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12
41.袁枚詩名壓倒九州人
詩名壓倒九州人,文章橫掃千軍強。
高麗使者購吟稿,雞林賈人奪取忙。
百年江東卿獨秀,一顧冀北群空良。
這是袁枚七十大壽時,一位大詩人贈送給他的詩。詩的大意是說袁先生您的詩家喻戶曉,名氣大得很。您的文章氣勢磅礴,那威勢比千軍萬馬還要強。中國的每一個人都知道你的名氣,就連朝鮮使者也來重金購買你的詩和文章。泰國的商人們爭相搶購你的詩書,回去賺大錢。先生您真是千百年以來江南少有的人才,就是中國北方也沒有人敢同您相媲美。您是我國千百年來的第一大人才。
這首詩決無對袁枚吹捧之意。事實上在乾隆時期文壇上,袁枚的地位就是這樣。人們稱袁枚為“當代龍門”,學界“泰鬥”。同袁枚齊名的清朝大文人趙翼也曾經作詩說:“子才(袁枚的字)果真是才子,我要分他一鬥來。”
為什麼袁枚會有這麼大的名氣呢?
袁枚在他的《對書歎》中說:“我年十二三,愛書如愛命。每過書肄中,兩腳先立定。若無買書錢,夢中猶買歸。至今所摘記,多半兒時為。”袁枚說他的成才主要是因為他少年時代的努力。我年少的時候,十分喜歡看書,可是家裏沒有錢買書。每一次經過書店我就要走進去,站在那兒讀書、背書。我現在的作品,多半是我少年時候記下來的東西。可見少年時代的教育對一個人成才是多麼重要!
袁枚1716年出生於浙江省錢塘縣(今杭州)一個貧苦的讀書人家庭。曾祖父、祖父都是清朝很有造詣的讀書人。曾祖父寫過一本《竹江詩集》,祖父也有詩集相傳。幼年的袁枚曾經親自動手抄寫,背誦過這些詩集。
到了袁枚父親這一輩,家庭開始貧困了起來。為了謀生,袁枚的父親、叔父長期在外漂遊,給別人當幕府。因此,袁枚幼時的教育是由他的祖母和姑媽來承擔的。姑媽是袁枚最好的老師,也給了袁枚良好的家庭教育。
袁枚的姑媽知詩書,讀過史記及其他筆記小說。因為丈夫死了,搬回袁家住。她看見侄兒聰明伶俐,特別逗人喜愛,稟賦同別的孩子不同。所以當袁枚還在他祖母懷中抱著時,姑媽就教他讀書識字了,並唱詩給他聽。年幼的袁枚十分喜歡姑媽說的故事,因為姑媽的故事娓娓動聽。姑媽有一種特別的本領,她能把史書中紛繁的曆史事實編成淺顯易懂的故事講給侄兒聽。姑媽講完了故事總是要袁枚再講一遍,講錯了的地方,姑媽就把它糾正過來。在姑媽的指導下,袁枚三四歲就已經略知漢、魏、唐宋等朝代的國號和著名人物、重大事件。5歲時,姑媽又教他讀《尚書》,使他初步具有了一定的文史知識。姑媽的思想也影響了袁枚,使袁枚從小就對封建禮教很痛恨。
6歲時,袁枚開始接受正規教育。祖母送他入了私塾,熟讀《論語》、《大學》等四書五經的一些內容。祖母希望孫子讀經書,走八股取仕的道路。
這時的袁枚由於家裏貧窮,無錢買書,所以除了讀四書五經之外,沒有讀過詩。9歲那年,有一次他老師外出了,留下袁枚在學堂讀書習文。他先生的一個朋友拿了一些詩集來學堂拜見袁枚的老師。見先生不在,歎息了一番就走了。留下四本《古詩集選》並留言給袁枚的老師:“我現在急需錢用,敬奉四本古詩集選,希望你能賞給我二兩銀子。我將十分感謝,你簡直幫了我大忙。”
袁枚把這四本《古詩集選》拿來細看,如獲至寶。從這時起,袁枚開始自學詩文,學習更用功。他白天在學堂上讀四書五經,夜晚在家裏讀詩吟賦,常常大聲吟誦,背熟後又把它們臨摹下來。
年幼的袁枚愛詩到了發狂的程度。他讀詩,背詩,抄詩,也寫詩。有一次,他和他的同窗好友在門外地上作詩,等到他們各自把詩在地上寫完以後,天下起雨來了,他們就在雨裏欣賞他們寫的詩,互相切磋更正。在家裏,他常同妹妹一起讀《詩經》,一邊朗朗地讀,一邊默默地記,摹仿著手寫,然後兩個人比著看誰能把詩先背著寫出來。
袁枚的老師看到他這麼用功,總是暗暗稱奇,對袁枚的教育更加關心。
袁枚12歲那年,他同老師一起中了秀才,入了縣學。當縣上喜報傳來時,袁枚還在同村裏的孩子們一起玩竹馬遊戲。12歲的孩子中了秀才,而且師生二人一起中的,當然人們是很驚訝的,紛紛跑來看這位神童。
19歲時,袁枚的文章得到人們的好評,對這位少年英才人們倍加讚賞。
20歲時,袁枚到廣西桂林找自己的叔父,遇見兩廣總督。總督大人見袁枚一表人才,談吐舉止不凡,想考考他的文才。於是他叫袁枚寫《銅鼓賦》。袁枚拿起筆不一會就寫好了,總督看後大加讚揚。這篇賦寫得氣勢渾厚,非同一般,文字特別瑰麗。據說乾隆南巡時讀過袁枚的《銅鼓賦》讚歎不已,讓人把它刻錄下來,帶回宮中細細欣賞。
袁枚的才能轟動了整個廣西,廣西的才子士人都來探問袁枚的學識,想同他結交。兩廣總督佩服袁枚的才氣,把他向朝廷推薦,送他到京師趕考。
袁枚一到京師,他的才能學識就使京師文人學子為之傾倒。京師有才能的人都讚歎說:“美才多,奇才少;子(指袁枚)奇才矣!”
23歲袁枚就中了舉人,24歲又中進士,被選進國家最高學術機構翰林院。袁枚的名聲和才氣,震撼文壇,使天下人駭然。
袁枚年老的時候常拿他幼年時期愛書如命、勤奮好學的故事來教育有誌成材的青年人,鼓勵他們努力上進。他常感歎地說:“書不是借來的就不能好好地讀它。我年小的時候,家裏貧困無錢弄到書。有個姓張的人家藏書很多,我去借書,他不給我。回到家裏我做夢還想到那些書哇!愛書的程度是多麼強烈。所以一有好看的書,我就把它們記錄下來,牢記在腦子裏。後來當了官,有了錢能買許多書,但我讀書的勁頭卻減弱了呀!少年時代應該多讀書,這千真萬確地必要。否則,不可能成材。”袁枚的成功經曆給我們的啟發是多麼重要!
42.林萬潮七歲作《聞鼓》
林萬潮,福建莆田人,出生於嘉靖年間一個普通官員家庭。他的父親曾為莆田縣丞,通曉經書。林萬潮自幼聰慧,在父親的指導下開始讀《論語》、《孟子》,到五六歲時,對文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年齡雖然不大,卻熟知魏晉以來所有詩作大家的作品,尤其喜讀“初唐四傑”和李白、白居易的詩。他認為,這些人的詩不但氣勢雄偉,而且格調歡快,讀後使人心曠神怡,有一種奮發向上的動力。
六歲那年,父親送他去私塾讀書,主學經書。後來,老師發現他在學詩方麵似乎更有超人的天賦,便不強迫他去讀經書,而是有意發揮他的長處,主動借給他一些詩集和有關詩詞理論方麵的書看。這對林萬潮來說,真是鳥飛天空、魚遊大海一樣,結果不到一年的時間,其詩作便有了驚人的進步;尤其是他的《聞鼓》一詩,令人讀後拍案叫絕,誰也想像不到這詩竟出自一個年僅七歲的孩子之手。
在他七歲那年的大年三十,老師和同學們都回家過年去了。林萬潮家這天更是熱鬧:貼對聯的,掛燈籠的,紮彩棚的,忙而不亂,歡聲笑語,一派節日的氣氛;特別是他那兩個好熱鬧的叔父,認為一年到頭,這是最後一天,索性叫來一個戲班,在大門口唱起戲來。一時間,鑼鼓齊鳴,樂聲四起,男問女答,歡快動聽,招來了裏三層外三層的聽眾;就連林萬潮那位因年紀過大,平時根本不出門的老奶奶,此時也在家中坐不住了,非要人給她搬個凳子,到門口坐著聽戲不可。唯有林萬潮一人,獨坐書房,在專心致誌地讀書、背詩、作詩,隻聽他背道:
誰家玉笛暗飛聲,
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
何人不起故園情。
這是唐朝李白的一首詩,題為《春夜洛城聞笛》。林萬潮朗誦完這首詩,舉目向窗外眺去,陷入了悠遠的遐想。院中的樹枝雖然光禿禿的,他似乎看到那幼芽正在進行一次大的突破;後花園中的花草雖然早已枯焦,他似乎看見了春風正向它們招手。百花也在躍躍欲試,準備競相開放;特別是門口那響徹雲霄的鑼鼓聲、樂器聲,還有那婉轉動聽的曲調,不正是催春的驚動麼?春天就要來了,一片繁花似錦的世界,隨著那陣陣驚雷的催促,就要出現了……
他凝思片刻,忽地提起筆來,以《聞鼓》為題,寫出四句詩來:
誰擊堂前鼓,
如聞出地雷。
百花猶未發,
全仗數聲催。
後來,這首詩流傳廣泛,人們競相傳抄。
43.黃景仁九歲中秀才
黃景仁,字漢鏞,一字仲則,出生於公元1749年,武進(今江蘇武進縣)人。
黃景仁出身於書香門第,有著幸福的少年時代,兩三歲時,就已經聰明過人,父母教他讀書識字,一遍就能記住。可是在他剛剛四歲的時候,父母相繼去世,黃景仁成了孤兒,由他的叔父把他收養。
他雖然小小年紀失去了父母,卻很有誌氣,讀書很刻苦。他的叔父不識字,他就利用父母在世時所學到的一些字,一字一句地讀《千字文》和《論語》,有了不認識的字,就查字典,有了不懂的詞句,就向鄰人求教。就是用這種方法,在他上學之前,就把《論語》、《毛詩》幾乎全部背了下來。
叔父家也不富裕,但見小景仁讀書刻苦,很高興,決心將他培養成才,便賣掉了家中僅有的一頭牛,供他讀書去。
小景仁被叔父對他的殷切希望感動得流下淚來,入學後讀書越發刻苦。他到校比誰都早;放學後別的孩子都走光了,他仍然伏案而讀;回到家中,叔父沒錢給他買燈油,他便效法古人,借月光、雪光,或把柴草點著,借光讀書。
公元1758年,小景仁年僅九歲,便被老師推薦去縣城參加童子試。
開考前,小景仁和其他一些考生,共同住在江邊的一座小樓裏。這些考生年齡都比他大,有的十八九歲,有的三十多歲,甚至還有四五十歲的老童生,臨考前複習功課,時間抓得都很緊,隻有黃景仁滿不在乎,蒙著被子睡大覺,絲毫不為考試擔心。
有人把他叫醒,好心地勸他說:“明天就要開考,別睡覺了,快起來複習功課吧!”
小景仁睜開惺忪的眼睛,似乎煞有介事地說:“不要吵我,一吵,我的詩就給吵跑了!”
叫他的人聽了笑道:“叫都叫不醒,還有什麼詩?怕是做夢寫詩吧!”
小景仁說:“不是做夢寫詩,而是夢中有詩!”
他這一說,引來不少童生圍著問他:“你夢中有什麼詩,念出來我們聽聽!”
小景仁見大家不信,於是張口念了出來,其中兩句是:
江頭夜雨,樓上五更寒。
眾人聽了,都稱讚他才氣不凡。
經過考試,小景仁以優異的成績一舉得中生員,成了全縣年齡最小的秀才。
可是後來,也許他讀書過於用功,生活條件太差,身體經常有病,屢試不得第一名。而他又有個倔勁,隻要不考中第一名,就決不出來做官,因而又得個狂傲的名聲。25歲後,他不再應試,雲遊天下,專攻詩詞,其風格取北宋諸家之長,豪宕感慨,終於自成一家,與當時的著名詩人王曇齊名,世稱乾隆“二仲”(王曇字仲瞿)。著作有《兩當軒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