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是怎樣形成的(3 / 3)

“書?!”水手們又驚奇了”。

“是的,一卷書!”

再仔細一看,原來是一卷羊皮紙,上麵寫滿古體字。經過一番翻譯,才知道這是1498年意大利航海家哥倫布在第二次西航途中給西班牙國王和王後的一封信,信中報告了與他同行的一艘帆船沉了,另一艘帆船的船員不服從他的命令,反叛了。這份重要報告沒有能夠送到國王手裏,倒是漂到這個荒涼的海灘上,沉睡了358年!

是哪一位“綠衣使者”把這封信送到這海灘上來的呢?

是跳躍不停的海浪,還是漲落的潮流?都不是。它是海洋中的“河流”——海流帶來的。長期與海洋打交道的海員和漁民都知道海洋中有海流存在,它們像陸地上的河流,日複一日沿著比較固定的路線流動著,隻是河流兩岸是陸地,河岸就像是固定的目標可做比照,一望就知道河流是在流動著,海流兩邊仍然是海水,肉眼很難把它分辨出來,因而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海流沒有被人們發現。隻是在遠洋航海開展以後,人們才得到點滴的資料和對海流的某些粗淺而片麵的認識,其中還夾雜了不少神話般的傳說。

人們為了認識海流,從18世紀末期起,便開始利用一種叫漂流瓶的東西進行對海流的觀測。在這種漂流瓶裏裝有一封信,信上寫了該瓶的投放者、投放的時間和地點等,並要求拾到者向投放者報告拾到的時間和地點。1899年,人們在阿拉斯外海投放的漂流瓶,經過6年的漂流,漂到與它相距4000多千米的冰島沿岸。它告訴人們,海水平均每天流過2.8千米。1962年6月,人們又在澳大利亞的佩思附近的海域投放了一批漂流瓶,5年後,其中一些漂流瓶漂到了美國佛羅裏達州的邁阿密。科學家估計,這些瓶子是從佩思經印度洋過好望角,沿非洲北上,橫渡了大西洋,行程約1400千米,平均每小時流過37千米。100多年來,人們總共投放了約15萬個漂流瓶,進行著海流的觀測研究,從而知道了整個海洋中約有32條海流,其中最大的海流,寬數百千米,長上萬千米,規模非常巨大。它們把熱帶高溫的海水帶向寒帶水域,又把寒帶海域的冷水帶向熱帶。就在它們運動中,不斷影響著沿途的氣候。船員們也就利用這種海流流動的本領進行送信件、遞情報,漁民們還利用它測報魚群的動向,配合漁船捕魚呢。海鳴是怎麼回事

神秘莫測的大海經常會發出各種各樣的聲音,這些聲音統稱為“海鳴”。但海鳴的聲源在哪裏呢?有些海鳴的聲源是眾所周知的,比如波浪翻騰和驚濤拍岸發出鳴響,大氣降水、地震和火山活動引起鳴聲,魚類和其他海洋生物發出的聲音等等。但有些海鳴的聲源至今還是個謎。在我國廣東省湛江硇洲島的東南海麵,每當風雲突變,天氣異常,風暴即將到來時,海麵上就會發出一陣陣有節奏的嗚嗚嗚聲地響。這聲音好似悶雷滾動,一高一低,錯落有致。據當地老人說,在很久以前建造硇洲島國際燈塔的時候,法國人把一個大水鼓沉放在水中,水鼓相當於海況探測報警器,專門作海上天氣預報用的,它能隨時向人們發出風浪異變的信息,這嗚嗚嗚的聲音就是它發出來的。可是,誰也沒看見過那沉放在水中的石鼓,更不知道它被放置在什麼地方,有關部門曾專門派出船隻到硇洲島東南一帶的海域巡視搜索,結果什麼也沒發現。

1969年,有人曾在這片海域發現過一群海豬正在遊動,於是,當地人就認為海鳴有可能是海豬的嚎叫聲,但在沒有海豬活動的地方也有海鳴的產生,很顯然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1976年,硇洲島東南海上的海鳴聲比以往減弱了,於是,持“水鼓說”的人認為,這是由於水鼓年代太久,從而導致其功能日益減退。持“海豬說”的人則認為,這是由於近年來人們在這一帶海域的活動明顯增加,影響了海豬的正常活動和生活,使海豬遷移的結果。

兩種說法看上去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硇洲島東南海上海鳴的聲源究竟在哪裏,至今仍是一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