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第一月胎教方案2
懷孕一個月的保健重點
懷孕頭個月孕婦身體、生理雖然發生一係列變化,但由於症狀不明顯,所以有時會被忽略,這一時期要特別注意。平時更應該慎重些,不要稍微有點感冒的兆頭就立即吃藥,也不要輕易接受X射線的檢查,否則可能對胎兒不利。
想要生孩子的人,在吃藥、接受X射線檢查之前,應首先想到是否已經懷孕。
妊娠期的飲食營養
妊娠期的婦女,在攝取營養方麵應掌握以下知識:
營養的必要性
懷孕後由於胎兒生長發育的需要,孕婦所攝取的營養,有些必須攝取得比平常多,有些則是相同程度就已足夠。
特殊的營養是蛋白質、鈣、鐵、維生素類,以及熱量。要以此為主,均衡地攝取。
基本的營養物質
人體所需的營養素有四十多種,在營養學裏歸納為:蛋白質、脂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和水六大類。
蛋白質
食物蛋白質中的各種必需氨基酸的互相比例越接近人體蛋白質的組成成分,越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合成人體的蛋白質,其營養價值就越高。動物性蛋白質在各種必需氨基酸組成的相互比例上接近人體蛋白質,因此是優質蛋白質。如:奶類、蛋類、肉類蛋白質的含量高,又易被人體消化吸收和利用,因此是營養價值較高的食物。孕晚期母體子宮、乳房和胎盤增大,蛋白質約需貯留375克,是貯留最多的時期。胎兒體重由28周的1000克增至40周的3000克左右,其蛋白質貯留也是最多的時期。為此,孕晚期蛋白質供給量在原有基礎上每日增加25克。
脂質
脂質包括脂肪和類脂。
脂肪主要給人體以熱能,類脂由多種組織細胞組成,其中磷脂是嬰兒大腦發育不可缺少的物質。脂溶性維生素A、D、E、K可以溶於脂肪中被人體吸收,來滿足人體對這幾種維生素的需要。
脂肪的營養價值與它所含的脂肪酸種類有關。脂肪酸分為飽和脂肪酸和不飽和脂肪酸兩大類。
亞油酸、亞麻油酸、花生四烯酸等均屬在人體內不能合成的不飽和脂肪酸,隻能由食物供給,又稱作必需脂肪酸。必需脂肪酸主要含在植物油中,在動物油脂中含量較少。
必需脂肪酸是人體必不可少的營養物質。必需脂肪酸吸收不足,會使人患皮膚疹、血尿、泌乳障礙等多種疾病。胎兒所需要的必需脂肪是由母體通過胎盤供應的,因此為了讓孩子健康地成長發育,孕期中應適當多吃些植物油。
動物油脂是脂溶性維生素A、D的重要來源,而維生素A、D對小兒視力和骨骼的發育起著決定性作用。
由此可知,脂肪是人類膳食中不可缺少的營養素。如吸收脂肪過少,會造成熱能的攝入不足和必需脂肪酸的缺乏,對胚胎、嬰兒發育及母體健康都有危害,而且還會因脂溶性維生素吸收不良,造成維生素A、D、E、K的缺乏。
脂肪主要來源於植物油和動物油。植物油除菜籽油、茶油外,必需脂肪酸的含量都比動物油含量高。如:葵花油、豆油、芝麻油、玉米油、花生油均是營養價值較高的油類,既能為孕產婦提供熱能,又能滿足母體和胎兒對脂肪酸的需要。
碳水化合物(糖類)
碳水化合物也是人體熱能的主要來源。按其結構可分為單糖、雙糖和多糖三大類。
食物中的單糖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雙糖有蔗糖、乳糖、麥芽糖;多糖是由許多葡萄糖分子組成,主要是澱粉,另一種多糖是粗纖維,包括纖維素、半纖維和果膠類,蔬菜和水果中含量較多。
碳水化合物的供給量,對澱粉類的食物以吃飽為準,不宜過少,也不宜過多。按熱能計算,以占總熱能的60%為宜。
水
水是人體內含量最多的物質。這是人體組織進行正常生理活動的保證,因此人體每天必需攝入定量的水。
水的需要隨著體重、年齡、環境及勞動強度的變化而變化;年齡大者需水量大,孕婦對水的需要量多於一般婦女。
無機鹽
無機鹽是維持人體正常生理功能的必不可少的營養成分。主要的無機鹽有鈣、磷、鐵、鋅、鈉等。
鈣
胎兒骨組織的生長和發育及母體的生理代謝,均需大量的鈣,鈣是構成牙齒和骨骼的材料,嬰兒的大部分乳牙實際上在胎兒五六個月時就已經開始鈣化,所以,妊娠後鈣的需要量增加,胎兒所需的鈣從母體取得,即使母體缺鈣時,胎兒仍然要從母體吸收定量的鈣,母體缺鈣若沒能得到補充,嚴重時母體骨骼和牙齒就會脫落,引起腰痛、腿痛、骨頭痛、手足抽搐及牙齒脫落等,甚至導致骨質軟化症,骨盆變形,造成難產。胎兒缺鈣導致胎兒骨骼發育不良,引起先天性佝僂病。因此,孕婦必須在懷孕時就開始注意供給充分的鈣,以防止嬰兒軟骨病。
鈣的來源:植物與食物因含有草酸,其中大部分的鈣不能被人體吸收而隨糞便排出。動物性食物中的鈣易被人體消化吸收,奶類中的鈣含量大、吸收率也高。
維生素D能促進鈣的吸收;乳糖和鈣一起食用也可增加鈣的吸收率:膳食中蛋白質含量充足,也有助於鈣的吸收和利用。
鈣的供給量:成年人每日600毫克,孕婦每日1500毫克,乳婦每日2000毫克。
鐵
鐵主要與血液有關係,是血紅蛋白的組成成分。因此缺鐵可直接引起血紅蛋白不足,從而造成缺鐵性貧血症。缺鐵性貧血可以影響細胞免疫和機體係統功能,降低機體的抵抗力,使感染率增高。
鐵的供給量:人體對鐵的實際需要是每人每日為05~1毫克,但因食物中鐵的吸收率低,故規定鐵的供給量為:成年男子每日12毫克,成年女子每日15毫克,孕婦、乳母每日18毫克。
平常大多數婦女在每個月的月經中不斷地丟失鐵,故她們在飲食中需要補鐵;雖然懷孕後月經停止了,但體內鐵的儲量已較低了。孕婦在妊娠期的激素作用下能增加對鐵的吸收,重新使體內鐵含量恢複正常。如果一切發展都是隨心所願,那麼孕婦體內鐵的含量是足夠的;在正常的營養狀態下,可以相信人體具有主動增加吸收以補充所需鐵的功能,但並不一定能補足孕前的失血(主要是指經血)和孕期中孕婦和胎兒的需要。因此,需要通過飲食來適當地補充體內所需的鐵,有一半以上的孕婦腹中的胎兒需要的鐵是通過這個途徑得到的。
鋅
鋅是人體必需的重要微量元素,被科學家們稱為“生命之素”。鋅參與人體多種酶活動,參與核酸和蛋白質的合成,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
鋅對生殖腺功能也有著重要的影響,如果孕婦在懷孕期間攝取足量的鋅,分娩時就會很順利,嬰兒也非常健康;若孕婦嚴重缺鋅,可降低子宮肌的收縮能力,增加產婦的痛苦和出血量,增加分娩時婦產科疾病的並發症和分娩時母嬰的危險性。孕婦缺鋅還影響胎兒大腦的發育、體重減輕,甚至導致畸形。
所以,孕婦在日常飲食中,應增加含鋅元素多的食物,如各種肉類、動物內髒、魚類、海產品、豆類、核桃、栗子、芝麻、花生等。
鋅在動物食品中,特別是動物內髒及海產品中含量豐富;植物中含有鋅,但因纖維素、植物酸的存在而不易被人體吸收。
鈉
鈉與身體的新陳代謝特別是水分代謝有著密切的關係。孕婦、產婦的食物,調味要淡,最好少吃或不吃鹹菜、鹹魚等鹽分多的食品。
維生素A
維生素A為脂溶性維生素。其功用是促進成長,增強對傳染病的抵抗能力;維持呼吸道、消化道以及性腺和其它腺體的上皮細胞組織的健康;促進眼球內視紫質的合成或再生,維持正常視力,是人體不可缺少的營養素。
在動物性食物中如雞肝、魚肝、羊肝、豬肝、牛肝和蛋類等含豐富的維生素A,植物食物中含有一種胡蘿卜素,被人體吸收後可轉變為維生素A,植物性食物中如胡蘿卜、菠菜、西紅柿、南瓜、韭菜、薺菜、雪裏蕻、萵筍葉、太古萊、黃花菜等均含有維生素A。
維生素D
維生素D又稱鈣化醇,是脂溶性維生素。它的主要生理作用是促進骨骼和牙齒的成長;增加鈣質在小腸的吸收;調節鈣和磷的正常代謝。
日常食物中絕大多數不含有維生素D,含量較多的食物有:幹蘑、白蘿卜幹、幹魚、黃油,蛋類和奶類中也有含量極少的維生素D。人體皮膚在陽光紫外線的照射下,可以合成維生素D,因此通過日光浴也可產生維生素D。嬰兒常用的藥劑濃縮魚肝油(維生素D),需按醫生指導服用,如食用過量,會引起急慢性中毒。
維生素E
維生素E(生育酚)是脂溶性維生素。其功能是維持動物正常生育功能及動物心肌、平滑肌、外周血管係統的正常結構;在人體內具有抗氧化作用,防止脂褐質的蓄積;還有促進胎兒發育良好,預防流產、早產的作用。
維生素E的缺乏,容易引起大細胞性溶血性貧血;維生素E的缺乏還會引起流產、早產。
含維生素E較為豐富的食物有萵苣、油菜、菜花、玉米等。
維生素K
維生素K是脂溶性維生素。其作用是保持血液的凝固性。維生素K的缺乏會導致新生兒黑糞症。
含維生素K較多的食物有卷心菜、紫菜、菠菜、排骨等。
B族維生素
B族維生素是水溶性維生素。B族維生素中重要的有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PP,維生素B6及維生素B12等。
B族維生素的生理功能主要是參與人體的多種代謝過程。下麵將前三種B族維生素作一簡單介紹。
維生素B1
是構成脫氫輔酶的主要成分。其作用是促進糖質代謝,增加食欲,幫助消化吸收、通便。維生素B1缺乏時,容易引起浮腫、腳氣、多發性神經炎、流產、早產等。
維生素B1的供給量,兒童06毫克;孕婦和哺喂嬰兒的母親每日維生素B1的供給量為18毫克。含維生素B1較多的食物有穀類(尤其是糙米)、標準粉、豆類、動物內髒、大豆、蕎麥麵、酵母、排骨、山芋及蛋類。
維生素B2
是構成脫氫酶的主要成分,其生理作用是促進生長發育、促進乳汁分泌,還有益於肝功能。缺乏維生素B2可引起口角潰瘍、唇炎、舌炎、溢脂性皮炎、角膜炎、陰囊炎、視力下降和白內障,可導致胎兒發育不良。
維生素B2的供給量為每4186千焦熱量供給05毫克,兒童06毫克;孕婦和哺喂嬰兒的母親每日18毫克。
動物性食品如肝髒、肉類、牛奶、奶酪、豆豉、蛋類、青菜、排骨、各種乳類的維生素B2含量豐富,豆類的含量也較多。
維生素PP
它是輔酶I和輔酶II的成分,具有維持皮膚和神經健康、防止癩皮病、促進消化係統的功能。缺乏可導致舌炎、皮炎、癩皮病、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嘔吐、腹瀉、頭疼、目眩、記憶力減退、癲狂、癡呆等疾病。
維生素PP酸的供給量為每4186千焦熱量供給5毫克,青少年及小兒為6毫克,在動物髒腑及乳類中含量較多,花生中含量豐富,肉類含量雖多,但其中的維生素PP呈結合形式,人體不容易吸收利用。玉米類食品在製作中加適量的堿,可使結合型維生素PP分解、遊離而提高其利用率。
B族維生素均溶於水,除維生素外均不耐高溫及堿,在食物製作中應注意其特點,減少B族維生素的流失。
維生素C(抗壞血酸)
維生素C在人體代謝中具有多種功能,參與許多生化反應。與血液的再生、凝固有關,促進身體細胞活力。長期缺乏維生素C可患壞血病、齒齦發腫、流血、腐爛、牙齒鬆動、骨骼脆弱、壞死、毛細血管脆弱、皮下出血、傷口愈合緩慢、對疾病的抵抗力及解毒機能減低。孕婦缺乏維生素C會導致胎兒發育不良、分娩時出血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