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渡輪沉入海底之後,海麵上除了能聽見風暴的咆哮聲,就是婦女們歇斯底裏的尖叫聲。能看見的隻是幾十點隨著波浪起伏的微光,它們是固定在救生筏和救生衣上的應急燈。大部分從沉船中逃出來的人,即便穿著救生衣,也都因浸泡在12℃的海水中,先後在1小時內受凍而死。即便上了救生筏,也並非人人都能生還。
芬蘭的“馬瑞亞拉”號是在接到呼救信號1小時後最早趕到遇難現場的船隻。在此之後,又有其他船隻和6個國家派出的直升機先後趕到。在他們所救起的人員中,有一些很快咽了氣。幸存下來的隻有140人,而遇難者總數則高達900人,其中大部分為愛沙尼亞人和瑞典人。
自從1912年著名的“泰坦尼克”號巨輪冰海沉船,造成1500人慘死之後,世界上再也沒有一個造船家敢保證有哪艘船是不會沉沒的。然而,各種事實表明,“狂飲之舟”號應該是安全的。這艘“14歲”的德製渡輪設計合理,保養有方,船員都是些航海老手,而且船上備有足夠的救生筏和救生衣。還有很重要的一點,起航之前它剛剛做了一次全麵的檢查。
災難發生後,瑞典、愛沙尼亞和芬蘭的專家們迅速組成了一個聯合調查小組。采用聲呐探測儀所作的初步調查表明,災難的起因大致是前艙門進水。其實,早在行前檢測中,他們就注意到前艙門上的橡皮密封圈已經破損。據估計,“狂飲之舟”號外層前艙門不是鬆開,便是完全脫落,而內層單薄的前艙門是抵擋不住洶湧的海浪拍擊的。於是,海水馬上衝進底層的停車庫裏。一般情況下,隻要進水1000噸,就會引起翻船;而“狂飲之舟”號底艙裏的積水高達35厘米,早已超過了千噸的標準。
海洋中最後害的海浪名叫“睡浪”,它堪稱海浪家族中的“巨無霸”。“睡浪”的浪高最大達24來。這種巨浪大都在離岸很遠的外海生成,且力大無比,足以覆船。其實,“睡浪”也是由許多個波峰和波穀累積彙合而成的。據說,曆史上眾多海船神秘失蹤的罪魁就是“睡浪”。海洋學家威拉德巴斯康認為,巨大的浪頭猛撲過來,常常會把船的駕駛室蓋住,船首突然下沉,導致全船急速墜海傾覆。魔海形成之謎
為了解開馬尾藻海的形成之謎,1925年美國生物學家威廉·比勃博士率領探險船“阿克喬爾”開始了對馬尾藻海的科學調查。盡管“阿克喬爾”號是一艘不足500噸的木製小船,但它卻可以為在馬尾藻海進行探險考察提供各種服務。首先,該船設計得很獨特,它的船體裝著帶刃的金屬物,足以切開密密麻麻的果囊馬尾藻。其次,船的推進器也經過了一番特殊處理,能有效地防止海草的糾纏。再次,船底還安裝了鋒利的玻璃片。為了能看清海中的生物,船上還安裝了強光燈。
正是依靠這些獨特的裝置,“阿克喬爾”號才能在馬尾藻海安全航行了6個月之久,進行了多學科的海洋考察,發現了許多稀有海洋生物。
以前,人們普遍認為,馬尾藻海中的海草,隻不過是生長在西印度群島一帶的海草,被暴風雨所席卷、漂流後滯積在馬尾藻海的。比勃博士的考察表明,馬尾藻海的海草是當地土生土長的獨特的海洋生物。例如,一種小魚,它的體色、模樣均和果羹馬尾藻相似。正是依靠這種出色的保護方法,這種魚才達到了生存的目的。
比勃博士後來又乘坐深海潛水球“巴切斯菲”號潛入海底考察。這兩次的“魔鬼海”探險,使他的名字傳遍全球。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奧茲明少校曾親自駕船體驗了“魔鬼海”的恐怖。
當他進入馬尾藻海後,隻見一片綠野發出令人作嘔的奇臭,海藻的表麵有極大的黏性,吸住人的手後,會拉出一道血痕。
到了晚上,這些海草像蛇一樣爬上船的甲板,似乎要將船裹住不放。為了航行,奧茲明隻好把這些海草掃掉。但是,掃掉前麵的,後麵又跟著不斷伸來,結果,越來越多。一會兒海草就爬滿了甲板。經過一番艱難困苦的搏鬥,奧茲明筋疲力盡地逃出了魔藻海。