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隔”是怎樣形成的(3 / 3)

素以風和日麗著稱的瑞士,1982年春季卻陰雲密布,寒風颶颶,時而大雨傾盆。5月上半月的雨量為46年間所罕見。

1982年11月起,連續數周的暴雨給厄瓜多爾等地帶來了百年未遇的洪水。

總之,那次厄爾尼諾共造成近百億美元的經濟損失,1300多人在厄爾尼諾引發的自然災害中喪生。

1997年4~5月開始的厄爾尼諾,其嚴重程度不亞於80年代初的那次給世界一些地方帶來的災難。

1997年1月下旬,加拿大馬尼托巴省南部地區遭受了70年未遇的特大洪水,方圓2000多平方千米的農田和村鎮成為澤國,2.5萬人流離失所。

9月14~16日;風速達每小時158千米的“奧利娃”台風襲擊了日本南部的九州島,造成4人死亡,數萬人被迫轉移,全國有500多所房屋被淹。

據世界糧農組織統計,由於東南亞、加勒比海和南美等地區受厄爾尼諾的影響,糧食總產量比1996年下降15%。麵臨饑荒威脅的國家增加到29個,其中18個在非洲,亞洲和東歐各5個,拉美1個。

據統計,20世紀共發生了12次大的厄爾尼諾事件,它們分別發生在1925年、1941年、1957~1958年、1965年、1972~1973年、1976年、1982~1983年、1986~1987年、1991年、1992年、1994~1995年、1997年。

從以上統計看,進入90年代以來,厄爾尼諾頻繁出現,間隔時間越來越短。

厄爾尼諾暖流是怎樣產生的呢?盡管各國學者進行了廣泛的研究,但仍沒有完全搞清它產生的機理,未能破譯它的“密碼”。

有人認為,它是由於東南信風異常弱化,熱帶輻聚向南移動,越過赤道而形成的。還有人認為,它是由於循環流減弱的結果。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平行於海岸的風量減弱,從而上升流也減弱、甚至停止。於是,厄爾尼諾暖流便乘虛而入。

也有人認為,控製厄爾尼諾暖流的氣象因子,使太平洋信風的輕微波動。由於東太平洋熱帶暖水團的大量堆積,南風消失,溫暖的熱帶水覆蓋於秘魯海流的冷水上麵,因而產生了厄爾尼諾暖流。

美國地球物理學家丹尼爾·沃克卻提出,厄爾尼諾的主要驅動力是從太平洋海底的結構板塊間噴發出來的熾熱的熔岩。它們加熱了熔岩上部的海水,使其溫度升高足以影響海洋表層溫度,並由此引發了厄爾尼諾現象。

中國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王永吉研究員和呂厚遠副研究員,近年來對海洋調查的大量資料進行分析研究發現,太陽、月亮和地球三者之間的位置與厄爾尼諾息息相關。他們認為,地球自轉速度減慢和東太平洋海溫增高同步發生。在地球自轉減慢的1968~1969年、1972~1973年和1975~1976年,赤道表層東向海流出現峰值。而地球自轉速率變化對海洋、大氣的影響,主要發生在低緯度地區。當地球自轉速率大幅度持續減慢的時候,使赤道附近的海水(大氣)獲得較多的東向角運動量,引起赤道洋流減弱以致出現大量的東向赤道洋流,致使厄瓜多爾和秘魯沿岸湧升的冷水難以向赤道擴散,從而使東太平洋暖水積聚,海水溫度增高,於是厄爾尼諾發生。

兩位研究員在研究中還發現,赤道上空,月亮離地球距離變化存在4.425年周期。也就是每年的1月3日或1月4日(聖誕節後幾天),是月亮離地球的最近點。而太陽、月亮、地球相對運動,每隔4.425年,這個最近點又出現一次。每逢此時,天文引潮力顯著增加,進而影響地球自轉速度減慢,赤道附近的海水獲得較多的東向角運動量,同時引起赤道洋流減弱而出現大量的向東方向流動的赤道洋流,導致東太平洋暖水積聚,厄爾尼諾形成。

總之,目前世界一些主要國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對厄爾尼諾進行研究。相信有一天,厄爾尼諾生成的“密碼”終會被破譯,人們就可以防患於未然。沒有鹹味的波羅的海

波羅的海是世界上海水含鹽度最低的海,這個海是最後一次冰期結束,冰川大量融化後形成的。波羅的海的海水較淺,它與外海海水很少交換,又有大小250條河流注入,再加上氣候寒冷,蒸發特別慢,因而成了含鹽度最低的海。其海水含鹽隻有7~8%,大大低於世界海水的平均含鹽度(35%),波羅的海各個海灣的含鹽度更低,隻有2%左右。

波羅的海是歐洲北部的內海,它的四周差不多都被陸地所環繞,隻有西部通過厄勒海峽,卡特加特海峽和斯卡洛拉克海峽等與北海相通。

波羅的海是北歐重要的航道,它通過北海—波羅的海運河與白海相通,通過列寧伏爾加河—波羅的海水路與伏爾加河相連,沿岸較大的港口有聖彼得堡、斯德哥爾摩、羅斯托克等。但其北部和東部海域每年通常有一段不利於航運的冰封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