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君武

馬君武(1881~1940)博士,原名道凝,改名和,號君武,原名馬道凝,又名馬和,字貴公、厚山,號君武,祖籍湖北省蒲圻縣人,出生於廣西省(今壯族自治區)桂林市。我國民主革命時期著名的教育家、科學家、政治活動家。馬君武先生為廣西大學的創建和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中國近代教育史上有“北蔡(元培)南馬(君武)”之稱。

1900年赴新加坡見康有為,銜命回廣西策應唐才常起義。1901年自費赴日本讀書,為廣西第一個留學生。初與梁啟超辦《新民從報》,旋追隨孫中山革命。1902年與章太炎等在東京發起“支那亡國二百十二周年紀念會”。1903年入日本就都大學學應用化學。1905年中國同盟會成立,為首批盟員,參加起草同盟會章程,被選為執行部書記長。1906年回上海創辦中國公學。1907年赴德國入柏林工業大學,獲工學博士學位。

馬君武辛亥革命前夕回國,值上海起義,出任《民立報》主筆,呼號革命。旋被推為江蘇省代表,出席獨立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創建中華民國,推選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參與起草《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民國始元,任南京臨時政府實業部次長和臨時參議院參議員,參與起草《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二次革命失敗後再赴德國入柏林農科大學。

1916年,馬君武回國,次年隨孫中山南下護法,任軍政府交通部部長及廣州石井兵工廠部工程師,1921年任非常大總統府秘書長,隨軍入桂討陸,7月任廣西省長。次年被迫撤退,從此轉入學界。

1924年任上海大夏大學校長。1925年任北京工業大學校長。1926年1月任北京政府司法總長。1928年回廣西創辦廣西大學,任校長。1932年兼任兩廣硫酸廠廠長。1937年抗戰爆發,任最高國防會議參議及第一屆國民參政會參政員。1939年複任廣西大學校長,次年病逝於任上。生平譯著甚豐,主要有:《物種起源》、《達爾文》、《民約論》、《彌勒約翰之說》、《賦稅論》、《唯心派钜子黑智兒之學說》、《代數學》、《礦物學》等書。

馬君武是南社詩人,也是達爾文主義在中國最早的傳播者之一。他的詩,以鼓吹新學思潮和愛國主義為特色。《華族祖國歌》宣揚物競天擇思想,號召中華民族“肩槍腰劍”,奮起救亡。《從軍行》塑造了一個深明大義的母親形象,她殷勤教子,鼓勵他從軍殺敵,保衛祖國。《京都》抒發“欲以一身撼天下”的雄圖壯誌。《去國辭》寫流亡異國前夕的怨憤。在艱難的條件下,馬君武不消沉:“祖國前途正遼遠,少年發想要雄奇“(《贈虞君》);誓使華嚴從地起,莫臨滄海患途窮”。他的詩總是洋溢著樂觀、光明的基調。

馬君武反對擬古,強調獨創。《寄南社同人》詩說:"唐宋元明都不管,自成模範鑄詩才。須從舊錦翻新樣,勿以今魂托古胎。"他的詩多描寫國外風光,又好以西方故實、科學知識和資產階級哲理入詩,代表了黃遵憲以來作家們吸收新詩料、開拓新詩境的努力。留學日本期間,馬君武曾編印《新文學》一冊,譯載歌德、胡德、拜倫詩若幹首。柳亞子曾譽之為:“抗手無時輩,椎輪異昔賢。歐花兼米錦,哀怨雜鮮妍。”

“種樹如培佳弟子,卜居恰對好湖山。”這是廣西大學首任校長馬君武先生在廣西大學任內撰寫的一幅對聯。正是懷著這種為壯鄉培育佳弟子、為八桂輸送棟梁才的雄心壯誌,馬君武先生與他的一批同道者於1928年10月創辦了廣西大學。從此,廣西這片古代的蠻荒之地終於點燃了現代文明的火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