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有這樣,才能保證教學目標的實現。複讀指導是指學生每完成一項閱讀,並明確該次閱讀所要解決的問題之後,要求學生對師生共同訂正後的正確內容進行再閱讀。這樣既可以強化閱讀目標、要求,又可以加深對該問題的記憶和理解。
“三讀法”可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可以使學生明確教材的中心、重點、難點、要點及其關係、思路;可以為教師的精講、有針對性的教學提供依據;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閱讀情況決定講和練的程度。
需要指出的是,采用“三讀法”進行課堂教學,確實要占用較多的課堂時間,大約20分鍾左右,這與傳統的教學方式不大相符。這就要求,不僅教師要轉變學生課堂自學不是課堂教學方法的觀念,而且學生也要轉變自學不是上課的認識。隻有實現這兩個思想認識的轉變,“三讀法”才能順利實施,才能取得實效。
6.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方法
自學能力,指的是學習者在已有知識技能的基礎上,一般不依賴於他人而能夠運用一定的學習方法,獨立地獲取知識的一種學習能力。國內外的教育家都讚同這樣一句格言:“學習就是學習如何學習。”我國的教育家葉聖陶先生也說過:“教為不教。”
這些名言的精髓,就是如何培養學生自學。就學校教育來說,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隻是因為學生的需要而存在。在學生的一生中,教師的教是十分重要的,然而也是非常短暫的。而自學能力卻是長久用得著的。
將來學生離開學校,走向社會,主要還是靠自學去獲取知識,增長才幹,解決實際問題。所以教師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顯得尤為重要。那麼,就語文而言,如何培養學生自學,提高他們的自學能力呢?
依綱靠本,感知教材
(1)應讓學生學會感知教材
因為選入中學語文教材的課文大多數是名家名作,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典範例文。我們曆來提倡“依綱靠本”。如果學生對教材生疏,教師在課堂上的“啟發”教育便很難實施。
學生隻有在熟悉教材的基礎上,教師提出問題時,學生才能爭相舉手,回答問題;教師在學生回答問題時發現了存在問題,才能給予更正,給出答案,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2)預習題是引導學生自學的好方法。
比如,在教第八冊《我的母親》一文時,針對這篇傳記篇幅較長,課後的“研討與練習”較多。設置的練習題也較艱深的特點,在課前設置了另外的預習題進行指導:
在出預習題時,考慮以下幾點:不要和課文後邊的“研討與練習”題重複,但可以類似。要有新知識內涵,讓學生的知識有“飛躍”的餘地,利於提高能力。
(3)要有前瞻性
“讀”是為了“寫”,“寫”才是知識的鞏固和創造。“寫”要切合中學生的寫作水平。
(4)把“寫”作為引起學生求知欲的動力
通過“寫”去帶動“讀”。使“讀”和“寫”成為良性循環。最終達到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的目的。
點撥輔導,激發興趣
教師在布置預習作業後,要加強輔導和點撥。學生在預習或做自學作業時或許還會提出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不論提的是否切合實際,回答問題是否中肯,教師都應給予鼓勵,讓學生直接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學生就會逐漸養成積極提問,努力完成預習作業的良好習慣。例如,“求知欲”問題,班與班之間,班內同學之間,往往都存在積極與消極、主動和被動,強和弱等差別。這是正常的現象,教師可以不必計較,教師側重從正麵鼓勵。
比較閱讀,拓展思維
要讓學生學會比較,學生對同類課文有了較多接觸之後,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學會比較閱讀。讓學生在比較閱讀中獲得啟發,養成多角度觀察事物、分析問題的習慣,提高想象力、聯想力和發散思維的能力。
不僅有助於深刻理解必讀課文而且有助於全麵掌握“單元要求”。對增益探索興趣,提高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會大有好處。比較的方法很多,角度很多,要結合現有教材進行比較閱讀。通過求同求異比較,歸納出規律性的知識,對今後作文構思,能起到聯想課例、舉一反三的作用。
“互改”促進,自學提高
“互改”指的是學生的作業或作文大部分是指導學生自改、互改。“改”的過程,也是學習交流提高的過程。是讓學生“動”起來的好辦法。
建立筆記,規律整理
正如“春種秋收,秋收冬藏”的道理一樣,學生通過自學耕耘,掌握了一些知識之後,還要指導學生做好“冬藏”:建立讀書筆記。當然,讀書筆記並不單純是記些名人名句。諺語成語,精美片段之類,而且是要把學過的知識進行分類整理。補充完整,解詞釋義讓各種知識變得條理清楚、有規律性,方便今後記憶和使用。
比如,“古文翻譯六字法”,即留、補、擴、換、調、刪,並分別為“六字法”補上說明性的例句。這樣學生在翻譯文言文時,便可以把“六字法”當作翻譯的工具,輕而易舉地把學過的或未學的文言文翻譯出來。於是,有的學生把六字法製成書簽,有的進行列表整理,使之一目了然。這不但提高了自學的能力,而且改變了學生怕讀文言文的心態。
至於其他“對聯常識”、“背誦詩詞的方法”“文言虛詞、實詞分類表”、“辨識錯別字”、“名句擇抄”等知識點,我們都指導學生進行分類整理。使學生每人都有一本自製的精美的自學筆記,也是一本自學工具書。有的學生把它稱為知識的“倉庫”。
最後,值得說明的是:也許有人擔心布置學生預習、對比閱讀、互改作文、整理筆記等會加重學生負擔,或者認為有違我們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的初衷,但事實上,在認真備好教好“精讀課文”的前提下,巧妙地引導學生多讀略讀其他課文的好辦法,是一種鞏固知識、擴大知識的“第二課堂”活動。
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是在一種輕鬆、愉悅、自覺的心態下開展學習的。所以,培養學生掌握自學本領,不但不會加重學生的負擔,而且會因為有了自學本領而長久地甚至是永遠地減輕學生的負擔。
7.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方法
自學能力是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運用正確的學習方法,獨立地進行學習的一種能力。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要引導學生積極參加聽說讀寫的實踐,重視在實踐中學習語言,理解語言,運用語言。
要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鼓勵他們采用適合自己的方法,主動地進行學習,逐步培養學生的自學習慣。為了開發學生的智力,充分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其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我們必須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重視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激發學生的興趣
興趣是人樂於接觸、認識某事物,並力求參與相應活動的一種積極意識傾向。它能推動學生去尋求知識,開闊眼界,激勵學生用心去鑽研、學習,提高學習質量。對學習感興趣的學生,學習會更加主動,積極,產生愉快緊張的情緒和主動的意誌努力狀態,從而提高自己學習活動的效率和效果。為此,在教學過程中,采用下列辦法來激發學生自學的興趣:
(1)以疑激趣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疑問時,教師因勢利導,激起他們自學的欲望和興趣,所以,在指導學生自學課文是,強調學生要一邊讀一邊想,尤其在“想”字下工夫,學會設疑、釋疑。
比如,教《一分試驗田》一文,讓學生根據題目來設疑:“誰種一分試驗田?為什麼要種一分試驗田?一分試驗田有多大?怎樣種?種的結果怎樣?”由於抓住主要的問題來設問,然後讓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學生學習情緒極佳,很快便弄清課文的大概意思,並把握整篇文章的脈絡。
在教《飛奪瀘定橋》一文中,老師要引導學生注意敵人說的“飛過來吧的”“飛”和題目中的“飛”,使學生對兩個“飛”字的含義產生疑問,經過查字典,聯係具體的語言環境,反複閱讀課文、議論,終於弄明白兩個“飛”字的意思是截然不同的。
但更重要的是激發起學生自學、鑽研的興趣,使他們懂得在閱讀課文時,要善於捕捉突出中心的關鍵字眼,並抓住反複推敲,才能更能更好地理解課文的內容。
(2)以境引趣
教師帶領學生進入課文所講的境界中,引起他們自學的興趣。對《梅雨潭》《桂林山水》《可愛的草塘》等文章,在教學時,充分利用掛圖,幻燈片,再現書中所寫的情境,播放配樂課文錄音,視聽結合。讓學生從具體、鮮明的畫麵和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中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感覺
(3)以讀生趣
讓學生反複朗讀課文,以讀激情,使他們產生濃厚的興趣去自學課文。
比如,教《再見了,親人》一文,采用“以讀激情,語音傳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學方法,並配合采用“導語撥動情思”、“範讀誘發情思”、“多讀激發情思”等方法,激發學生強烈的閱讀興趣和情感,使他們帶著最佳的自學心境,進行品詞品句,理解課文內容,收到了良好的學習效果。
樹立自學的信心
要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就必須想方設法讓學生擺脫“你講我聽”的思想束縛,在堂上安排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學。要求學生查字典,解決字、詞、句、篇的一些誤問題,閱讀相關的課外書,補充一些必要的知識。
同時,還讓他們自己去分析課文,理解課文,提出問題,再從反複的讀書中回答自己提出問題,讓學生主動地、自覺地看書,積極動腦思考,在課堂上,對那些可講可不講而學生通過自學不能解決的問題,教師要適當加以引導,扶一扶,讓其通過自學解決。
要讓每個學生都有均等的學習機會,人人動手、動口、動目、動腦。要創造條件,讓不同程度學生均有成功的可能。對在學習上取得成功的學生,及時加以肯定、表揚,讓他們把成功的喜悅變成自學的動力,牢固地確立起自學的信心。
教給自學的方法
為了提高學生的自學的能力,教師必須在閱讀教學中適時地把“鑰匙”,自學的方法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手執鑰匙,去打開語文的知識大門,讀懂各類文章。
比如,《少年閏土》一文的教學,設計多種練習,讓學生邊讀邊想邊做練習,通過外貌看特點,理解語言知特點,分析動作抓特點,體會心理明特點,對比之中想特點,最後歸納出:閏土是個知識豐富、聰明能幹,勇敢、機智的農村少年。
在此基礎上及時引導學生歸納讀寫人文章時,抓住“人物特點”的方法:通過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來抓住人物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