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預防達到強健2(3 / 3)

產褥中暑發熱

多發生在夏季酷暑時節。由於氣溫高,室內又不通風,體內的熱散發不出去,而表現為顏麵及周身潮紅、高熱、無汗、皮膚幹燥、身上長滿痱子,重者發生昏迷。治療可立即室內通風,地上灑涼水及采取一些降溫措施,如用濕毛巾或酒精擦浴,輕者體溫很快即可下降,並感到舒服,病情較重或已出現昏迷時,應一邊治療,一邊送往醫院搶救。

產褥期發熱的各種病因,根據其所表現的不同症狀、體征及實驗室檢查,不難確定診斷。如無特殊症狀,各係統檢查又未發現異常,而發熱又出現在產後10天之內則應考慮為產褥感染。

產後子宮脫垂的預防

正常分娩時由於胎兒通過產道,盆底的肌肉和筋膜被牽拉,並向兩側分離,肌纖維也常有撕裂,這些改變和損傷在產後雖然能恢複一些,但很少能恢複到妊娠前的狀態。分娩時會陰部亦常發生裂傷,使陰道口擴大而且鬆弛,陰道壁也失去原有的緊張度,變得鬆弛而容易擴張。上述改變都使骨盆底部比妊娠前變得薄弱。如果產後不加強鍛煉,而且過早地參加較重的體力勞動,不但盆底組織不能早日恢複,反而使其更加鬆弛和薄弱。日後就可能發生陰道壁膨出,甚至發生子宮脫垂。

為了預防子宮脫垂的發生,在產褥早期就應當做簡單的康複體操,加強產後鍛煉,並且逐漸增加運動量,以促進盆底組織早日恢複;在產褥期間不要總是仰臥,以避免子宮後傾,因後傾的子宮更容易脫出;在做家務時,最好是站著或坐著,避免蹲位幹活如蹲著洗尿布或擇菜;產後尤應防止便秘或咳嗽,因為這些都能增加腹腔內壓,使盆底組織承受更大的壓力,而容易發生子宮脫垂。

產婦,尤其初產婦,雖然容易發生子宮脫垂,但如果加以注意,完全可以避免。

注意產後會陰部傷口

分娩時會造成會陰部裂傷,或做會陰切開縫合後,往往感到縫合處疼痛,坐時壓迫或觸摸時疼痛重些,但一般都可忍受。在接近拆線前1~2天,因線結幹燥,牽拉或摩擦時有牽拉痛,縫線拆除後就不痛了。如果局部疼痛明顯,就要想到是否有感染或血腫發生的可能。

如果發生會陰血腫,不但會陰傷口痛,而且有脹感,因此產婦往往自訴會陰脹痛。如果血腫過大,可以引起排尿困難。血腫向上蔓延,使患側陰道壁也被血腫壓迫,此時脹痛加重。治療的方法是立即切開血腫,取出血塊,徹底止血,然後給予抗生素以預防感染。

如果會陰傷口發生感染時疼痛常很劇烈,可呈跳疼或刀割樣痛,傷口四周紅腫發硬,有時有膿性分泌物流出,周圍組織亦有壞死等感染表現,可有低熱,應立即拆除縫線,以利壞死組織和膿汁排出,每天換藥,並投以抗炎藥物,局部也可采用物理療法,以助炎症早日消退。

當產後出現會陰部傷口痛重時,不要以為傷口痛是正常現象,一定要請醫生詳細檢查有無感染或血腫等異常情況,以便及時處理,如檢查後確無異常,可予鎮痛劑,以減輕疼痛。

產後腹痛成藥驗方

血虛型

1臨床表現。

產後小腹隱痛,喜按,惡露量少、色淡,頭暈眼花,心悸失眠,大便幹燥,舌淡苔薄,脈細弱。

2治則。

補血益氣。

3應選中成藥。

八珍益母丸:每次1丸(9克),每日2次,溫黃酒或溫開水送服。四物益母丸:每次6~9克,日服2~3次,溫開水送服。胎產金丹:每次1丸(9克),每日2~3次,溫開水衝服。也可臨證選擇寧坤養血丸及雞血藤浸膏片。

4單方驗方。

艾葉15克,生薑9克,紅糖30克,水煎頓服。適用於血虛型產後腹痛。

血淤型

1臨床表現。

產後小腹疼痛拒按,得熱痛減,惡露量少,色紫暗夾有血塊,胸脅脹滿,舌質暗,苔白,脈沉緊。

2治則。

活血化淤,散寒止痛。

3應選中成藥。

少腹逐淤丸:每次1丸(9克),每日2~3次,溫開水送服。生化湯丸:每次1丸,每日2~3次,溫開水送服。益母草膏:每次15~20克,每日2~3次,溫開水送服。失笑散:每次6~9克,每日2次,溫黃酒或溫開水衝服。烏金丸:每次1丸,每日服2~3次,溫開水送服。

4單方驗方。

山楂30克,砂糖15克(衝),水煎服。益母草30克,生薑5片,紅糖30克,水煎頓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