基本涵義
一般來說,紀律有三種基本涵義:
紀律是指懲罰;
紀律是指通過施加外來約束達到糾正行為目的的手段;
紀律是指對自身行為起作用的內在約束力。
這三層意思概括了紀律的基本內涵,同時也反映出良好紀律的形成過程是一個由外在的強迫紀律逐步過渡到內在自律的過程。
紀律的特點
紀律是在一定社會條件下形成的、一種集體成員必須遵守的規章、條例的總和,是要求人們在集體生活中遵守秩序、執行命令和履行職責的一種行為規則。紀律具有社會性、曆史性,階級性和強製性的特點。
紀律的曆史性紀律作為一種人們的行為規則,是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的,因此具有曆史性的特點。在原始社會裏,人們在共同生活中養成集體行動的習慣。他們總是成群結隊地尋食打獵,如果沒有一定的行為規則,就無法進行協同活動,甚至連抵禦野獸的侵襲也不可能。所以紀律就作為人們的習慣因此而產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特別是隨著工業革命的到來,生產越社會化和現代化,分工越精密,協作越廣泛,紀律就越重要、越發展。例如,一個現代化大企業生產的一件產品,就有成千上萬個零部件,這就需要許多人相互配合、進行協同作業,也就必須製訂一套具有高度科學性的工藝規程和規章製度。由此看出,紀律的演變標誌著人類的進步。
紀律的階級性紀律既然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展,那麼,當人類社會出現階級以後,紀律就必然打上階級的烙印。紀律是統治階級的權利和意誌的體現,各階級總是按照他們的需要,運用手中的權力,製定出一定的紀律。所以,紀律在階級社會裏具有鮮明的階級性。
紀律的強製性紀律既然是維持人們一定關係的規則,要求一定集體成員必須執行。那麼,它就必然帶有強製性。紀律是以行為的限製、以服從為前提的。無論是象征著統治階級權力和意誌的政治紀律,還是反映社會化大生產規律的各行各業的職業紀律;無論是維護社會正常秩序的規章製度,還是機關團體的各種公約章程,都具有強製性。一定集體的紀律一經製定,每個成員就必須執行,違犯了紀律,就要受到批評或者懲罰。
社會主義紀律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形成和發展的,是工人階級和人民群眾的意誌和利益的反映。社會主義紀律與一切剝削階級的紀律有著本質的區別,有著自己獨特的特點。社會主義紀律的本質與一切剝削階級紀律的本質不同。
在剝削製度下,一切剝削階級為了維護他們的政治統治,獲得他們經濟利益,就要強迫被剝削階級按照他們的意誌進行活動,也就必然製定出符合他們的意誌和利益的紀律。奴隸主和封建地主用皮鞭和棍棒強迫奴隸和農民進行勞動,服從統治。他們製定的紀律是“棍棒紀律”。資本家用“饑餓”這根無形的繩索套在工人的脖子上,強迫工人不得不出賣自己的勞動力。資本家製定的是“饑餓紀律”。
總之,一切剝削階級的紀律,是以生產資料私有製為基礎的,是維護少數人利益的,是以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關係為前提的,是剝削和壓迫勞動人民的殘酷手段。
在社會主義製度下,勞動人民是國家的主人。社會主義紀律是以生產資料公有製為基礎的,是以人與人之間的平等關係為基礎的紀律。社會主義紀律是維護最廣大人民利益的,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根本保證,是人民群眾創造美好人生的根本保證。
社會主義紀律的最主要的特征是自覺性,所以,社會主義紀律也叫做自覺紀律。社會主義紀律的自覺性表現有兩方麵,其一,社會主義紀律的製定是自願的。社會主義紀律是工人階級和人民群眾的意誌和利益的反映。製定社會主義紀律是為了保障社會主義的國家利益和集體利益,同時也是為了保障人民群眾正當的個人利益。社會主義紀律與人民群眾利益的一致性,使社會主義紀律的製定是出自人們內心的要求,人們自覺自願的製定而不是外部力量的強加。正因為如此,社會主義紀律是人民群眾自己的紀律,是最有力量的鐵的紀律。其二,社會主義紀律的執行是主動的。執行社會主義紀律有利於保障社會主義的國家和集體的利益,也有利於保障人民群眾的正當的個人利益。執行社會主義紀律與實現人民群眾利益的一致性,使社會主義紀律的執行出自人們內心的要求,人們能夠自覺自願地執行,而不是靠外部力量的強製。
正因為如此,社會主義紀律是最有力量的鐵的紀律。有一次,列寧到一個地方開會。走到會場門口,被衛兵擋住了,要檢查他的證件。後邊走來一個留小胡子的人,向衛兵說:“這是列寧同誌,快放他進去!”衛兵回答說:“我沒見過列寧同誌。再說,不管是誰,都要檢查的,這是紀律。”列寧出示了自己的證件,衛兵一看果然是列寧,馬上敬禮說:“對不起,列寧同誌,請您進會場吧!”列寧握著衛兵的手說:“我們每個人都要遵守革命的法規,衛兵同誌,你履行了自己的職責,做得很對。”列寧自覺遵守紀律的行為和衛兵一絲不苟的精神,都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紀律的高度自覺性。紀律的特征和意義
列寧在《偉大的創舉》中指出:“農奴製的社會勞動組織靠棍棒來維持,勞動群眾極端愚昧,備受壓抑,橫遭一小撮地主的掠奪和侮辱。資本主義的社會勞動組織,靠饑餓紀律來維持,在最先進最文明最民主的共和國內,盡管資產階級文化和資產階級民主有很大的進步,但絕大多數的勞動群眾仍舊是一群愚昧無知的雇傭奴隸或貧苦農民,備受一小撮資本家的掠奪和侮辱。共產主義的社會勞動組織則靠推翻了地主資本家壓迫的勞動群眾本身自由的自覺的紀律來維持,而且愈往前去就愈靠這種紀律來維持。”
列寧在這段話裏區別了三種紀律——棍棒紀律、饑餓紀律、自覺紀律。這也是對不同階級本質特征的概括。當然剝削階級僅僅靠棍棒和饑餓也是不能夠維持好紀律的,他們有兩手政策。另一手是欺騙愚弄,小恩小惠加以安撫的辦法,他們的願望也是企圖造就自覺執行其紀律的仆從。因此,他們經常采用收買人心、愚弄群眾的辦法。
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我們的紀律關係不僅僅是一種領導與被領導之間的垂直關係,它還是一種前後左右之間的平行關係。即使是垂直關係,也並非是一方服從一方的關係。因此,紀律絕不僅僅以服從為內容,它還包括相互合作、配合,共同承擔一定責任等豐富內容。列寧在《進一步,退兩步》中引用考茨基說過的這樣一段話:“無產階級在他還是孤零零的個體時是沒有什麼力量的,他的全部力量,他走向進步的全部能力,他的一切希望和願望,都是從組織中,從他和同誌們的有計劃的共同活動中汲取來的。當他成為偉大而強有力的機體的一部分時,他就覺得自己是偉大而強有力的了。在他看來,這個機體就是一切,而單獨的個體同這個機體比較起來是沒有多大作為的。無產者以最大的自我犧牲精神、以無名群眾的一分子的資格——毫不計較個人利益,毫不考慮個人榮譽——進行著鬥爭,他在指定的崗位上都履行自己的職責,自願地服從那貫穿在他的全部情感和全部思想中的紀律。”這段話很好地說明了無產階級革命紀律的本質,說明無產階級革命紀律中服從的本質。這是單獨的個體對偉大機體的服從。從這種服從,可以看出我們的紀律是自覺的紀律。
曆史上一些反動階級的一些反動人物對其階級、集團的紀律也有自覺的成分,但由於順從的對象不一樣,服從的動機、服從的方式也不一樣。同無產階級的自覺紀律是有很大區別的。他們的服從往往帶有很大的盲從成分。如法西斯分子對希特勒的盲從,簡直達到了奴才對主子的服從。似乎成了服從等於紀律。我們不把紀律簡單歸結於服從,我們則強調社會責任。紀律實際上是社會責任,這是自覺紀律的重要標誌,服從是一種責任關係。我們遵守學校的紀律,那就是對同學、老師的責任關係;遵守公共場所的紀律,那就是履行對在公共場所活動的其他人的責任。責任還是一種對於自身的關係,那就是說人們對自己所作所為負有道德上的責任。人們遵守紀律的行為,就是對自己負責,我們的紀律之所以是自覺的紀律,包括對責任的自覺認識和自覺履行。
由此看來,紀律性也就是責任感。加強紀律性,也就是增強責任感。自覺的紀律不能就事論事地談紀律,而要把紀律與責任聯係起來,而且不能一般地談責任,還要把責任與我們整個事業、理想目標聯係起來。
在革命戰爭年代取得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的偉大理想,把一代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團結在中國共產黨的旗幟下,正因為他們明確自己肩負的偉大重任,才有“加強紀律性、革命無不勝”的讚譽。黨有黨章,每個黨員都必須遵守;軍隊有“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每個軍人都要自覺遵守,使革命無往而不勝。今天,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宏偉目標又將全國人民團結在黨的周圍,在黨的領導下,為實現這一宏偉目標在各自的崗位上自覺履行自己的職責。
總地來說,社會主義國家的紀律作為自覺的紀律,其特征:
第一,這種紀律是建立在共同的革命目標、革命理想和革命利益的基礎上的。
第二,這種紀律是人人平等的、相互尊重的紀律。
第三,這種紀律依靠人們的自覺態度去執行,雖然包含著必不可少的強製手段,但主要不是依靠強製手段去執行,在執行紀律的過程中注重說服教育,強調思想政治工作。
第四,這種紀律的目的不是把人當做奴仆、機械的工具,而是把人培養成為有思想、有頭腦、有主見,自覺遵守紀律的新人。
紀律和自由的辯證關係
自由,是每個人向往和追求的。“在生活中,我要是能像鳥兒那樣在天空自由飛翔,那該多好啊!”有些人就是這樣想的。但是,實際上他們往往不能隨心所欲。譬如說天亮了,鬧鍾響了,真想再睡會兒,可是不行啊,得強迫自己起床,否則上學或上班要遲到了。急急忙忙出了門,騎車往前趕,路上偏偏老是遇著紅燈,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停下來。諸如此類的事可以說是不少。可見,作為自由的對立麵——紀律,又是生活中離不開的。
那麼怎樣看待自由與紀律呢?
自由與紀律是對立統一的
有的人說:“我想幹什麼,就幹什麼,這是我的自由,別人管不著。”這種說法對嗎?我們不妨按照這種邏輯設想一下:如果一個青年在馬路上騎自行車,不管紅燈綠燈,不遵守交通規則而“自由”行駛,那麼很可能不是撞人,就是被車撞了,輕則受傷,重者死亡。如果一個人在看電影時,自由說話,大聲嚷嚷,那麼就要吵得大家都看不好,惹人討厭、受人批評。如果一個人自由地開動機器、不管操作規程,那麼不是出廢品,影響聲譽,就是出事故,危及身心。如果一位農民自由地種莊稼,不管節氣、土質,不管耕作要求,那麼莊稼就長不好,國家、集體、個人都要受損失。這些例子足以說明:把自由看成我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想怎麼幹就怎麼幹,這是對自由的誤解。在我們的社會主義國家裏,如果不遵守規章、製度、法令,不遵守紀律,不但得不到自由,反而會到處碰壁,甚至還要受到懲罰。
有的人,特別是青年人討厭紀律,以為紀律是束縛人的。
是的,紀律是約束人的,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束縛”人的。但是,約束人的紀律就一定不好?不能這麼說,要看是什麼樣的紀律。剝削階級實行的紀律,極不合理,是十分殘酷的,是我們所反對的。但是,社會主義社會實行的紀律,是為了維護大多數人的利益,是人民群眾為了爭取自由幸福的需要,因而是自覺的紀律,是應該充分肯定的。
革命的紀律是革命事業勝利的基本條件之一。當人民起來推翻剝削階級的反動統治的時候,麵對的是強大的、凶殘的、狡詐的敵人。革命人民如果不用鐵的紀律來維護自己的團結,統一自己的行動,那就會是一盤散沙,不會形成強大的戰鬥力,也不堪敵人一擊。巴黎公社失敗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極嚴格的紀律。而十月革命的勝利,一個新生的蘇維埃國家能夠戰勝數個外來國家的武裝幹涉,原因之一也在紀律嚴明。我們革命的勝利,更加證明了“加強紀律性,革命無不勝”的真理。
在我國工農紅軍建軍初期,紅軍隊伍受舊軍閥主義的影響,有少數幹部、戰士隨便拿老百姓的東西,虐待俘虜、打罵戰士。國民黨反動派就利用我們這些同誌的錯誤,造謠汙蔑、欺騙群眾,挑撥我軍民關係,使我軍遭受到不應有的損失。1928年春,毛澤東同誌敏銳地看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及時地為工農紅軍規定了“行動聽指揮”、“不拿工人農民一點東西”、“打土豪要歸公”這三項紀律,同年夏天,又提出“買賣公平”、“說話和氣”、“損壞東西要賠”等六項注意。1929年以後,毛澤東同誌把它修改成為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紅軍堅決實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就密切了軍民關係、軍政關係、官兵關係,成為一支堅決執行黨的政治路線的、深愛廣大群眾擁護的、戰無不勝的人民軍隊。
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自覺遵守紀律,同樣十分重要。搞現代化建設,首先要有一個穩定的環境。如果沒有紀律,人們各得其所,那勢必會破壞正常的社會秩序、生產秩序、工作秩序、學習秩序,使我們的社會處於動蕩不安之中。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快速發展,把我們帶進了廣闊的自由天地。你看,打開煤氣開關、劃根火柴,就可以點火做飯;坐上飛機,二三個鍾頭,就可以從北京到廣州;開動車床,產品像流水似地嘩嘩往外流……可是,如果不遵守規章製度、操作要求,煤氣要熏死人,飛機要摔死人,車床要軋死人。這說明現代化對人們提出了更高更多的紀律要求。現代化事業越往前發展,越要加強紀律性,這是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之所以如此,在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使社會的各部門之間,一個部門的各個部分之間,一個工廠的各個車間之間,一個車間的各個工序之間,都處於一環套一環的緊密聯係之中。不論哪一環出了毛病,都會或輕或重地影響整個鏈條。例如,前幾年某地區電網的變電站出了大事故,使這一地區一時陷於一片混亂。醫院停電了,手術室的燈光突然滅了,手術不得不中斷;大廈停電了,電梯停在中間,人們上不去,下不來;鋼廠停電,爐火降溫了,鋼水倒不出來。如此等等,造成了多大的損失啊!可是,起因僅僅是變電站裏一個青年工人違反操作規程所致。
從這裏可以看出,沒有一定的秩序,一定的紀律,任何人的自由都得不到保障,自由與紀律的一致,實質上也就是權利與義務的一致。馬克思說得好,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一個享受自由權利的公民,必須是一個對社會、對別人負責的公民。這也就是說,我們熱愛自由並且是獲得自由的人民,要自覺地遵守黨的政策、所在單位的規章製度、組織領導的命令指示、公共場所的規則要求以及其他一切的社會紀律。共產黨員、共青團員還要自覺遵守黨章團章的各項規定。
紀律轉化為自由,自由意味著紀律
關於良由與紀律的關係,毛澤東同誌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有過深刻的表述:“在人民內部,民主是對集中而言,自由是對紀律而言的。這些都是一個統一體的兩個矛盾的側麵,它們是矛盾的,又是統一的,我們不應當片麵地強調某一個側麵而否定另一個側麵,有民主,也不可以沒集中。這種民主和集中的統一,自由和紀律的統一,就是我們的民主集中製。在這個製度下,人民享有廣泛的民主自由;同時又必須用社會主義的紀律來約束自己。”
自由和紀律是一個統一體的兩個矛盾著的側麵,它們是矛盾的,又是統一的。怎樣把它們統一起來?這是一門藝術。從紀律的角度看,一是紀律可以轉化為自由。紀律確實意味著對某些行為的限製、約束,從這一點,也可以說意味著某些不“自由”。對這一點,我們不必諱言。然而,它又反過來給人們帶來自由。我們不能隻看到紀律是對自由的限製、約束,還要看到它歸根到底是對自由的保護、擴大。比如籃球比賽吧,你別看裁判員動不動吹哨子,判犯規、判罰球,對運動員的自由似乎是很大的束縛。但是,這一切帶來了競賽雙方不受犯規損害的自由。
二是紀律也意味著自由。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紀律是自由。”乍一聽,似乎不太好理解,紀律怎麼就是自由呢?這就是說紀律本身也意味著自由,包含著自由。比如有一個學生因受不了學校的嚴格紀律和繁重的學習任務,逃學後和社會上的不三不四的一夥青年交上了“朋友”。起初他還覺得在他們中間混挺自由開心的。但後來他才慢慢感到這群人恃強淩弱,勾心鬥角的事經常發生。他成天提心吊膽,感到很不自由,他開始想到了學校,想到了老師的關心、教育和同學之間的團結友愛、互幫互學,對自己的出走產生後悔,最後終於鼓足勇氣返回了學校。
隻要自由、不要紀律,是不對的;隻要紀律、不要自由,也是不對的。紀律與自由,畢竟是兩個概念,不是一個概念,我們不否定在集體生活、社會生活中需要個人的自由,在不違背憲法和紀律的前提下,我們個人應該享有充分的自由權利。個人完全有權利按照自己的意願安排生活,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在集體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發揮自己的積極作用,發揮自己的創造性、主動性。我們既反對隻要自由、不要紀律的自由主義;又要反對隻要紀律不要自由的傾向。
個人自由和集體自由
有很多人,一講到自由,就想到個人的自由。他們很少想到,在個人之外,還有他人、還有集體,還有他人、集體的自由問題。他們也很少想到,個人自由與集體自由的關係。
任何人都生活在一定的集體之中,離不開集體。因此,我們不能隻考慮個人自由,不考慮集體自由。在我們的社會裏,集體離不開共同的紀律,共同的紀律是取得集體自由的重要條件。馬卡連柯說:“紀律是集體的麵貌、集體的聲音、集體的美妙、集體的行動、集體的姿態和集體的信念。集體中的一切歸總起來,都擺脫不了紀律的形式。”沒有嚴格的紀律,也就沒有統一的、有戰鬥力的集體。在集體中,紀律固然對每一個人是一種約束,但在同時,卻給大家帶來了集體的自由,大家在一塊活動是非常高興自由的事,但也要遵守紀律。如集體活動中遵守共同的時間這一紀律來說,是任何正常的集體活動不可缺少的。有一個班級星期日去遊山,出發前老師再三叮囑,到山上大家可以自由活動,但一定得按規定的時間集合。可有三四個同學,玩得盡興,忘了紀律,沒有按時歸隊,急得大家又是等又是找,耽誤了整整一個小時的時間。
這個例子中的那些同學雖然玩得盡興,個人自由則是自由了點兒,可是集體卻被剝奪了一個小時的自由。所以集體活動一定要守紀律,不能因個人影響了大家。
個人自由一定要和集體自由結合起來。影響了整個集體的自由,也就影響了集體中其他人的個人自由,歸根到底,於個人也是不利的。因此,我們要在集體活動中,正確處理個人和集體的關係,要自覺承擔自己對集體所負有的義務和責任。在集體生活中,集體自由是個人自由的前提。這正如馬克思所說的:“隻有在集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麵的發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說,隻有在集體中才可能有個人自由。”
在集體生活中,我們要看到這種集體自由和個人自由的一致性。但是,在具體場合,兩者之間難免發生矛盾。這是不是就要為集體自由犧牲一定的個人自由呢?是的,必要的犧牲是不可避免的。但這個犧牲不是個人自由的全部,而隻是與集體自由不相符合的部分。我們也反對隻強調紀律、隻強調集體的自由而否定個人自由。在共同紀律前提下,個人有權發揮主觀的創造性、積極性,選擇個人的生活愛好,發展自己的業餘興趣。
遵守紀律的重要性
紀律是一種規則,是指要求人們遵守業已確定了的秩序、執行命令和履行自己職責的一種行為規範,是用來約束人們行為的規章、製度和守則的總稱。任何一個社會、一個國家、一個政黨、一個軍隊都有維護自己利益的紀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一個工廠如果沒有勞動紀律,工人們各行其是,這個工廠就會亂亂糟糟,生產就會陷於癱瘓。一個城市如果沒有交通紀律,居民們在街上隨心所欲,你騎自行車亂闖紅燈,我駕汽車橫衝直撞,他步行隨意穿越馬路,那麼這個城市的交通狀況必然是一片混亂,交通事故帶來的不幸就會降臨在許多人的頭上。
青年人都向往自由,而紀律又是以約束和服從為前提的,因此有些青年人便產生了誤解,認為遵守紀律和個人自由是對立的,要遵守紀律就沒有個人自由,要個人自由就不該有紀律的約束。紀律和自由,從表麵上看,二者好像是不相容的,實際上卻是分不開的。遵守紀律,才能使人們獲得真正的自由;不遵守紀律,人們就會失去真正的自由。
凡是紀律,都具有必須服從的約束力。任何無視或違反紀律的行為,都要根據性質和情節受到程度不同的批評教育甚至處分,就是說,紀律是嚴肅的,它帶有一定的強製性。同時,紀律又需自覺遵守。隻有自覺紀律才是鐵的紀律。這是因為,紀律同法律、道德雖然同屬行為規範,但它們的作用範圍不同,紀律介乎於法律和道德之間。
紀律與道德的不同之處,在於紀律具有強製性的要求,但這種強製性又比法律弱些,而自覺性的要求則比法律強些。所以,遵守紀律還需建立在自覺的基礎上。
紀律屬於道德的範疇。一個人如果不遵守紀律或無視紀律的約束,那就是沒有道德。一個人的紀律性如何,能夠直接反映出他們的思想道德水平。唯有思想道德高尚,對紀律的重要性具有深刻的理解,且具有執行紀律、維護紀律的高度自覺性、堅韌性和堅強的意誌品質,才能經得住紀律的考驗,甚至視紀律比自己的生命還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