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783年,黃景仁卒於解州,時年35歲。

44.黃遵憲埋頭破屋心非甘

要搏扶搖羊角直上九萬裏

埋頭破屋心非甘

這是黃遵憲青年時寄一位友人的詩句。意思是說,我黃遵憲誌向遠大得很,有壯誌淩雲的豪邁氣概,怎麼能象一般的儒生一樣終日埋頭破屋攻讀四書五經,學習八股文呢?我要求得真知實學,名垂青史呀!

果真,黃遵憲後來成了名垂青史的人物。他率先倡導了“詩界革命”,寫我國勞動人民抗擊外國侵略者鬥爭的史詩,表述自己的愛國思想,成為我國近代史上有名的愛國詩人。他勇於革新變法,參加戊戌變法運動,希望通過變法達到富國強兵,趕走外國侵略者的目的,是我國著名的愛國誌士。他擔任駐外使節十多年,處處維護祖國的尊嚴,保護僑胞的利益,深受海外華僑的擁護和愛戴,是我國有名的外交家,世界也知其名。

黃遵憲的成材得益於他的少年誌向、才能和他生活的時代。

黃遵憲生於1848年,是廣東省嘉應州(今梅縣)人。他的祖父是個商人,家裏比較富有,爺爺就送孫子上學讀書,準備將來取仕做官。黃遵憲的父親在黃遵憲9歲時中過舉人,做了官。父親的詩和文章寫得很好,一生寫了不少書。黃遵憲從小就受父親影響,喜歡學習,愛好讀書。

不過對黃遵憲一生影響最大的不是他的讀過許多書的父親,而是會唱山歌的曾祖母。幼年的黃遵憲是由曾祖母一手養大的。曾祖母特別愛好詩歌,尤其是山歌。據記載,曾祖母常常在夜晚請人到家裏來演唱山歌和彈詞(一邊彈樂器一邊演唱的民間藝術)。黃遵憲躺在曾祖母懷裏聽這些山歌和彈詞,耳濡目染竟能背誦許多。他剛剛牙牙學語的時候,曾祖母又教他唱兒歌“月光光,秀才娘,騎白馬,過蓮塘”。曾祖母常同黃遵憲一起合唱。這情景給黃遵憲很深的印象,以致成年以後,他還常常回憶他和曾祖母合唱兒歌的情景,獲得美的享受。稍大以後,曾祖母又教他讀記《千家詩》。在曾祖母教育下,黃遵憲具有了初步的文學修養。曾祖母的教育,激發了黃遵憲的求知欲望和進取心。黃遵憲後來提倡“詩界革命”,寫新體詩,主要出自他對民歌的愛好。

黃遵憲深受曾祖母教給他的民歌的影響,他下到民間,收集家鄉一帶的民歌、唱詞,把它們稍加整理,寫成詩。他發現這些山歌內容真實,感情真摯,形式歡快活潑,讀來朗朗上口,不象舊體詩形式古板,空洞無物。所以他就率先寫新體詩,推動詩歌領域的革命。後來黃遵憲做了外交官,到了日本,他還是帶著這種對民間歌詞的愛好,廣泛收集日本民間詩歌,彙編成冊,成為中日文化交流的寶貴資料。可見,黃遵憲詩歌成就的取得同曾祖母的啟蒙教育關係多麼重大!

曾祖母在幫助黃遵憲確立誌向上也很起作用。她教育黃遵憲從小就要立大誌,長大才能成材。曾祖母常問黃遵憲“牙兒呀,你長大想幹啥子事?”小黃遵憲一會兒說“唱好聽的山歌給太太聽”,“彈好聽的詞讓太太欣賞,”一會兒又說“象爹爹一樣讀書中舉人,做官老爺”。曾祖母就引導黃遵憲說“牙兒呀,立誌要專一,不能今天想立誌讀書當官,明兒又想唱詩彈詞,見異思遷成不了大材。”曾祖母的願望是要曾孫讀書致仕。在封建社會,讀書取仕是一般人家的最高理想,即“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曾祖母要曾孫樹立最高理想。黃遵憲9歲那年,父親中舉的消息傳來,曾祖母興高采烈,撫著黃遵憲的頭說:“這孩子屬猴,比猴子還要聰明伶俐,‘雛雞比老雞,異時知如何’,長大了不知道會不會比他父親有出息呢?”

黃遵憲入學後,學習十分用功,天資過人。10歲時開始寫詩,才氣不小。一次,他的老師把宋代嘉應州詩人蔡蒙吉的詩句“一路春鳩啼落花”做題目,讓他寫詩。黃遵憲稍加思考,就寫下了“春從何處去?鳩亦盡情啼”的句子。老師很驚詫,暗暗稱奇。第二天,老師又出了一個題目叫“一覽眾山小”讓他寫。“一覽眾山小”是唐朝大詩人杜甫的名句。出乎人們的意料之外,這次他竟寫下了這樣不凡的句子:“天下猶為小,何論眼底山!”這句詩的意思是說一個誌向遠大的人,站得高,看得遠,連整個世界大勢都看得一清二楚,整個世界就在我眼中變得很小了,更何況那些一目了然的眼底群山呢!這些大山在我看來不值得一提。小詩人的遠大抱負和才氣贏得了鄉鄰們的讚賞。老師告訴曾祖母說,“這孩子出語不凡,將來必成大器!”曾祖母連連點頭,笑著說:“我早就看出來,牙兒是有出息的,今天果真應驗了。”

少年黃遵憲的名氣漸漸在嶺南一帶傳揚。他的老師周郎山對黃遵憲的詩文極為推崇,說“過嶺以來所見士,君一人耳”。意思是說黃遵憲你是南嶺地區最有才能,最有學識的人。20多歲時,黃遵憲到北京趕考,遇見了當朝權貴李鴻章。李鴻章雖然是個大賣國賊,但他的學識還是很有名氣的。李鴻章見黃遵憲談吐舉止不凡,氣質不同一般,就考黃遵憲。從詩文致政論,黃遵憲都對答如流,見解不落俗套,思想很有見地。李鴻章不得不佩服黃遵憲的才能,稱他是“霸才”,即“獨霸”一代文壇的才子”。

如果不是時代的原因,黃遵憲的道路也許真的如曾祖母所希望的那樣走下去。

黃遵憲生活的時代,是外國資本主義加緊侵略中國,加深中國殖民地化的時代。清朝的統治越來越腐敗,農民起義此伏彼起。具有愛國思想的黃遵憲親自經曆了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進攻中國的戰爭,他對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十分憤慨,他要學“經世致用”的東西來報效國家。他看到清政府越來越賣國投降,社會統治越來越腐敗,他十分憂慮,他要改革朝政,變法維新。

他決心不再走八股取仕的道路,他痛恨科舉製度,認為四書五經是雕蟲小技,它既不能經世也不能致國。當時他認為我國主權的喪失,領土的被割讓都是因為清朝官員腐敗無能不會辦外交所致。他決心當一個外交官,到國外去研究西方強盛的原因,尋找富國強兵的辦法,同時據理力爭,保護祖國的利益不再受到侵犯。

具有遠大誌向的黃遵憲從29歲起走上了外交救國的道路。他先後擔任過駐日本使館參讚,駐美國舊金山總領事,駐英國總領事和駐新加坡總領事。

1896年10月,48歲的黃遵憲回國晉見光緒皇帝,他告訴光緒皇帝說:“西方之所以比我國強盛,全是因為西方國家實行了變法維新的緣故。”

“我在英國倫敦的時候,聽當地長老講,一百年以前的英國根本不能同我國相比。隻是變法以後才強盛起來。所以我認為,中國要強大起來非實行變法不可!”

光緒皇帝聽後震動很大,想要變革。黃遵憲成了戊戌變法的中堅力量。他在湖南辦南學會,宣傳變法的思想;幫助康有為、梁啟超辦強學會,創《時務報》。黃遵憲因為力倡變法名垂史冊!

憲也少年時,謂芥拾青紫。

五嶽填心胸,往往矜爪嘴。

少年立大誌,長大成宏才。黃遵憲就是個典型。

45.能“複印”音樂的兒童

一個智商僅283的弱智兒童、生活不能自理,沒有完整的語言表達能力,卻在音樂方麵有驚人的天賦。他能無師自通地彈奏電子琴,能過目不忘地把電視上看過的音樂節目背誦下來……

(一)

1983年7月的一天,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的恒豐紙業集團的職工醫院裏,一個男嬰呱呱墜地,他的父親,是這個醫院放射科的醫生杜春傑,母親馬玉萍是當地郵電局的一名工人。夫婦倆次天喜地地給兒子取名叫杜劭博,希望他日後聰慧博學,前程遠大。

一個月後的一個深夜,小劭博突發高燒近40度,杜春傑夫婦倆慌了手腳,抱起兒子,連夜趕到牡丹江醫學院附院小兒科就診,確診為急性肺部感染。接下來兩天兩夜的搶救治療,馬玉萍一直沒合眼,等病情終於穩定下來,她才趴在病床上沉沉睡去。不知過了多久,朦朧中,馬玉萍聽到主治醫生和丈夫杜春傑的一段對話:

醫生:“有一件事必須告訴你,你的兒子可能是先天癡呆!”

杜春傑先是喃喃而語,接著就吼了起來:“不可能……不可能!”

那次診斷後,夫婦倆每天觀察著兒子的變化,他們多麼希望醫生的診斷會出現哪怕是一點點的謬誤。但兩年以後,杜劭博的外形明顯與正常孩子有了區別,他略寬的眼瞼,比例不當的大頭,呆滯的目光和混濁的發音,都證明了一個不爭的事實——小劭博確實是“先天癡呆”。

從醫的杜春傑把最後一絲希望寄托在先進的醫學上。夫婦倆帶著兩歲多的兒子,開始了南來北往的治療。馬玉萍始終不能接受“癡呆”的結論,對“可能”二字,心懷僥幸,以至在北京的一次專家會診中,當醫生測量小劭博的頭部時,馬玉萍一把搶過兒子,緊緊摟住,對醫生怒目而視。

對兒子的那份執著的愛,以及幾年的艱辛奔波已使馬玉萍的精神到了崩潰的地步,有時望著兒子,她自己也變成了一副癡癡呆呆的模樣,這更讓杜春傑揪心。因為他意識到,他將失去的不僅僅是兒子的聰慧。

以後杜春傑就想盡一切辦法,獨自帶著兒子就診,名醫名院,偏方郎中,隻要有可能,沒有他不求到的地方,但小劭博的情況沒有絲毫改變。到五歲左右,小劭博心髒病複發的頻率越來越高,隻能住進了杜春傑所在的職工醫院,從此,病房幾乎成了這個癡呆兒的全部世界。

(二)

杜劭博長到8歲時,走路還不穩當,沒有完整的語言能力,發音含混不清,許多時候,隻有馬玉萍能聽懂他的意思。但夫妻倆經過多方爭取,終於讓兒子上了小學。小學6年級時,杜劭博終於知道了1+1等於2,而問他1+2等於幾,他就隻會搖頭了。

但一件偶然的事,讓老師和杜春傑看到了一絲希望。那天上算術課,杜劭博抹著鼻涕就往教室外走。對此,老師已習以為常。但那次很久不見他回來,班主任就滿學校地找,最後在低年級的音樂課堂上找到了坐在後排的杜劭博,他正興致勃勃地學唱一首歌。老師教完一遍,他立即旁若無人地大聲唱了出來,沒等那個音樂老師反應過來,班主任就已經把他拉了出來,在走廊上,班主任越想越奇怪,這個平時上課滿校亂竄的癡呆兒,怎麼唱歌卻一學就會?她立即找來一個音樂老師,在一間空教室裏讓音樂老師彈唱一曲新歌,劭博手舞足蹈聽完第二遍就一字不差地大聲唱了出來,而且音準的程度,讓那個音樂老師半天合不攏嘴。

放學後,班主任破例把他留了下來,待杜春傑心急火燎地趕到學校,發現班主任正和兒子一唱一和地在辦公室“一路高歌”。

當杜春傑拉著兒子的手回家時,一種興奮,一種希望湧滿了心頭。

於是杜春傑夫婦異想天開地想讓兒子讀中學。然而任憑他們說破嘴,甚至下跪求情,沒有學校肯接收,理由是:學校不是托兒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